湖北省十堰市20xx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故选 D. 7.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3V不变,闭合开关后,发现两灯泡均不发光,电压表示数为 3V,则电路故障可能是( ) A.灯泡 L1断路 B.灯泡 L1短路 C.灯泡 L2断路 D.灯泡 L2短路 【考点】 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分析】 两个电灯都不亮,说明是开路,而电压表有读数说明 L1经开关与电源相连通,故在 L2处开路. 【解答】 解:闭合开关 S后,灯 L L2均不亮,说明电路发生开路,而电压表的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说明 L2的两端能与电源连 通,故是 L2开路. 故选 C. 8.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 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从 a端向 b端滑动时( ) A.电压表 V2示数与电流表 A示数比值变大 B.电压表 V1示数与电流表 A示数比值变小 C.电流表 A示数变大,电压表 V1变大 D.电流表 A示数变大,电压表 V2变大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 R1和 R2串联,电压表 V1测 R1两端的电压, V2测 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化,再根据 欧姆定律结合 R R2的阻值可知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压表 V1的示数与电流表 A的示数的变化;由串联电路电压特点和电压表 V1示数的变化可知电压表 V2示数的变化关系. 【解答】 解:由电路图可知, R1和 R2串联,电压表 V1测 R1两端的电压, V2测 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当开关 S闭合,滑片由 a端向 b端移动的过程中,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由 I= 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因电压表 V2示数与电流表 A示数比值等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 阻值,因此比值变小,故 A错误; 因电压表 V1示数与电流表 A示数比值等于 R1的阻值,所以,滑片移动时,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故 B错误; 由 U=IR可知, R1两端电压变大,故 C正确; 因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由 U2=U﹣ U1可知:即电压表 V2读数会变小,故 D错误. 故选 C. 9.如图甲是通过小灯泡 L的电流跟其两端电压关系的图象,现将小灯泡 L与电阻 R连入图乙所示,电路中,只闭合 S,小灯泡的实验功率为 ;再闭合 S1,电流表示数为 .下列结果错误的是( ) A.电源 电压为 6V B.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 C.通过电阻 R的电流为 D.电阻 R的阻值为 20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的计算. 【分析】 只闭合开关 S时,电路为 L的简单电路;根据图甲、灯泡的实际功率为 P=UI得出此时电路电流以及电源电压; 再闭合 S1后,电阻和灯泡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电流,根据 P=UI可求出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根据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可求出通过 R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 R的阻值. 【解答】 解:只闭合开关 S时,电路为 L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由图象可知,当 UL=6V, IL=,灯泡的实际功率 PL=ULIL=6V= ;因此电源电压为 6V,故 A正确; 再闭合开关 S1后, R与 L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 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P=UI=6V= ;故 B正确;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所以,通过灯泡的电流不变,则通过 R的电流IR=﹣ =,故 C正确;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由 I= 可得, R的阻值: R= = =10Ω ,故 D错误. 故选 D. 10.如图为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 A和 B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高度之比为 2: 1,底面积之比为 1: 2,则它们的质量 mA: mB和对地面的压强 pA: pB分别为( ) A. mA: mB=2: 1, pA: pB=2: 1 B. mA: mB=1: 1, pA: pB=2: 1 C. mA: mB=1: 1, pA: pB=1: 1 D. mA: mB=2: 1, pA: pB=1: 1 【考点】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 ( 1)知道圆柱体的高、底面积的关系,利用 V=Sh求体积关系;而 A、 B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密度相同,利用 m=ρV 求质量关系; ( 2) A和 B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F=G=mg=ρVg=ρShg ,对地面的压强 p=ρhg ,据此求 A和 B对地面的压强关系. 【解答】 解: ( 1)两物体的体积关系: VA: VB= = =1: 1, 由 ρ= 得: m=ρV , 因为 A、 B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密度相同, 所以 mA: mB=ρV A: ρV B=VA: VB=1: 1; ( 2)因为 A和 B放在水平地面上, 所以对地面的压力 F=G=mg=ρVg=ρShg , 对地面的压强: p= = =ρhg , 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pA: pB=ρh Ag: ρh Bg=hA: hB=2: 1. 故选 B. 二、填空题(共 5小题,每空 1分,满分 15 分) 11.中考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考生都自觉地走进考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小明和小华肩走向考场,以小华为参照物,小明是 静止 的.交警部门在考场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声源 处减弱噪声的. 【考点】 声与信息;参照物及其选择;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 (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 物体是运动; ( 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 ① 在声源处减弱; ②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 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解:( 1)考生听到铃声自觉进入考场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 2)小明和小华并肩走向考场,小明相对于小华位置不变,因此以小华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 3)禁止汽车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信息;静止;声源. 1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最好选择在 较暗 (选填“ 较亮 ” 或 “ 较暗 ” )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 A向玻璃板靠近,观察到蜡烛的像将 不变 .(选填 “ 变大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 ( 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的像越清晰. ( 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 A一侧能看到物体 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 A的另一个物体 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 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物像大小相等,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 离无关. 【解答】 解:( 1)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 ( 2)实验时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在察到蜡烛 A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 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 ( 3)蜡烛在玻璃板成虚像,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蜡烛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较暗;确定像的位置;不变. 13.电冰箱里的食物容易相互 “ 窜味 ” ,从物理角度分析,食物 “ 窜味 ” 属于 扩散 现象,当打开冰箱门时,往往会看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凝华 (选填物态变化 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 放出 (选填 “ 吸收 ” 或 “ 放出 ” )热量. 【考点】 扩散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 一切 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 解: 所谓的串味,是这种食物中有另一种食物的味道,这是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组成这种食物的部分分子会运动到了另一种食物中而造成食物 “ 窜味 ” ,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