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八校20xx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内容摘要:

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 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 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 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 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里,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 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 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 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我没有 人头黄。 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 ”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 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人头黄 !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 ,“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 老郎 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 ”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 外。 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 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 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 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 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 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 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 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 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 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 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 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 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 6分) (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 6分) (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 请从主 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题。 汪道涵多维多彩的情感世界 孟素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汪道涵因提纲极具历史意义的 “ 汪辜会谈 ” 而载入史册。 他的一生,爱国爱家,心系故土家园,情牵海峡两岸 „„ 汪道涵, 1915 年 3 月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 (现明光市 )明光镇,原名汪导淮。 其父汪雨相是清末秀才,留学日本,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思想进步、开明、为人正直,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 汪道涵是家中长子,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创办的明光 小学和初中读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昂,汪道涵和同学秦其谷、李正恩等十几名青年学生上街进行了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 正值学校放暑假返乡的汪道涵与数名有志青年商议,很快成立了 “ 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 ” ,同时还决定创办《抗日快报》,报道抗日消息和日军的暴行,组织 “ 抗日救亡剧团 ” 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1980 年后汪道涵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 汪道涵卸任上海市市长之后,年逾古稀的他在 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逐渐淡出中国政 坛。 然而,在海峡彼岸发生的事,却促使汪道涵在垂暮之年重新活跃于政治舞台。 那是在 1990年 10月,台湾 “ 海峡交流基金会 ” 宣告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中国内地理所当然作出回应,建立相应的组织,以促进两岸交流。 于是,在1991年 12月,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 在北京宣告成立。 这时,中国内地遴选一位能与辜振甫旗鼓相当者来提纲海 “ 峡两岸关系协会 ” 之重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 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首先想到的便是汪道涵,汪道涵堪称最佳人选,义不容辞。 于是,晚年的汪道涵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以 76 岁高龄出任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 会长,受到举世瞩目。 他务实、理性、勇敢,先行提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就是平等和协商的关系。 主张以宽容看待历史、以前瞻对待未来。 他说:要多多出台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不管台湾是谁执政,我们是对全体台湾人民的,要主动释放善意。 已经 76岁的汪道涵和 74岁的辜振甫,双双成为两岸和谈第一对手。 1993年 4月 27日至 28日,中国大陆的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 简称海协会 )会长汪道涵与 “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 简称海基会 )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就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及双方会务诸问题进行了 磋商。 备受世人瞩目的 “ 汪辜会谈 ” 是海峡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第一次晤谈。 随后在1998年 10月,二老又在上海会晤,进一步 商谈有关事宜。 汪道涵在处理台湾事务之中,思想活跃,善于异中求同。 两岸争议的焦点乃 “ 一个中国 ”。 汪道涵为求双方能够对 “ 一个中国 ” 取得共识,曾对 “ 一个中国 ” 原则作出新的解释:向来,大陆方面以为 “ 一个中国 ” 的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则以为 “ 一个中国 ”的中国指中华民国,而汪道涵则提出, “ 一个中国 ” 的中国,既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亦非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同属一个中国。 无 奈好事多磨。 随着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崛起,原定汪道涵访台化为泡影, “ 汪辜会谈 ”无法继续。 (选自《世纪采风》,有删节) 材料链接: 他深情地说: “ 故乡总是令人回忆的,故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缅想之中。 在报章杂志和安徽来人中了解一二,便感欣慰。 ” 繁忙的工作没有淡化他对家乡的感情,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变化,无时不在牵挂着,只要有家乡的亲友去看望他,他都不失时机地问这问那。 (《人民政协报 汪道涵的故乡情》) 汪道涵为人儒雅,无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