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贮藏期腐烂原因及预防内容摘要:

2、光照不足,热量不富,田间湿度过大,部分地区马铃薯在田间已轻度感染晚疫病,收获时块茎症状不明显,没有引起农户的足够重视,将染病薯直接入窖。 有做到轻拿、轻放、轻运,造成块茎大量损伤,入窖时未剔除伤损薯,一经入窖就为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茎粘附大量泥土,入窖前未经晾晒通风就直接入窖。 度,加之马铃薯贮藏数量过大,使窖内小气候恶化,为晚疫病、干腐病发生创造条件,导致大量马铃薯腐烂。 二、病种薯。 选用当地丰产性好、抗晚疫病的品种,如青菜 2 号、脱毒 175 号等。 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发病初期可选用 64%杀毒矾可湿性粉 500 倍液或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65%代森锌可湿 3、性粉剂 500 倍,或 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 1000 倍喷雾,间隔 710 天再喷施一次,连续喷 23 次。 入窖前,先将窖内的旧土铲除 3 厘米,晾晒一星期以上,并用 1%的高锰酸钾液或石灰水消毒。 马铃薯搬运过程中必须做到轻拿轻放,切莫从窖口直接倒入。 块茎在入窖前先在干燥、通风、避光处阴晾几天,严格淘汰病、烂、破损薯,去除依附的泥土。 为使窖温和薯堆内部温度保持一致,贮藏量一定要占窖容量的二分之一,薯堆高度应在一米以下,并采用麦杆或菜籽杆扎成通气孔立放在薯堆内,通气孔应比薯堆约高 30 厘米。 入窖初期敞开窖门和通气孔,气温降至1时堵住气孔。 控制窖内湿度。 若发现薯堆上层形成水珠,窖壁出现水珠,薯块潮湿,则表明窖内湿度过大,应通过窖门、通气孔通风。 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打开气孔或窖门,使窖门温度保持在 14。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