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内容摘要:

学习年限 一般为三年。 三、研究方向 老年高血压的防治 卒中单元 四、课程设置 (一)学位课程 公共必修课 : 7 学分 自然辩证法 1 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学分 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4 学分 专业必修课: 9 学分 专业基础课 1 高级生理学 2 学分 专业基础课 2 临床免疫学 2 学分 专业英语 2 学分 专业课 3 学分 (二)非学位 课程(选修课):至少 6 学分 从研究生部提供的选课表中选 68 门。 (三)学术活动:至少 2 学分 (四)教学与临床实践: 2 学分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要结合本人的科研课题和临床技能培训要求,安排不少于 6 个月临床实践工作并有考核记录。 五、 培养方式与方法 见总则。 六、学位论文工作 见总则。 七、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见总则。 18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精神;拥护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团结协作和勤奋敬业的精神;积极进取,勇于奉献。 具有敏锐的科学思维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系统了解并掌握本学科某一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运用;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熟悉各类仪器的性能、使用及维护;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资料分析等;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担负专业基础 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或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身心健康,能胜任并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医学事业献身。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 研究 As2O3 对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端粒酶的影响,探讨 As2O3 作用的分子机制及细胞信号传导途径。 研究 apoE 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细胞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脑胶质细胞瘤分子诊断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壁细胞的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 研究病原体分型及病原体耐药的分子诊断方 法。 临床免疫学及其检验 主要采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免疫分子与免疫相关疾病发生的关联性及发病机制,探讨免疫分子对免疫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研究感染性疾病(肝炎、寄生虫)发生的免疫机制以及诊断的新技术。 血液病学及其检验 主要研究利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造血系统肿瘤,以及建立造血系统肿瘤基因突变检测的新方法和白血病患者治疗缓解后微小残留病变检测的方法;研究临床血液系统疾病基因的突变以及基质细胞对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血小板与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断。 临床微生物学及其检验 研究临床感染耐药细菌状况、细菌耐药后的生物学特性变化,以及细菌生物活性改变对细菌鉴定、药敏和致病性等的影响;探讨和建立新的、行之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19 和合理治疗方案。 四、课程设置 硕士 研究生 学习实行学分制,毕业前必须至少修满 26 学分,其中 学位课程 不少于 16学分, 非学位课程 不少于 6 学分,学术活动不少于 2 学分,教学工作或临床实践 2 学分。 学位课程 考核成绩达到 70 分, 非 学位课程 考核成绩达到 60 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 16 学分 公共必修课( 7 学分) 自然辩证 法 18 学时 1 学分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学时 2 学分 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90 学时 4 学分 专业必修课( 9 学分) 分子生物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 学时 2 学分 基础 免疫 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 学时 2 学分 专业课 3 学分 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 2 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 6 学分 每门课程 1520 学时, 1 学分。 医学科研方法学 1 学分 分子生物学技术 1 学分 流式细胞仪技术 1 学分 医学 统计 学 1 学分 实验动物学 1 学分 计算机应用( spss 软件) 1 学分 细胞培养技术 1 学分 生物信息学 1 学分 (三)学术讲座 : 至少 2 学分 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 每次 学分 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每次 1 学分 五、教学工作或临床工作 实 践性教学是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的锻炼,要求参与大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辅导及实验指导 ,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一般不少于 30 学时。 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指导课堂讨论、指导本科生实习或实验课等。 通过教学实践使硕士生对教学工作有直接 20 的体验,得到初步的训练。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计划是在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由导师根据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要求,结合硕士生的个人特点,确定硕士生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教学等做出安排。 培养计划需经教研室、系审批后执行 ,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硕士生的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制。 导师小组由三人组成 ( 包括导师 ),一般为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其中可以有一名讲师。 指导小组由导师提名,经教研室、系审查,报研究生处批准。 硕士生应积极参加本教研室的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及各项集体活动。 系、教研室党政领导和导师都应紧密配合加强管理,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道德修养,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和创新探索的精神。 七、考核办法 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 到 70 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 60 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在第三学期末,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 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 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在二年级下学期中期阶段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一次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全面衡量的水 平考核,合格者方可顺利进入下一次阶段的学习。 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可申请提前毕业。 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一年。 硕士生的学习时间主要用于课程学习、教学、学位论文工作。 八、 学位论文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 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及预实验研究等, 了解所学方向的新近动态与发展,在第二学年开始以后,确定论文题目, 研究生在确定选题后,应写出文献综述,并提呈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经导师审核后,拟定论文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在教研室内做开题报 告,汇报其选题依据和研究工作计划;由同行专家及导师对选题的先进性、科研设计的严密性、方法和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等进行评论,研究生在听取 21 意见后,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最后填写《研究生科研课题论证报告书》一式三份,由教研室、院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及个人各存留一份。 研究生撰写的文献综述原则上要求投稿各类杂志。 经过开题报告后,按计划进行。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应有阶段性检查,论文写作必须实事求是,具有一定科学性,创新性。 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组预审、教研室内及相关学科老师参加的预答辩, 由系(部、临床教学医院)组织专家经 “双盲 ”方法评审,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按《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组织、实施。 22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作风严谨,为人正派,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医学影像学科研、教学和临床实践的能力,热爱专业,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 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资料,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影像断层解剖基础与临床: 密切结合临床,从临床需求出发,丰富和完善活体(如 CT、 MRI 等)断层解剖学资料,改变目前断层影像诊断以外国人数据为标准和以尸体断层解剖数据为标准的状态。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已成为医学影像学乃至临床医学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 介入放射学以微创为特点,集影像诊断和治疗为一体,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还有 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医学影像诊断学: 医学影像诊断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影像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综合影像学 ——“大影像 ”,强调各种影像手段的互补和融合,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比较、优选和组合,以发挥影像学的整体效益和综合效益。 四、课程设置 硕士 研究生 学习实行学分制,毕业前必须至少修满 26 学分,其中 学位课程 不少于 16学分, 非学位课程 不少于 6 学分,学术活动不少于 2 学分,教学工作或临床实践 2 学分。 学位课程 考核成绩达到 70 分, 非 学位课程 考核成绩达到 60 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一)学位 课程(必修课): 16 学分 公共必修课( 7 学分) 自然辩证法 18 学时 1 学分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学时 2 学分 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90 学时 4 学分 专业必修课( 9 学分) 临床病理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 学时 2 学分 临床解剖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 学时 2 学分 23 专业 课 3 学分 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 2 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 6 学分 每门课程 1520 学时, 1 学分。 医学科研方法学 1 学分 分子生物学 1 学分 肿瘤学 1 学分 医学 统计 学 1 学分 实验动物学 1 学分 计算机应用( spss 软件) 1 学分 医学神经生物学 1 学分 (三)学术讲座 : 至少 2 学分 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