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税收占gdp比重大有潜力(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收额大大高于实际税收额,税收占 GDP 比重可由 11%提高至1617%。 1994 年全国税收总额占 GDP比重为 %, 1996 年全国最低点 %, 1997 年又提高至 %(见表 2)。 我们认为,中国税收占 GDP 比重仍有大幅度提高的可 能,如果采取现代化的税收管理手段,在税率、税种、税制不变的情况下,有可能使得税收占 GDP的比重由 11%提高到 1617%。 以 1997年为例,全国仅三大税种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税收可增收 34003900亿元;若加上提高实际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等税收收入,保守估计可增收 38504450 亿元,相当于同年中央财政支出的 152176%。 若考虑到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 1996年为 亿元,占 GDP 比重的 %)和“费改税”(约 3000多亿元,约占 GDP比重的 45%),到 20xx年财政 收入或税收占 GDP比重提高到 25%以上是大有希望的,也是本届政府最大的政绩之一。 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将提高税收占 GDP 比重列入各级政府经济发展目标之一。 1994 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税收 1000亿元左右,但随着 GDP总量增大。 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把新增 1000亿税收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不科学,也不利于对各地区进行目标分解。 我们建议应将提高税收占 GDP比重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 GDP增长等指标来确定适宜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税收目标。 第二、建立统一的 、发达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税收系统。 税收如同挤海绵,在税率、税种、税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使劲“挤”(指加强税收征管),就可以“挤”出更多的应收税收。 提高税收占 GDP比重的先决条件是建立一个能发挥良好作用的现代化税收系统,才能做到税收“应收、尽收”。 中国存在大量地下经济是税收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是未注册企业或私人经营性活动,他们从来不纳税;二是已注册登记的企业或私人经营活动逃税、漏税。 1995年我国个体工业近 600万户,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13%,但是所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数比重仅为 %,三资企业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为 %,但财政收入占总数的比重为 %,集体企业分别为 %和 %(见表 4和表 5)。 显然大量的地下经济存在于上述经济类型中,成为主要逃税、漏税来源。 但从制度安排缺陷看,主要原因是监督企业活动的税收、工商、海关、银行、司法五大系统“老死不相往来”。 应尽快建立全国税收网络系统,与国家工商管理局工商企业管理网络、各大国有银行计算机网络、海关网络以及公安、政法机关计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4 页 共 19 页 算机网络联网,凡偷税、漏税、逃税不仅给予罚款,更重要的是停止经营期或吊销营业执照,使逃税风险大于逃税收益,使长期风险大于短 期收益。 我们的方针是大力发展私人经济、三资企业和其它非国有经济,但同时必须打击非法经营者,使大量的地下经济变为地上经济,使黑色经济变为公开经济,督促他们必须遵守法律,按章纳税。 第三、在全国税收系统推广和应用“税收稽查动态管理软件”。 与发达国家税收征管情况相比,目前我国税收征管大多是人工操作尽管装备了计算机,但还缺乏有效的软件来挖掘、分析审报表中有关偷、漏、逃税的信息。 中南财经大学开发“税收稽查动态管理模型及软件”,用统计分析获取报税时财务表的许多信息来帮助稽查,随不同地区、行业能够建立不同判断模型,并且 对企业纳税情况做动态分析和监控。 对武汉市 27 个商业企业征管所得税稽查准确率达到 80%。 我们认为这一方法同样可运用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和关税等,可以大幅度提高税收稽查的能力。 提高税收稽查能力不仅仅是装备计算机硬件,关键是强化稽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花小钱办大事。 我们建议在全国税收系统试点推广这一方法和软件,加强对税务稽查人员培训,可以有效的解决逃税、偷税和漏税。 第四、清理和中止各种优惠政策,保证公平竞争和统一市场。 重新清理和调整对外资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内外资企业的统一税制。 清理和中 止对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等非规范的优惠政策。 大幅度降低名义关税税率,严禁“开口子”。 取消各种进口产品减免税(除国务院专门规定之外),严禁地方政府干预海关政务,各地所派海关人员应吃“皇粮”,保证其独立性以及对国家负责。 第五、各地方应当强化营业税征收。 营业税是地方税收的第一大税, 1997 年该税种(扣除中央所得部分)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比重为 26%,占各项税收比重为 %。 地方政府理应有积极性提高这一税收潜力。 第六、对全国耕地占用、城镇土地使用和各类资源重新进行普查、登记,按税法核定各类资源使用占用 税收额,进行强制性征收。 需要指出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