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内容摘要:
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效的。 • 按照 的理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 经济萧条 和大量失业,过度需求则引起严重 通货膨胀 和物价水平上涨。 失业和通货膨胀这两者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 但是,从 20世纪 60年代末到 70年代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却出现了所谓“停滞膨胀”,简称“滞胀”。 滞胀 • 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 (Stagflation),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 (Inflation),高失业率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 经济滞胀是一种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经济现象。 其表现为经济增长率仅能维持在 1%左右,通货膨胀率上升到两位数。 造成滞胀的原因: • 第一、预期心理因素,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紧缩货币政策,但社会大众已事先预期通货膨胀会持续下去,因此将通货膨胀因素反映在公司未来成本上,而造成物价上扬; 第二、供给面引发之震撼,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厂商无法立即反应其成本,在高成本的压力下,难以生存,失业率因此而提高。 • 美国曾于上世纪 70年代出现滞胀,国民生活水平大幅下滑。 股市中的放量滞胀是指,股票的成交量放大,但是股价却停步不前。 通胀产生的根本原因: • 20世纪 70代的滞胀从表面现象上看是石油危机导致的,但是 从深层次看是凯恩斯主义政策所决定的, 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过度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过于强调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的管制对于经济的自行发展约束过多,从而忽略了市场的本身作用,结果违背了经济规律促使经济发展不能正常运行,渐渐的,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爆发,西方经济滞胀现象也开始出现。 出现经济滞胀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避免的矛盾,归根到底还是由资本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导致的。 造成滞胀经济的深层原因 • 经济滞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作为滞胀现象,兼有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 造成滞胀经济的深层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内对外经济干预政策处于交替调整时期的综合产物。 与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正面临大调整: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所体现的“夕阳工业”不景气,进行改造需要时间,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取代“夕阳工业”尚需时间;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正面临新的脱皮转折期,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生产力也需时间;劳动力又遇新的调整。 以美国为例, 1950―1965 年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增加了 %, 1965―1980 年增加了 %,1950―1960 年就业人数为 690万, 1970―1980 年增加到 1860万人,但失业人数和失业比例有增无减。 与以往不同,出现了地区性、部门性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从而使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新难题。 滞胀的主要特征: • 与以往传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不同,2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结构性经济危机,从时间上看比周期性危机要长得多;从表现形式上看,结构性危机往往是生产停滞或低速缓慢增长;从波及面看,结构性危机期间各国不是同步发展,时而伴生美元危机、能源危机,时而伴生贸易失衡、信用危机;从直接导因看,主要由结构失衡而触发的。 第三框 新自由主义 • 一、凯恩斯主义的困境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 “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极大的挑战,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 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 ( 1)新自由主义的含义 • 新自由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新自由主义是指 20世纪 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来出现的一股经济思潮,其目的是要“复兴” 19世纪的传统自由主义。 • ( 2)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及流派 • 属于新自由主义的学派包括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学派等。 • 新自由主义思想渊源有两个: • 一是新古典经济学。 • 二是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思想。 新古典经济学 • 这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最重要的思想来源。 新古典经济理论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极为盛行的一种经济理论。 它认为在一个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中,通过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获得最大的满足,每一个生产者都能够获得最大利润,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既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又可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好制度。 它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反对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提倡经济自由。 在凯恩斯革命发生之前,新古典经济理论一直占据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 新自由主义不但继承了新古典经济理论鼓吹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基本思想,而且把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无限夸大,因而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原教旨主义”。 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思想。 • 新奥地利学派强调建立在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反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其代表人物哈耶克认为,经济自由、政治自由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个人活力的解放是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是资本主义能够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的根源。 新奥地利学派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反对和敌视社会主义制度。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从新奥地利学派的论述中得到极大的启发和营养。 ( 3)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 ① 三个假设 •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即 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 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 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 是一种 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基础上的 市场类型 ,研究完全竞争市场类型理论 可以为我们研究其他市场类型的效率提供借鉴。 • 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即 经济行为人拥有与交易相关的所有信息 ,例如,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交易的人是诚实的还是骗子等。 ②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一下几点: • 第一,主张非调控化: 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反对国家干预。 • 尽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可能完全拒绝利用国家干预来稳定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但 推崇“市场万能”的市场机制作用 , 强调国家 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的调控与 干预越少越好 , 一切顺从自由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这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 核心内容。 第二,主张私有化:宣扬“私有产权神话”的永恒作用,反对公有制。 •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是私有化的狂热拥护者,认为私有制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 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私有经济能够自动地实现经济的均衡,使经济稳定在可接受的失业水平上。 认为私有制经济的这种优势是公有制经济所没有的。 新自由主义在鼓吹“私有产权神话”的同时,还极力 反对公有制。 他们认为,在废除了私有制的公有制社会里,穷人名义上成了公有财产的主人翁,但同时却不得不服从于拥有极大的垄断权的国家管理机构,完全受这个庞大的管理体制所支配。 第三,主张福利个人化: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反对福利国家。 • 新自由主义认为,基于高税收政策的“福利国家”导致经济 上的 低效率 , 弱化 了人们 工作、储蓄和投资的动机;“充分就业”政策减少 了私营部门的劳动力供给, 使经济 发展 缺乏弹性 ;以养老、就业和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 全民福利 , 摧毁 了个人 自我照顾的能力 , 增加了 个人 依赖国家的 惰性。 三、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 新自由主义者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 并未解决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 问题 ,却带来一些新问题 ,再加上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的 主张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发展要求不相符合 ,进入 20世纪 6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 《 美国展望 》 杂志 2020年 1月 1日刊登了题为 《 正统的代价 》 的文章,分析了阿根廷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支配下,如何从繁荣走向萧条。 • 20世纪 90年代,阿根廷度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代啊,那是一个经济奇迹出现的年代。 高度的腐败和混乱的管理似乎被一系列自由市场改革和大量外资的涌入所扫清。 多年的高通胀和经济不景气被每年稳定在 8%的经济增长率所取代,在墨西哥和亚洲的金融危机中似乎毫发未损。 一夜之间,阿根廷的改革成了自由市场改革的典型案例。 • 阿根廷曾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宣传的典型。 它对一切进行私有化,限制工资,限制社会性开支,保持货币稳定,向外资敞开大门。 但是这样大好的一切是如何轻易地陷入不断加深的经济萧条,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和不断增加的债务中的呢。 • 梅内姆 在 1989年 一系列戏剧性变化中 掌握了政权。 他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一系列政策: 削减开支、开放市场和私有化。 但这些改革并没有立刻消除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高达 1100%。 • 1991年 8月 ,梅内姆的第三任经济大臣多明戈 卡瓦罗成了这场改革的核心。 他 实施了比索紧跟美元的汇率制度 ,一比索兑换一美元。 • 开始时, 强势货币 、原来被压抑而新 被释放出的需求 以及 贸易障碍的突然降低 一起产生了一个消费繁荣。 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大型购物中心建起来了,特殊成千上万的工厂和小商店倒闭了,它们竞争不过闪亮的进口商品。 这些在一开始就很明显,但被人解释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 大量外资的涌入开始时刺激。高二政治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相关推荐
重点提炼: 1. 正确理解人生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 (3)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
,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贵国人民忘记廉耻。 (一日本老头问) “ 我们很多日本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根本没有发生过,你对这件事怎幺看 ” 答 :掩耳盗铃 ﹕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首先您的逻辑是错误的。 历史是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不是贵国人民,无论多少认为没有发生就没有发生。 历史就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任何掩耳盗铃的企图都是徒然的。
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 (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 必然 联系 有人说:“牛顿创造了万有引力规律,对吗。 ” 有人说:“人们能够引水上山,使水往高处流,说明 万有引力规律是可以消灭的。 ” 有人说:“人们能够引水上山,使水往高处流,说明 万有引力规律是可以消灭的。 ” (2)、规律的特征: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如果违背规律必然遭到惩罚 自然界
发展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不同的状态 ( 1)什么是量变。 ( 2)什么是质变。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叫量变。 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 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而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 (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 )
联系具有条件性、具体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本节课小结 在着联系。 课后练习 辨析 答: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但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必然存在联系。 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然与周围的一些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互联系着。 ,人们不能建立什么联系
50 20 0 b、线性规划模型为: max 6 x1+ 30 x2+ 25 x3 s. t. 3 x1+ x2+ s1 = 40 2 x1+ x3+ s2= 50 2 x1+ x2- x3+ s3= 20 x1, x2, x3, s1, s2, s3 ≥0 ,初始解为( 0, 0, 0, 40, 50, 20) , c、初始解的基为( s1, s2, s3) 对应的目标函数值为 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