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xx届九年级12月月考政治试卷内容摘要:
B.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C.弄虚作假,损人利己 D.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15.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这句话强调的是 A.依法治国是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B.守法用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 C.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16.小刘同学从网上下载了一表格。 请分析表中信息,说明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 中国 创新型国家 科技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 % % 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 50% 30%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40% 70% ① 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② 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 ③ 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 ④ 提 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 ______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 科学发展观 B. 马克思列宁主义 C. 党的基本路线 D. 毛泽东思想 1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证明,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住风险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靠的保证就是坚持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对外开放 D.党的基本路线 19. 党的十八大就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详细部署,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从最初的 “又快又好 ”到 “又好又快 ”,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一战略性转变 ① 表明我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② 表明我国不再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③ 表明我国工作重心已发生根本转移 ④ 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0. 漫画表明 ① 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③ 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④ 党着力改 善民生,切实以人为本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二、判断题 (判断以下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选 “A”,错误的选 “B”,并将答案填。江苏省泰州市20xx届九年级12月月考政治试卷
相关推荐
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 A、 B试管中氧气的变化,初始氧气浓度为 300mg/L, 24h后, A试管氧气浓度为 500mg/L, B试管氧气浓度为 116mg/L,则 A试管中,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 __________mg/L h。 ( 2)分析图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____。 若用绿光替代黄光一组的实验,则所得曲线位于原曲线 __________(之上 /之下
发生的强度,表中 ☆ 号越多表示灾害强度越大,据此回答 23~25 题: 省区 甲 乙 丙 丁 广东 ☆☆☆ ☆ ☆ ☆☆ 重庆 ☆☆☆☆ ☆ ☆ ☆☆☆ 新疆 ☆☆☆☆ ☆☆☆ ☆ 山西 ☆ ☆☆ ☆☆☆☆ ☆☆☆☆ 23. 关于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代表酸雨 B 乙代表水土流失 C 丙代表寒潮 D 丁代表荒漠化 24. 甲问题在重庆比较严重的原因是: A 山区面积广大 B
2)【鸟语寄情】和这首歌一样,古往今来的很多诗文中,人们都借助对鸟的描写寄托情感。 请从下面列出的鸟中,任选一种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 2分) 大雁、燕 子、鸽子、鹧鸪、乌鸦 例句:子 规:我从“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读到了子规哀啼的凄凉,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牵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诰》 材料三 (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 (大守、县令 )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 法令森严,百职厘举。 „„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 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 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明朝)宣德以来,吏治已渐趋腐败,中称“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 贪污成了官场积习
“ 全球化 ”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 3小题,第 26题 9分,第 27题 7分,第 28题 9分,共 25分。 ,抓住了就能促进本国迅速发展,抓不住就会落后挨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9分) 材料一:《 1801年和 1851年英国经济结构对照表》 部门或行业 1801年 1851年 农林渔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 % 制造、采矿、建筑生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 %
② 蜈蚣怒 欲 . 入穴 ( ) ③ 守穴口不肯 去. ( ) ④ 若 . 僵蚕焉 (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 “而 ”的用法 相同 . . 的一项 ( )(2 分 ) 例句: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 A.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 ) 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 ) C.拔山倒树而来 (《幼时记趣》 ) D.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 10.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