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规范初稿内容摘要:

电设计规定》 HG20509。 给水排水和消防 工程 渗沥液处理工程 的 给水和排水工程, 应与垃圾处理主体工程相协调,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给 水 排水及消防工程设计应 按 国家现行的相关 规范 执行。 主要 包括:《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GB5001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等。 采暖通风与空调 渗沥液处理工程 的 采暖通风 工程 宜与垃圾处理主体工程相协调,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采暖通风与空调 工程 应根据国家现行的相关 规范 执行。 主要 包括:《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等。 辅助设施 垃圾渗沥液处理工程辅助工程主要包括运输道路、绿化 、围墙及挡土墙 等。 渗沥液处理区道路工程设计应根据厂区道路工程设计的相关规范执行。 12 渗沥液处理区围墙及挡土墙的设计应按照场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围墙及挡土墙的形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 相关规范的要求。 6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一般规定 环境保护主要包括 厂 区周边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学环境、地下水 、土壤环境等。 环境保护应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的法规、标准以及地方标准。 环境监测 根据工程生产及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应设置环境监测设施 ,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土壤等。 环境监测应 符合 国家现行的相关 规范的要求。 应建立垃圾渗沥液产排量计量系统、水量日报表及年报表制度。 处理后废水向环境直接排放的,应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设置规范化排污口。 环境保护 主要恶臭产生源(调节池、厌氧反应设施、曝气设施、污泥脱水设施等)宜采取密闭、局 部隔离及负压抽吸等措施,经集中处理后有组织排放,处理后气体的排放应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执行。 对于各个环节产生的噪声,应按其产生的状况,分别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厂界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2348)要求,作业车间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的要求。 噪声控制措施包括: 应选用低噪声的机械和设备; 合理规划布置总平面,高噪声设备 宜 集中布置,并利用建筑物和绿化隔离带减弱噪声的影响; 合理布 置通风管道,采用正确的结构,防止产生振动和噪声; 13 对于声源上无法根治的生产噪声,分别按不同情况采取消声、隔振、隔声、吸声等措施,并着重控制声强高的噪声源。 渗沥液处理工程曝气过程中产生的泡沫,宜采取喷淋水或消泡剂等方式抑制。 处理区内 应 优化构造绿化空间格局,提高绿化抗御自然环境和环境污染影响能力,并增加绿色通风能力,充分发挥绿化系统生态调控作用。 职业卫生与劳动安全 垃圾渗沥液处理工程的劳动卫生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 36 的规定。 渗沥液 处理工程的建设应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职业病防护设备、防护用品应确保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7 工程施工及验收 渗沥液处理 工程施工单位应具有国家相应的资质。 应按工程设计文件、设备图纸等组织施工,对工程的变更应取得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文件后再实施。 施工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和临建设施准备。 技术准备包括:图纸会审;建立测量控制网;做好原材 料 检验工作和砼的试配工作;做好前期 各 类技术交底工作等。 临设准备 包括:临建用地按施工图要求搭设;临时用水电进行标准计量 法 ; 施工准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优化施工方案和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严格控制进场原材料的质量;合理配备施工机械;采用质量预控法等。 构(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应与工艺、设备、管道、电气及仪表专业配合,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 构(建)筑物工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质量鉴定文件或合格证书。 14 垃圾渗沥液处理工程质量交工验收是指渗沥液处理工程全部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完成后,对整体工程质量进行验收 ,具 体措施可 参照 《 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334 中相关的条款执行。 8 工艺调试及运行管理 工艺调试 调试是在施工结束并通过施工验收的基础上进行的。 基本上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机电设备调试与测试→生化系统的清水调试→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全系统的串联调试→调试与测试完毕。 机电设备调试与测试 结束后,进行 工艺调试 (包括工艺系统的工艺系统的清水调适及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 目的是保证各处理单元能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根据不同的处理工艺,应先进行处理单元调试,再 进行系统调试。 垃圾 渗沥液的特 性 表现为含高浓度的有机 物 ( COD和 BOD值都很高 ,且变化大 ),氨氮浓度高、 pH 值 较 低 、 而 可生化性差。 因此生物处理系统调试过程中营养条件的控制与生物环境的控制是关键。 厌氧调试 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动态厌氧反应器、复合厌氧反应器等采用厌氧活性污泥处理垃圾渗沥液的污泥培养与反应器调试。 1) 影响厌氧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水质、负荷、温度、 pH、挥发酸、 N、 P 营养等。 2) 根据 厌氧池 的反应温度 、水质状况、 工艺要求确定最佳的有机负荷。 3) pH 值应维持在 ~ 范围 , 最佳范围是在 ~ 之间。 4) 有机酸 (挥发性 )浓度宜在 2020mg/L 以下 , 最好在 200mg/L 以内。 5) 总碱度宜控制在 2020~ 3500mg/L。 6) 为满足厌氧发酵微生物营养要求 ,碳、氮、磷宜控制在 300~ 500:5:1(其中碳以COD 表示 )。 15 7) 厌氧 反应器 启动较慢,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同性质的或性质相近的污泥进行接种。 接种污泥量宜大于 15kgVSS/m3,接种物挥发分 (VSS) 宜大于 60%。 8) 启动 宜 采用间歇式增加负荷、分阶段 的 启动 方式 ,启动时严格控制前述厌氧条件 , 初始负荷从 d 开始。 一次投料负荷应控制在 ~ , 待产气高峰之后再进料 , 逐步缩短进料间隔时间逐步达到 设计 负荷 至 稳定运行。 9) 厌氧池或罐内应根据运行情况排泥。 10) 及时监测沼气的产生量 , 发现漏气现象 , 应及时排除。 好养活性污泥法调试 包括氧化沟、 MBR 生物反应池、序批式生物反应器、纯氧生化等用于处理垃圾渗沥液的活性污泥法的运行启动及活性污泥培养等内容 1) 启动准备 保 证 各 处理设备 正常 运转 2) 生物 接 种 条件允许的话 宜 从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较新鲜的剩余污泥,用泵打入处理池中;若运脱水后的污泥,应注意其脱水前剩余污泥所占比例,保证菌种投加的质量。 用新鲜 渗沥液 污水和生活污水注满生物 处理池 维持鼓风机 或其他曝气充氧设备 连续运行 监测 生物 处理池溶解氧达到 2~ 3 mg/L(具体参数根据具体 设计参数 )以上 3) 低负荷定向驯化: 开启 生化处理池 进水,控制 低 流量 进水( 20%负荷) 保持生物反应池内的营养状态和菌种生长、增殖环境;必要时可考虑投加营养液或 pH 调节药剂 进行不少于 10 天的低负荷定向 驯化 4) 系统观测: 观测 生物反应 池 活性污泥 浓度和 形态特性 确保 生物反应 池 形成高浓度活性污泥菌胶团 确保 生化池混合液 具备较强的生物活性和较好的沉降性 16 5) 工艺检测 检测 生物反应池混合液 pH 值、温度、 MLSS 等 检测 生物反应池各段 DO 值 检测 生物反应池进 出水 COD 值 检测 污泥的生物相,了解菌胶团及指示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6) 若 生化处理系统 出水 COD、氨氮 不达设计标准 继续进行 控制条件、 低负荷定向驯化 7) 若 生化处理系统 出水 COD、氨氮 达到设计标准 进入生产试运行阶段 矿化垃圾反应床调试 1) 调节布水系 统,保证布水均匀,无死角,避免污水喷洒出床外。 2) 调节进水强度和设定进水 /排水的时间间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