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xx-20xx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内容摘要:

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 [H],因此产生 [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错误; C、根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 [H],含 18O 的葡萄糖中的18O 到了丙酮酸中;再根据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 [H],含18O 的丙酮酸中的 18O 到了二氧化碳中.即 18O 转移的途径是:葡萄糖 → 丙酮酸 → 二氧化碳, C 错误; D、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进行,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有氧呼吸每个阶段的反应过程的理解.有氧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 8.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 ① ~ ④ 中的遗传问题( ) ① 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② 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别显隐性 ③ 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 F1的基 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考点】 测交方法检验 F1的基因型;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 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 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解答】 解 : ① 鉴定一只白羊是否为纯种,可用测交法; ② 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别显隐性,可以用杂交法或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③ 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常用自交法; ④ 检验杂种 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的.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学会在不同的要求下应用不同的方法(测交法、自交法、杂交法)来进行鉴别,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9.下列有关染色体、 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 DNA 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 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一个 DNA 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 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不一定只含有一个 DNA 分子 【考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与 DNA 的关系. 【专题】 正推法; DNA 分子结构和复制;基因. 【分析】 DNA分子一般是由 2 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 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千变万化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每一个 DNA 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这构成了 DNA分子的特异性. 染色体主要由 DNA和蛋白质组成,真核细胞的 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因此说染色体是 DNA 的主要载体.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一个 DNA 分子水含有许多个基因. 【解答】 解: A、在 DNA 分子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 2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A 错误;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一个 DNA 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B正确;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C正确; D、染色体是 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不一定只含有一个 DNA 分子,在有丝分裂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有 2个 DNA 分子, D 正确. 故选: A.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 DNA 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基因、 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理解 DNA 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理解基因、 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10.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除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外,还间接地说明了 DNA( ) ①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② 能进行自我复制,保持亲代和子代的连续性 ③ 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④ 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 → 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 → 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 → 组装 → 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标记噬菌体 →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 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 ① 实验中没有检测噬菌体的变异情况,因而不能证明 DNA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错误; ② 注入的噬菌体 DNA 能利用细菌的原料,通过复制产生大量的新 DNA分子,因而能间接地说明 DNA 进行自我复制,保持亲代和子代的连续性,正确; ③ 注入的噬菌体 DNA 能以噬菌体 DNA 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实验间接地说明了 DNA 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正确; ④ 噬菌体中只含有 DNA,不含有 RNA,因而不能证明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错误. 所以正确的是 ②③ .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 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 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考点】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分析】 遗传物质发现的实验及其内容: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 是 遗传物质的实验、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和放射性同位素 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解答】 解: A、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并没有发现其化学本质, A 错误; 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是设法将 DNA 与蛋白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噬菌体利用生物结构自身的特点将 DNA 和蛋白质完全分开,说服力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强, 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 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 C 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说明有些病毒是以 RNA作为遗传物质,而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如噬菌体, D错误. 故选: BC. 【点评】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得出的实验结论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 4个实验: ① 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胞 ②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标记的细菌 ③ 用 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 标记的细菌 ④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H标记的细菌 以上 4个实验,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分别是( )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C.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 研究者: 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 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 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 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 DNA 分子中含有 P,蛋白 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和放射性同位素 35S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 → 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 → 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 → 组装 → 释放. ⑥ 实验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 ① 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标记的细菌, 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 用 15N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由于 15N 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蛋白质外壳出现在上清液中, 15N 标记的噬菌体 DNA 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 ④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H 标记的细菌, 3H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如图为 DNA 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 ) A.该 DNA 片段可能与生物的性状无关 B. ①②③ 构成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② 和 ③ 相间排列,构成了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 D.当 DNA 复制时, ④ 的形成需要 DNA 连接酶 【考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 DNA 分子结构,其中 ① 是磷酸、 ② 是脱氧核糖、 ③是含氮碱基、 ④ 表示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⑤ 、 ⑥ 、 ⑦ 、 ⑧ 都表示含氮碱基( ⑤ 是腺嘌呤、 ⑥ 是鸟嘌呤、 ⑦ 是胸腺嘧啶、 ⑧ 是胞嘧啶). 【解答】 解: A、 DNA分子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若图示 DNA 片段为非编码区时与生物的性状无关, A正确; B、 ①②③ 不能构成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②③ 应该与下一个磷酸构成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B错误; C、 ① 磷酸和 ② 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 C错误; D、 DNA 连接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而不是 ④ 氢键, 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结合 DNA 分子结构示意图,考查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4.将大肠杆菌在含 15N 的培养液中培养数代后,细菌 DNA 的含氮碱基皆含有 15N,再将其转移到含 14N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 10小时后提取 DNA 进行分析,得出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所占比例为 1/16,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是( ) A. B. 4h C. 2h D. 1h 【考点】 DNA 分子的复制. 【专题】 复制的计算; DNA 分子结构和复制.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亲代 DNA分子的两条链始终存在于子代的两个 DNA 分子中,因此含 15N的 DNA 占总 DNA 的比例为 1/16,则 DNA 分子复制 5 次,由此可得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为 2小时. 【解答】 解:根据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含 15N的 DNA 分子有 2个,占总DNA 分子的比例为 1/16,则一个 DNA 分子经复制后得到 32个 DNA 分子,即 DNA分子复制了 5 次.由于复制 5次共耗时 10 小时,所以大肠杆菌的细胞分裂周期 是 10/5=2 小时.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 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用 32P标记某动物精原细胞的全部核 DNA,然后将细胞置于 31P的培养液中培养,使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MI、 MII).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前期与 MI 前期细胞中, 32P标记的 DNA 分子数相同、染色体数不同 B.有丝分裂后期与 MI 后期细胞中, 32P标记的 DNA 分子数不同、染色体数不同 C.有丝分裂中期与 MII 中期细胞中, 32P标记的 DNA 分子数不同、染色体数不同 D.有丝分裂后期与 MII 后期细胞中, 32P标记的 DNA 分子数不同、染色体数相同 【考点】 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专题】 对比分析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分析】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分裂间期都会发生 DNA 分子的复制. DNA 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 留复制. 【解答】 解: A、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