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15-活饵培育技术内容摘要:

孔。 此外还有受精囊三对,分别位于第VII、 VII、 IX 节内。 每个受精囊有一坛、坛管和在管 远端会合的盲管,盲管内端 1/3或 1/4处膨大,称纳精囊,为贮藏异体精子的地方。 在体外性乳突处的相应体壁内侧,可见小团垫状或具索状导管的副性腺。 229 进行蚯蚓养殖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哪些。 ⑴ 市场行情了解:全面了解市场前景,科学决策投资规模,切实制订生产计划,明确把握产品去向。 ⑵ 场地的准备:蚯蚓的养殖方法较多,有简易养殖法、田间养殖法和工厂化养殖法。 总之饲养蚯蚓的场地一定要选择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 农村可利用庭院、村旁或林间空隙地等进行养殖。 场地应排水良好,不能有积水,要能防水浸、雨淋,要求没有 噪音、烟气、煤气,通风要良好,无直射阳光,远离使用农药的田地,并且还应注意防止天敌的危害。 ⑶ 设施的准备:蚯蚓的养殖设施较为简单,主要在冬季要注意保温设施。 ⑷ 技术的准备:蚯蚓的养殖技术主要靠自已从报刊杂志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也可上网到电子刊物中学习,不断提高、丰富饲养技术。 ⑸ 引种的准备: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蚯蚓供种货源,掌握蚯蚓的基本知识,坚持比质、比价、比服务的原则、坚持就近购买的原则。 230 饲养管理蚯蚓基本技术有哪些。 饲养管理蚯蚓要抓住 “湿、料、温、光、防、除 ”六个字。 ⑴ 湿:蚯 蚓喜欢潮湿而不积水,不同品种要求湿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可掌握在含水量 70%左右; ⑵ 料:饲料要分批定点投喂,以表面吃光为度,不可堆积过多; ⑶ 温:蚯蚓适宜生长的温度为 15℃ ~ 30℃ ,以 25℃ 左右为好,高温 (35℃ 以上 )季节应采取降温措施; ⑷ 光:蚯蚓系夜行动物,怕光,应注意遮光; ⑸ 防:防蚯蚓逃逸,尤其在闷热天或下雨前,应在地面养殖床四周挖 25 厘米的排水沟,并须防蚯蚓敌害,如蛇、鼠、蚂蝗等; ⑹ 除:蚯蚓的粪便应及时清除,一般每月清除一次,每平方米养殖床每月可清除粪土 25~ 30 千克。 清除粪便后应及时 添加新土料。 231 养殖蚯蚓的高产措施有那些。 ⑴ 分期饲养。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 传统的 “几世同堂 ”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 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⑵ 薄饲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 15 厘米至 20 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在以往的资料中,介绍年收获蚯蚓 3次至 5次。 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⑶ 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 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⑷ 养殖管理。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 不同时期的管理 要求如下: ① 种蚓管理 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 2公斤至 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 ,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② 孵化床的管理 孵化基厚度以 10 厘米至 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 5万至 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③ 前期幼蚓管理 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④ 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 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⑸ 养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 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 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 3万条或每平方米 ;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 2万条左右。 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 1∶ 2: 4 的面积比建造,结合 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232 “川蚓一号 ”的特点与养殖技术是怎样的。 “川蚓一号 ”良种蚓具有产量高、体型大、肉质厚、富含高蛋白等优点。 是用台湾环蚓、赤子蚓与大平蚓经多元杂交提纯复状成一代良种,这一新品种将取胜于目前养殖的大平二号品种。 经杂交的川蚓一号蚯蚓成品个体均匀,鲜红褐色,产蛋多,繁殖快,容易饲养、无野性。 经测定: “川蚓一号 ”含蛋白 46% ,比大平二号蚯蚓蛋白含量高 7% ,川蚓肉质厚、泥质少、个体均匀,体长 10~ 20 厘米,浑圆形,体径可达。 体内几乎是红血,泥质少,该蚓具有繁殖快、 产蛋多、周年均可繁殖、两天产一蛋,可孵出幼苗 4~ 10 条,每条蚓年产 600 条以上。 其养殖技术及投喂饲料简单,用畜禽粪便、烂瓜果菜叶、藤稻草、玉米秆、树叶经腐熟过后就是蚯蚓的饲料,成本低,室内室外均可养殖。 为使该蚯蚓产量高,繁殖增生快,其主要的高产饲料配方是:采用腐熟牛粪 30%,饲料鸡粪 60%,10%动物鲜血拌成稀粥,另加蚯蚓添加剂蚓发素 %。 将几种饲料拌匀堆制发酵 10天,水份宜掌握在 40%左右,待料颜色由黄转微黑色即可投喂蚯蚓。 经过添加添加剂的饲料能产生大量蛋白群,促使蚓群食性明显增强,营养增多,繁殖增生 快。 饲料高度为 30~ 40 厘米,种蚓投放初期为每平方米 3500 条左右,经 20 天左右繁育出的种蚓群,之后引入规模养殖池进行高密度饲养商品蚓,每月每平方米可取鲜蚓 30千克以上。 每代蚯蚓经提纯复壮隔离,以防近亲交配,造成种性退化。 该蚯蚓的缺点是下雨天遇水易跑,所以要规划做牢场地设施。 目前 “川蚓一号 ”蚯蚓除用作活饵外,鲜种苗还远销到外省新疆、海南、云南、江苏、广东、上海、浙江等地,规模生产时,还可加工成粉剂交制药厂制药。 233 黄粉虫的营养价值及养殖前景怎样。 黄粉虫俗称面包虫,为多汁软体动物,其营养价值很高。 据 报道,黄粉虫含蛋白质 %。 脂肪 %、碳水化合物 %。 此外,还含有磷、钾、铁、钠、铝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动物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