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内容摘要:

依靠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他们的管理行为对当事人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当事人遵守。 但这类公共组织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对抗的,当事人也可拒绝裁决。 非强制型公共组织,最大特 点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其中多数是非营利的组织。 ( 3)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古典模型,官僚模型,第三部门行政模型 美国的古利克和厄威克《行政管理科学论文集》 (POSDCORB七职能说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 ) : ( 1)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 上,美国的古利克和厄威克《行政管理科学论文集》提出古典模型 8项标准:使人员适应组织结构;承认一个高层经理为权威的来源;坚持统一指挥;使用专业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按照目的、方法和领域进行部门划分;授权并使用例 外原则;要使职责和职权相称;考虑适当的控制幅度。 古典模型的特点:第一,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第二,对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必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第三,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第四,任何上级仅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第五,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 第六,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6 ( 2) ★ 官僚模型:由马克斯韦伯创立,特点:第一,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第二,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第三,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 规章制度;第四,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第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对事不对人);第六,雇员的选择和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 3)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特点:第一,公共事务往往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第二,在,很多方面政府成为 “代理人政府 ”,许多政府工作通过合同委托给第三部门完成,官员用不上等级权力;第三,政府不可能轻而易举地监督组织之外的代理商,除非顺还了该项目和所服务的公众利益,政府不能随意利用等级命令取消合同;第四,行政组织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 织结构的两个重要概念。 结构实际上可理解为各种构成因素的联系方式。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Tip: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 层次越多,幅度越小, “尖形结构 ”,优点: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统一行动,但信息传递途径长,信息失真,决策走样执行,阻碍下级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缺乏灵活性。 层次越小,幅度越大, “扁形结构 ”,优点:信息传递迅速,不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 下级有较大的自主权,决策、执行面广,灵活,但组织松散,集体行动难度较大。 7.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 1)直线结构(单一垂直领导)(军队),优点:信息传递途径单一,传递速度快;缺点:基层自主性小,且由于各职位工作程序固定,容易导致僵化。 ( 2)职能结构(水平分工,分别对下级实施领导),优点:拓展了各层管理事物的范围,适宜于相对较复杂的管理;缺点:政出多门,执行混乱。 ( 3)直线 职能结构(既有垂直领导关系又有水平领导关系),优点:克服政出多门,有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缺点:垂直领导可能排斥水平领导。 ( 4)矩阵结构(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的结构,垂直领导与水平领导并重)特点:即保持组织成员构成的稳定性,又有助于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综合优势,组织效率相对较高。 更加灵活,适应能力更强。 (各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 Tip:旁系组织,经济学会,行政学会,高校的学术委员会。 : ( 1)纵向结构,也称层次结构,反映行政组织内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 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宏观上的纵向结构是指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我国的 行政组织可分为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两大层次。 中央层次即指中央人民政府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层次划分有三种类型:一,两级制。 二,三级制。 三,四级制。 在地方行政组织中,设有特别行政区一级。 微观上的纵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如国务院各部委下设的司局级、处级和科级层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厅局下设处级、科级等层次。 ( 2)横向结构,又称分部结构,反映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Tip:我国的行政管理部门按职能分为业务部门和辅助部门。 Tip 结合其他方式 进行分部:按地区划分、按服务对象划分、按行业与产品类型划分。 在我国,行政组织中的横向结构服从于纵向结构。 :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分为首长制和委员制;根据行政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可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根据行政权力的使用特点可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可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7 ★ 首长制与委员制, 首长制(美国)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 确,指挥灵活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缺点:由于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人独揽,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 而且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智慧、才能等方面的局限,不利于对行政事务的周密考察和恰当处理。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规定我国实行首长制,1982年宪法确认) 委员制(瑞士)又称合议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 优点: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相互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 缺点是: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容易泄露决策机密。 (委员会规模一般在 57人,大的不超过 17人) 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 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行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 11.★ 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 ,下级机关仅有有限的裁量权,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 优点:政令统一,可在行政组织系统内实行一致标准,便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统筹兼顾;缺点是:层级节制过严,下级的行为带有被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不能因地制宜及时处理行政事务,机关及个人容易导致独裁和长官意志。 分权制是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较大裁量权,上级组织不予干涉的组织体制。 优点:各级行政组织能够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特长处理事务,各层级有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容易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防止上级组织和个人的独断专行。 缺点:权力过于分散, 上级组织的目标、意图难以实现,上级反受下级牵制,下级组织机关彼此分离,中央无力调控,容易形成地方势力,相互冲突,发生纠纷,造成组织的分裂。 Tip:合理的行政组织体制,就是结合集权制和分权制优势的体制。 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以为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 优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 位缺乏自主性,容易因循守旧。 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构或行政首长的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 优点:行政机关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通过发挥专业部门的优势,对某些局部事务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 缺点:机构间协调合作有一定的难度,个别部门的独自行动可能造成整个行政组织的工作混乱,降低效率。 Tip:中国实行完整制,美国实行分离制。 影响的因素的总和。 .公共组织生态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微观环境、中介环境 和宏观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组织系统本身;宏观环境是组 8 织运行的外部环境;由于公共组织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直接与外部环境因素发生关系,因此,那些方便组织与环境联系的环节因素就构成中介环境。 Tip: 1947年,美国 约翰高斯 对行政生态学进行了研究 1957年,美国 里格斯 取得了重大进展,区分三种主要行政生态模型:农业社会(融合)型、过渡社会(棱柱)型、工业社会(衍射)型。 14.按照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环境可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一般环境影响社会中一切组织,具体环境直接影响个 别组织。 完整的公共组织环境结构应至少包括以下子系统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人力环境、教育环境、法制环境、资源环境、社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