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学自学手册内容摘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项目 年份 矿产 资源 森林 资源 耕地 资源 水 资源 滩涂 淤涨 水土 流失 温室 气体 三废 排放 水体富 营养化 土壤 污染 成本 1995 每年 约有 亿 的效 益 每年 约有 亿 的成 本 104 每年 约 8 个亿 的成 本 1996 109 1997 115 1998 0 119 1999 119 2020 119 2020 120 2020 120 2020 0 154 119 自学思考题 你是如何认识自然资源价值的。 自然资源核算有哪几种方法。 试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自然资源核算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结合实际,分析当 地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占用成本的关系。 22 第五章 宇宙飞船:从一个地球到循环经济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应在认识资源配置问题重要性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分析资源配置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包括代际公平、效率保障、报酬递减以及资源替代等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解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特征,并结合江苏的实际掌握循环型资源利用的 一些 主要模式。 重点难点内容 第一节 宇宙飞船理论的提出 一、宇宙飞船理论的提出 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 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的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二、宇宙飞船与资源配置 人类必须改变长期形成的增长型、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不会使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同时又能循环利用各种物质的“循环经济”。 如何认识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种认为:技术进步和 23 市场机制可以自发地解决人类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另一种认为:市场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是无效的。 第二节 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 一、代际公平与资源配置 当代人的经济福利在 不断改善的同时,能保证后代人得到的经济福利不少于当代人所享受的; 以人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福利目标; 是一种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变革的力量。 二、效率保障与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表征:在技术、消费者偏好、收入分配等既定的条件下,资源配置效率是最高的,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 实现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 1)消费领域的帕累托最优;( 2)生产者领域的帕累托最优;( 3)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帕累托最优。 三、报酬递减与资源配置 对报酬递减的理解。 在技术不变、其他生 产要素投入不变时,连续地把某种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以后,所得到的产量的增量即边界产量是递减的。 报酬递减与资源配置。 由于要素报酬递减现象的存在,在 24 整个生产过程中,总产量、边界产量以及平均产量都会有一些独特的变化规律。 图 51 总产量、边界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变化过程 L L O O TP MP AP TP AP MP L1 L2 L3 25 图 52 报酬递减和边界产量曲线 四、资源替代与资源配置 边界产出 MPL=△ Q/△ L MPK=△ Q/△ K 边界技术替代率 MRTS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MRTSKL= – △ L/△ K 当下列等式成立时,也就实现了要素之间的最优替代选择: MRTSKL= – △ L/△ K= PK/PL O T2 劳动投入 总产出下降 每人的产出下降 边界自然产量曲线 T1 T 每单位投入的产出 每人产出增加 26 第三节 循环经济型资源利用 一、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行为原则:( 1)减量化 (Reducing);( 2)再使用 (Reusing);( 3)再循环 (Recycling)。 资源化的两种途径:( 1)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 2)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 来不同类型的产品。 表 51 循环经济与线型经济模式的比较 经济增长方式 特征 物质流动 理论指导 循环经济 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 “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的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生态学规律 线型经济 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 “资源 — 产品 — 污染物”的单向流动 机械论规律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 ( 1)生态环境的弱胁迫性 ; ( 2)资源利用的高效率性 ; ( 3)行业行为的高标准性 ; ( 4)产业发展的强持续性 ; ( 5)经济发展的强带动性 ; ( 6)产业增长的强集聚性。 三、江苏省循环型资源利用模式 27 工业生态整合模式:基于传统企业簇群式发展模式的思考 ; 清洁生产模式:基于未来发展成本的选择 ; 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 ; 表 52 斐济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 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 传统的废弃物处理方式 啤酒槽原料 啤酒槽原料 肥料渣 肥料渣 鸡粪 分解鸡粪 沼气 沼气 固体物 淤泥 淤泥 排放到大海,危害珊瑚礁 施入田间。 由于肥性太强,而损伤作物。 由于排放物太多,而难以处理。 沼气排放而失去经济价值。 清除。 啤酒厂 蘑菇栽培 养鸡 生产沼气 能源 养鱼 水面栽培 28 生态农业园模式 ; 图 53 以奶牛养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模式 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 ; 图 54 农村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 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商业化回收处理模式。 黄鳝 制药 牧草种植 奶牛养殖 牛尿 化粪池 发酵 养鸡 牛粪 蚯蚓 养殖 废渣 喷灌系统 农村家庭 有机废弃物 沼气 能源 气渣 种植、养殖 农产品 副产品 29 自学思考题 图示说明什么是报酬递减规律。 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线型经济相比较,有哪些优点。 举例说明当地循环经济型的资源利用方式,并加以分析。 结合当地实践,阐述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由哪些模式。 请分析土地宏观调控背景下,当地应如何采取有效的资源替代措施。 30 第六章 耗竭资源:从过度占用到代际均衡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应在 理解耗竭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 掌握耗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决策依据与体系。 最后,结合对耗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学习,学会 分析目前我国的耗竭资源利用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开发利用模式的选择等。 重点难点内容 第一节 耗竭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耗竭资源的概念 耗竭资源,或耗竭性资源,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尺度范围内,其储量保持不变、不再增加的资源。 耗竭性资源根据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可分为可回收的耗竭性资源和不可回收的耗竭性资源。 可回收的耗竭性资源主要是指金属等矿产资源,不可回收的耗竭性资源主要是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二、耗竭资源的基本特征 ( 1) 不可更新性 ;( 2) 分布的地域性 ;( 3) 品质的 差异性 ;( 4) 相互伴生性 ;( 5) 相互替代性。 31 第二节 耗竭资源的开发利用决策 一、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基本原则 ( 1) 综合性原则 ;( 2) 节约性原则 ;( 3) 产权 明晰 原则 ;( 4)可持续利用原则。 二、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依据 最优利用理论 ; 资源开发与外部性问题; 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 资源利益实现的结构安排。 三、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体系 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确立耗竭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 2)加强耗竭资源行政管理;( 3)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 第三节 耗竭资源开 发利用模式 一、耗竭资源持久利用模式 ( 1) 耗竭资源的国家管理 : 要明确和强化资源资产的财产所有权 ;( 2) 通过经济杠杆对耗竭资源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 耗竭资源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政府对其进行调控主要采用经济杠杆如利率、税收 (矿区使用费 )、资源勘探的组织等形式进行 ;( 3)政府的直接管理与临界控制 : 按照自然系统、人体健康、生活环境、需求偏好等因素,对资源状态建立一套最低安全标准,以这一套标准设计行政控制线,在控制线上设立警戒线。 控制线上以间接管理和经济调节为主,在控制线下以直接管理和行政控制为 32 主。 二、我国耗竭 资源的短缺与可持续利用 耗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合理的代际分配,从而保证获得最佳的经济利益 :( 1)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 :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适当进口国内紧缺资源及其产品,积极出口国内优势资源及其产品,对国内稀缺资源和珍稀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对重要战略资源建立必要的资源储备 ;( 2) 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 应当按照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和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保护计划 ;( 3) 资源利用与资源节约相结合 : 节约不仅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比开发节省投资,周期短而见效快,应大力提倡 ;( 4) 因地制宜原则 : 要根据当 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储存的实际情况,制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 ( 5)资源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三、耗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 1)集约开发模式 ; ( 2)生态恢复模式 ; ( 3)利益相关者模式 : 必须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通过行政权利、土地权利等方式,进行必要的收益分享,以增强地方政府对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和农户对于资源保护的参与性 ; ( 4)企业集团模式 ; ( 5)两个市场模式 : 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实现耗竭性资源产业 “ 走出去 ” 的发展战略,通过合作开发、独资开发等方式积极参与到 国际资源开发市场中的竞争, 33 从而提高资源产业企业的竞争能力。 自学思考题 耗竭资源 的概念。 耗竭资源 有那些特征。 耗竭资源 开发利用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当地有哪些耗竭资源。 能否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 耗竭资源 有哪些开发利用模式。 将外部性成本纳入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内容,对于耗竭资源持续利用管理有何积极意义。 34 第七章 再生资源:从掠夺利用到永续利用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应在理解 再生 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掌握 再生 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决策依据与体系。 最后,结合对 再生 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学习,学会分析目前我国的再生 资源利用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开发利用模式的选择等。 重点难点内容 第一节 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再生资源的概念 再生资源,或称可更新资源,是指具有自我循环、更新、补充并可持续利用的一类资源,如土壤资源、水资源、气象资源、各种生物资源等。 二、再生资源的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为:( 1) 功能的多样性 和 多宜性 ;( 2) 系统弹性的有限性和可恢复性 ;( 3) 分布的地域性和用途的相似性 ;( 4) 供给数量的持续性和 相对 短缺性。 第二节 再生资源开发利 用决策 一、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基本原则 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表现为某一产业的经济再生产和自 35 然再生产的双重过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综合规划。资源经济学自学手册
相关推荐
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教育制度:起重设备操作人员、起重工、信号工等在上岗前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本岗位的生产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制度、施工纪律进行培训和考核。 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起重设备操作人员、起重工、信号工等,必须严格经过培训考试合格,获取有关颁发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者才能 16 上岗。 安全检查制度:建立起重设 备定期安全检查制度
上更新统( Qpl3)洪积物,岩性以卵石为主,夹黄土状粉土或黄土状粉质粘土。 按其岩性及工程性能将厂区地层划分为 5 层,部 分厚度较小的夹层及透镜体归并在所处大层中。 以下是各层的岩性描述及分布特征: ① - 1 素填土:颜色以褐黄~黄褐色为主,松散~稍密,主要成分为卵石混黄土状 粉土,为前期场地整平形成,零星分布于厂区地表,厚度 ~ ,平均厚度约。 ① 卵石( Qpl3):颜色较杂,以灰色
接。 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 Pt1dk)组成古老的结晶基底, 至加里东早期一直处于隆起剥蚀阶段;晚奥陶世,元古界地层发生裂解,呈一北西向的不规则海槽,前人曾划为南祁连冒地槽柴北缘地向斜或柴北缘残山陆间裂谷带,伴有大规模的中 基性火山喷发,沉积了上千米厚的火山碎屑 沉积岩层;奥陶世末,海槽开始闭合,裂谷由张开变成愈合挤压带,形成柴北缘北西向古构造。 构成锡铁山矿区构造的基本形态。 (附
丁风赁泳氖亚耀裹缄满先脉辛彼翌奥 区域化探特征 .............................................................10 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铅锌矿矿床成因研究、流体包裹体研究、成矿规律等青海锡铁山铅锌矿矿床成因研究 Study on genesi s of Xiteshan l eadzi nc deposit, n Qinghai
4 相接。 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 Pt1dk)组成古老的结晶基底, 至加里东早期一直处于隆起剥蚀阶段;晚奥陶世,元古界地层发生裂解,呈一北西向的不规则海槽,前人曾划为南祁连冒地槽柴北缘地向斜或柴北缘残山陆间裂谷带,伴有大规模的中 基性火山喷发,沉积了上千米厚的火山碎屑 沉积岩层;奥陶世末,海槽开始闭合,裂谷由张开变成愈合挤压带,形成柴北缘北西向古构造。 构成锡铁山矿区构造的基本形态。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