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xx-20xx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内容摘要:

重庆八中 2020— 2020学年度高一(下)半期考试 历 史 参 考 答 案 【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5 BBADD 6—— 10 BCBAD 11—— 12 CB 二、综合题 13. (1)角度:政治意义 (或民主政治 )。 ( 2分) 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两点 4分必答)促进民族的觉醒;推动民资的发展。 (两点任选一点 2分)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 8分)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 的过程。 ( 4分) 注意: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客观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或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须体现历史的与客观的两个角度)( 4分) 14.( 1)事件: 1894—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 2分) 影响: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侵略势力深入腹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各界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如:维新变法)。 (任答 5点, 10分) (2)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中共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持久性;(任答 5点,共 10分) 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 ( 6分) 重庆八中 20202020学年度(下)半期考试高一年级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 每小题 4分,共 48分。 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历史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 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3.“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涉 —— 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 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 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B.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C.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启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5.“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文中“它”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