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试行意见内容摘要:
规范 附录B 中的做法。 安在 文物建筑 上的接闪杆可安装在庑殿式、歇山式、 悬 山式、硬山式屋顶的正脊两端,也可安装在 上述 文物建筑 及卷棚式 文物建筑 的两侧山墙上。 攒角式 文物建筑 上的接闪杆可利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宝顶,如塔顶的铁刹、坛顶的金属球或包覆石、木球体的金属外皮,这些金属材料的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表 1 中的要求,钢板、钛板和铜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具体安装方法参见本 规范 附录 B。 固定支架 接闪导线的固定支架高度应距瓦面 100 mm~ 150mm,支架宜采用固定卡式支架方式 , 不锈钢宜涂保护漆随屋面颜色 ,具体做法 见本 规范 附录 B。 第一类防雷 文物建筑 ,固定支架应采用拉丝不锈钢卡式固定件。 禁止在支架与瓦件之间采用固定螺丝联结。 固定支架应能承受 49N( 5kgf)的垂直拉力。 固定支架的最小间距要求见表 3 表 3 明敷接闪导体和引下线固定支架的 最小 间距 要求 布置方式 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支架的间距 (mm) 单根圆形导体固定支架的间距 (mm) 7 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 500 1000 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 500 1000 地面至 20 m 处的垂直导体 1000 1000 从 20 m 处起往上的垂直导体 500 1000 吻兽、翼角、重檐的保护 在正脊安装接闪杆进行直击雷防护时,正脊上的吻兽、屋檐处的翼角和飞檐 均应在接闪杆的保护范围内。 使用接闪导线(带、网)保护时,接闪导线应 平正顺直或 弯曲随形的在正脊和(或)垂脊及戗脊处的吻兽上方敷设,并用固定支架固定;在翼角起翘处,接闪导线应弯成一角度小于 900 的弧线将翼角包覆。 有重檐的庑殿、坛、塔、亭,第一类防雷 文物建筑 重檐高度为 45m 或以上 和 第二类防雷 文物建筑高度为 60m 或以上时,应在重檐檐口安装呈闭合状的接闪导线。 歇山式 文物建筑 的围脊上应按上述要求做成闭合状的接闪导线。 在第一类防雷 文物建筑 的每一层重檐檐口上应装设接闪导线。 焊接要求 接闪带(网) 的连 接宜 使用焊接连接,扁 钢 与扁 钢 的搭接长度应为扁 钢 宽度的 2 倍,且不小于三面施焊;圆 钢 与圆 钢 搭接长度应为圆 钢 直径的 6 倍,且不小于双面施焊;圆 钢 与扁 钢的 搭接长度应为圆 钢直径的 6 倍,且不小于双面施焊。 铜材与铜材或铜材与钢材连接工艺应采用放热焊接,并应做到:焊接的导体必须完全包在接头中,要保证连接部分的金属完全熔化、连接牢固,接头应平滑且无贯穿性气孔。 6 引下线的设计和安装施工 引下线的材料要求 引下线的材料必须采用金属材料,宜优先使用铜材。 第一类防雷 文物建筑 的引下线应使用铜绞线,方便弯曲和有利 于泄散雷电流。 各种金属材料引下线的最小截面要求见表 1。 引下线的布置 文物建筑 防雷引下线宜采用明敷、明敷与暗敷结合的形式敷设,优先采用明敷形式。 暗敷的部位必须有利检修和安全。 引下线平均间距不应大于表 4 中的要求。 表 4 各类防雷 文物建筑 引下线间距最小要求 文物建筑 防雷类别 间 距 第一类防雷 文物建筑 18 m 第二类防雷 文物建筑 25 m 第三类防雷 文物建筑 30 m 布置引下线时,应从 文物建筑 上接闪器下端焊接牢固后沿山墙、后檐墙、墙角或塔身、檐柱顺直引下。 在游人较多的建筑物正 面应尽量避免明敷。 当 文物建筑 通面阔长度大于引下线规定的间距时,可仅在正面墙角各敷一根引下线,同时可增加山墙、后檐墙及墙角引下线的根数,以满足平均间距的要求。 引下线的安装 固定支架 引下线的固定支架要求同本 规范 中的要求。 如需固定在砖体墙上,应将固定金属扁体选择缝隙处。 如在柱体上固定应采用卡箍式。 引下线固定支架不应直接钉入瓦件、砖件、石件和木构件上。 防接触电压和闪络电压 明敷引下线在人员可能停留或经过的区域敷设时,应采用如下措施之一防止接触电压和(或)闪 络电压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 外露引下线采用高 的能耐受 100kV 冲击电压( )的绝缘层隔离,如使用不小于3 mm 厚的交联聚乙烯层。 8 — 使用护拦和(或)警告牌,使人不得靠近或进入危险区域,护拦与引下线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3 m。 焊接和卡接要求 引下线焊接要求同本 规范 中的要求。 引下线沿廊柱引下时不应使用钉入柱内的固定支架,而应采用抱箍进行固定。 在易受机械损伤之处,地面上 m 至地面下 m 的一段接地引下线应采用镀锌角铁、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等保护,并在每一根引下线上距地面不低于 m 处设断接卡连接。 雷击计数器 为监测和记录雷击状况,宜在一根主要引下线上安装雷击计数器 7 接地装置的设计和安装施工 接地装置的材料要求 人工接地极必须采用金属材料。 各种金属材料的结构和最小尺寸要求见表 5。 表 5 接地体的材料、结构 和最小尺寸 材料 结构 最小尺寸 注 垂直接地体直径(mm) 水平接地体 接地板 铜 铜绞线 3) — 50 mm2 — 每股最小直径 单根圆铜 3) — 50 mm2 — 直径 8 mm 单根扁铜 3) — 50 mm2 — 最小厚度 2 mm 单根圆铜 15 — — — 铜管 20 — — 最小壁厚 2 mm 整块铜板 — — 500mm500mm 最小厚度 2 mm 钢 单根圆钢 1) 2) 16 直径 10mm — 热镀锌 热镀锌钢管 1) 2) 25 — — 最小壁厚 2 mm 热镀锌扁钢 1) — 90 mm2 — 最小厚度 3 mm 热镀锌钢板 1) — — 500mm500mm 最小厚度 3 mm 热镀铜圆钢 4) 14 — — 径向镀铜层至少 250μm,铜含量 % 裸圆钢 5) — 直径 10mm — — 裸扁钢 5) — 75 mm2 — 最小厚度 3 mm 热镀锌钢绞线 5) — 70 mm2 — 每股最小直径 热镀锌角钢 1) 50mm50mm3mm — — — 不锈钢6) 圆形导体 16 直径 10mm — — 扁形导体 — 100 mm2 — 最小厚度 2 mm 注: 1 镀锌层应光滑连贯、无焊剂斑点,镀锌层最小厚度圆钢为 50μm ,扁钢为 70μm。 2 热镀锌之前螺纹应先加工好。 3 也可采用镀锡。 4 铜应与钢结合良好。 5 当完全埋在混凝土中时才允许采用。 6 铬 ≥16 %,镍 ≥5 %,钼 ≥2 %,碳 ≤ %。 在土壤电阻率较大的地区, 宜 使用 金属体的 电解离子接地棒,以降低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 接地装置的布置 文物建筑 的防雷接地可采用 A 型或 B 型地。 宜 优先 采用 A 型地,对 文物建筑 基础影 响较小。 A 型 接地:与引下线连接的单独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和(或)人工垂直接地体,即 在每根引下线终端的接地。 要求如下: 9 — 每一接地体的接地极宜不小于两根,可采取在土壤中接地线端头(不应小于 m 深处)焊接左右两根水平接地极,或两根垂直接地极或水平接地极、垂直接地极各一根。 — 接地极的冲击接地电阻值:第一类防 雷 文物建筑 不宜大于 10Ω,第二、三类防雷 文物建筑 不宜大 于 30Ω。 — 当由于土壤电阻率较高等原因无法实现冲击接地电阻的要求时,可通过加长接地极总长度的方法来 解决 : 对第一类防雷 文物建筑 ,当土壤电阻率 ρ 不大 于 800Ω. m时,接地极的总长度应大于 5 m;在土壤电阻率 ρ 大于 800Ω. m,小于 3000Ω. m 时,接地极的总长度应大于( ρ—550) /50 的长度要求。 对第二、三类防雷 文物建筑 ,当土壤电阻率 ρ小于 3000Ω. m 时,接地极的总长度应大于 5 m。 此时,防雷接地的冲击接地电阻值可不计及。 B 型 接地: 围绕着 文物建筑 外墙或基础 1 m 内的环形闭合接地,要求如下: — B 型地应埋设在地面 以下,可采用人工水平接地极或人工水平与垂直接地结合的方式: — 接地极的冲击接地电阻值:第一类防雷 文物建筑 不 宜大于 10Ω,第二、三类防雷 文物建筑 不宜大于30Ω。 — 当由于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等原因无法实现冲击接地电阻值的要求时,可通过加大 B 型地的等效半径的方法来解决。 对第 一 类防雷 文物建筑 ,当土壤电阻率 ρ不大于 800Ω. m时, B 型地所包围的面积应大于 79m2;在土壤电阻率 ρ大于 800Ω. m、小于 3000Ω. m 时, B 型地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半径 R 应大于( ρ—550) /50。 对第 二、 三类防雷 文物建筑 ,土壤电阻率小于 3000Ω. m时, B 型地所包围的面积应大于 79m2。 此时,防雷接地的冲击接地电阻值可不计及。 人工钢质垂直接地极的长度宜为 m,其间距以及水平人工接地极之间的距离宜为 5 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试行意见
相关推荐
器抬起,此时坡中跑车防护拦车器通过钢丝绳联动机构靠自重放下 而处于闭合状态,这时把钩工再向绞车司机发送信号,当 矿 车下放过了变坡点后,把钩工再向相反方向扳动手动换向阀,这时坡头防跑车挡车器放下闭合,坡中跑车防护拦车器通过钢丝绳联动机构被拉起打开,矿车可以顺利下放。 在坡头防跑车挡车器打开时,一旦出现坡头矿车未连挂好自溜下滑的情况,这时坡中跑车拦车器由于处于闭合状态,可有效拦截自溜的矿车。 三
段瑶头互通立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1 应逐一核对,并采用多种方法相互校核,把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在实施之前。 施工单位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确保施工质量。 台后、锥坡及挡墙墙背填料 采用透水性材料分层夯填,压实度要求达 96%以上。 台背回填材料的砂类土的技术指标为:填料中粒径大于 的粗颗粒含量> 85%;液限< 42%;塑性指数< 12%;最大干容重>。 应注意结构的整体施工观念
方便小区内市民生活,在小区内推广使用智能小区 “ 一卡通 ” ,推行小区内部管理自动化,身份认证的电子化,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生活环境,实现小区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美丽天使精品论文 2. 系统设计原则 2. 2. 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系统设备选型、网络设计、软件设计等各个方面要充分考虑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设计方面,要采用容错设计和开发计算结构。 在设备选型方面,要保证软件
的娱乐场所监管、文体活动场所免费开放、黑网吧整治等信访突出问题,真正使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在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严格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能够解决的,限期解决,对暂 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求列出办理时间表。 对群体性事件,我们本着“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疏导不误导、淡化不激化”的原则,努力做到方法不过头、人员不滞留、矛盾不激化、事态不失控
运用较为广泛。 如天文学中对遥远星球的位置、运行轨道的观 察等,技术科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定量观测。 随着各门科学向精密科学发展,定量观察愈益显得重要,数学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也正反映这一特点。 观察方法从定性向定量的发展,是人们认识能力、观察水平的提高。 对观察事物能够作定量描述,表明了人们从认识事物的特性、特征向更深层次的本质认识的发展。 如人们对红橙绿青蓝紫各种颜色定性辨别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