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专项资金内容摘要:

环节的时数和质量,并强调不断吸收科研的新成果,开发新的实践项目。 目前全校开设的实验课程 462 门。 整体优 化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学校修订专业教学计划,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强化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作。 从 2020 级起,将实验课独立设课、创新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等纳入教学计划,建立了一个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三个模块组成的,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模块由基础验证型、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组成,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初步训练。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 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性增长的新 18 时代,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因此,急切需要建设面向全校学生的认知实验室,以构建支撑本科实验教学的认知实验、基本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这一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预期效果 总投资为 800 万元,申请中央财政拨款 400 万元,地方财政 100 万元,自筹 300 万元。 广西大学认知实验室融理工农林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原理、实物标本、实验仪器模型于一体,通过声、光、电、图、文等现代化表现形式,将深奥科学知识通过简单明了的形式表 现出来。 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易于吸收。 发挥广西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且面向广西全区大中小学生开放,扩大受益面。 (二)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 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 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 19 2020 年开始,广西大学抓住 “211 工程 ” 建设契机,系统规划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 以实验课独立设课为龙头,全面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和开放性实验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同时, 2020 年以来,学校投入了 亿元进行本科实验教学设备的建设,全校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整体得到更新和补充,本科实验条件有 较大的改善,较好地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 但作为综合性大学,如何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不同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因此,非常有必要建设一个全校各专业学生共享,融理工农林等各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大学生认知实验室。 根据我校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建设计划安排, 2020 年将重点支持机械、电气、物理、化学化工、农学、林学六个学科的认知实验室建设。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融理工农林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通过声、光、电、图、文等现代表现形式,将深奥的科学知识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让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拓宽视野,启迪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因此,广西大学大学生认知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建设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和深远的。 (三)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总体目标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融理工 、 农 、 林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原理、实物标本、实验仪器模型、实验仪器设备于一体,通过声、光、电、图、文等现代化表现形式,将深奥的科学知识、现代农业、广西丰 20 富的亚热带资源通过简单明了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促进横向和纵向思维,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理工农并蓄 、 基础宽厚、专业扎实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建设内容 广西大学大学生认知实验室建设项目重点支持机械、电气、物理、化学化工、农学、林学六个学科的认知实验室建设,打造全校共享、融理工农林等各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大学生认知实验室。 大学生认知实验室计划建在广西大学综合实验大楼(总建筑面积35000m2,是广西大学的标致性建筑之一)的第二层,使用面积 2020m2。 大学生认知实验室将建成为广西大学素质教育基地、在校生及全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活动与学术交流基地。 规划设计立足于高 起点、高质量、突出科技内涵,集实验认知、科普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 展示内容在 5— 10 年内可保持在国内较前地位,成为广西大学对个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可促进我校学术氛围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资金来源和年度资金安排 1.资金来源 实验室建设经费包括中央专项经费和地方配套经费。 本项目总投资800 万元,拟从中央财政申请经费 400 万元,地方财政 100 万元,学校配套 300 万元。 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模型、设备。 2020 年安排 80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申请经费 400 万元,地方财政 21 100 万元,学校配套 300 万元。 (五)建设项目实施组织及进度安排 本项目由校实验设备处负责,项目负责人易亿筹、秦钢年。 校实验设备处是负责全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执行部门,除项目负责人外,有实验室管理科和设备科,相应科室职能配套,人员结构完善,有一批管理经验丰富、相应业务熟悉的专家,能很好地对本项目进行组织管理和实施。 同时,学校有实验室专家委员会进行指导,有各学院分管实验室负责人和各实验中心主任参与本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工作。 确保项目建设按时、按质完成。 根据学校的规划,建设项目安排在 2020 年度,一年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六)预期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广西大学大学生认知实验环节,该实验室与原有的全校 7 个大基础平台和 20 个学院专业基础、专业实验平台构成了完整的本科实验教学支撑体系,为广西大学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广西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奠定了基础,该项目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但它的社会效益很明显,除满足广西大学近 5 万学生(含成教生)需要外,还面向广西全区几十万大中小学生开放,提高 22 全区青少年综合素质,为全区人才培养做出 应有的贡献,其社会效益是显著和长久的。 (七)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广西大学成立由校党政主要领导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由一名副校长具体分管项目建设。 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的重大内容进行决策,以确保项目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的统一和协调。 每一个子项目也相应成立以院长(主任)任组长的子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子项目建设的决策。 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分别由实验设备处、基建处、财务处和后勤管理中心等学校的职能部门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发展规划处负责本项目建设的协调工作,校内各二级学院(部、系) 负责子项目建设的实施,审计处负责本项目的审计、检察工作,以保障项目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子项目 3 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一) 总论 1. 学院基本情况 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 2020 年 9 月,由广西大学原生物技术实验中心、原工业测试实验中心食品与发酵研究所和原生物技术与糖业工程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生物工程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 学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科专业 2 个,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1 个, 微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1 个 , 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 23 予点 1 个(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4 个二级学科招生)、发酵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 1 个,工程硕士领域生物工程专业学位授予点 1 个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微生物学专业学位授予点 1 个。 设置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3 个系、 1 个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和 3 个研究所即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发酵与酶工程研究所和食品与发酵工程研究所。 学院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 “ 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 和自治区重点学科 —— “ 微生物学 ” 进行建设,学科拥有广西重点实验室、省部(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该重点实验室 2020 年 8 月被确定为广西首批人才小高地即 “ 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 ”。 学科还有微生物与植物遗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个 广西重点实验室即分子生物学工程实验室、食品与发酵工程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 77 人,其中 “ 长江学者 ” 特聘教授 1 人,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 ” 第一、二层次人选 3 人,正、副教授(含副高以上其他职称) 28 人,博士生导师 8 人,硕士生导师 24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4 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 27 人。 学院(含重点 实验室)现有教学科研用房面积 7600 平方米,大中型仪器、设备 60 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 学院资料室拥有图书资料 2080 册。 学院与 5 个企业签订了协议作为学院实习实训基地。 2020 年以来本学院教师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有 80 多项,其中国家 24 级项目 30 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1 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6 项、地区项目 1 项,国家 “ 863 ” 计划项目 13 项, “ 973 ” 子项目 5 项,国家转基因植物研 究与产业化专项项目 1 项,国际合作项目 4 项等。 2020 年以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 有 12 项成果通过由广西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获国家发明专利 11 项。 近 5 年来发表论文 280 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 133篇, SCI 收录 30 篇。 2. 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情况 生物技术产业是 21 世纪的一个主要经济增长点,在 21 世纪将得到大力发展,对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两个本科专业 —— 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都属于特色优势学科专业。 学院生 物技术专业创办于 1990 年,是我国高校最早开办的生物技术专业之一。 本专业现在校本科生人数 248 人。 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具备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既能从事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又能从事生物技术领域的教学、技术应用和管理的 “ 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 ” 的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型高级生物学应用性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创办于 1995 年,本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 265 人。 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 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技术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25 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上述 2 个专业拥有微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1 个 , 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1 个(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4 个二级学科招生)、发酵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 1 个,在校博士生 44 人。 在校硕士研究生 146 人。 依托 “211 工程 ” 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 “ 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 办学与建设,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在我区处于领先地位的专业。 3. 总投资、预期效果 总投资为 1200 万元。 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拨款 600 万元,地方财政150 万元,自筹 450 万元。 本科教学实验 设备购置完成后,实验室功能明确;设施齐全;实验室结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实验室规模适于开放和共享要求;实验室教学实际使用面积达到 5600 平方米;学生开展 “ 三性 ”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条件将会进一步改善;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将会显著提高。 (二) 意义和必要性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 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战略性高技术将带来农业、食品、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的革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物技术产业是我国高技术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未来生物经济时代 26 的主要科学内涵。 各国在生物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源于创新型高素质生命科学与技术类人才。 在自治区 “ 十一五 ” 发展规划中,生物技术产业是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为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制定的 “ 十一五 ” 规划,也将本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之一,给予重点扶持。 因此建设和发展本专业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 内容 1.总体目标 将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建成自治区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将生物技术专业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将生物工程专业建成广西自治区精品专业。 2.建设任务 进一步购置本科 实验 教学专用设备,加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