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鱼回网箱养殖技术内容摘要:

捞鱼、筛鱼动作要轻柔,最好带水操作,防治鱼体受伤继发感染和疾病。 第五章 鱼病防治 野生状态下斑点叉尾 鱼回 抗病能力较强,但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疾病较多,加上近年来斑点叉尾 鱼回 种质资源退化严重,抗病能力下降,更加加剧了病害造成的损失,病害已经成为斑点叉尾 鱼回 网箱养殖的一大瓶颈。 下面介绍一下网箱养殖条件下斑点叉尾 鱼回 鱼病的防 斑点叉尾 鱼回 鱼病一般分为病源性鱼病和非病原性鱼病,有病原体感染的鱼病叫病原性鱼病,如寄生虫病、细菌性鱼病、病毒性鱼病等。 没有病原体感染的鱼病叫非病原性鱼病,如:应激反应所引起的鱼病、营养不良所引起的鱼 病等。 在网箱饲养的条件下,把世代相传在大水面散养的鱼类圈养在很小范围的网箱中进行密集饲养,由于环境条件的重大改变,极 在网箱中常见的,由应激反应引发的斑点叉尾 鱼回 ①在每年秋季 10~ 12 月份水温在 15~ 20℃时,在鱼池中饲养的鱼种出池进箱时,由于没有经过规范的练网操作,引发强烈应激反应,在经过运输进箱后会引起大批死亡。 这时的 ②元月、二月份运输的鱼种如果在运输前没有经过规范化练网,在 进箱时不会大量死亡,而在三月份水温升高至 15℃以上时,则会陆续出现大量死亡。 此时的病症是:从口腔到下 ③在网箱中饲养的鱼种在春季分箱操作时不注意预防会引起大量死亡,此时的病症与第 以上所列由于应激反应所引起的鱼病主要应以预防为主,在网箱中进行鱼病预防不能使用外用药,用外用药预防鱼病主要目的是减少水体中病原体数量,而网箱内的水体与大水面是相通的,不能对大水面进行消毒,就不可能起到预防作用。 所以在网箱中预防的办法不是洒药,而是去应激操作,就是常说的“练网”。 用逐步加大刺激量的 办法来增加鱼体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从而增加免疫力。 具体方法是:鱼池里饲养的鱼种在准备出池运输前先要练网:第一天用网把池里的鱼种网起来,不上捆箱,在网里密集几分钟后即放回原池,不操作,不转池;第二天上午再把鱼网起来,上捆箱,经过 6~ 8 小时后再放回原池;第三天上午再把鱼网起来上捆箱,经过 3~ 4 小时后,就可以进行筛选,转池或运输。 经过这样规范的练网操作的鱼种,在运输后就不会引起死亡,在来年的三月份也很少发病,另外,在每年的元月、二月份水温低于 10 上述由应激反应引起的鱼病一旦发生 ,决不能用刺激性很强的杀菌药,如强氯精、优氯净等进行泼洒,这样的药越用死鱼越多。 正确的方法是在饲料中加入大量的维生素 C,进行投喂。 如果有皮肤发白的现象,可用聚维酮碘或福尔马林、二氧化氯进行适当的泼洒治疗。 此病一般在 4 月份水温上升至 20 9 月份是网箱斑点叉尾 鱼回 鱼病发病的高峰期。 这时常发的鱼病主要有:细菌性鱼病,如:肠炎、肠道败血病、出血病、腐皮病等;寄生虫性鱼病,如:孢子虫病。 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箱里的鱼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只吃,只长,不能运动,皮肤聚积了大量粘液无法排出,心血管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差,当 9 月份外界水温突然下降时,鱼类 对于 9 月份的鱼病首先是预防。 在 8 月中、下旬,对所有的网箱进行一次或两次练网操作。 具体操作方法是:头一天下午停食;第二天上午用一根竹篙把网箱里的鱼赶到网箱一边,集中在网箱的五分之一的区域内;待密集 5~ 6 小时后,再把鱼进一步密集到一个更小的范围内,使它到处乱窜,这样再密集 2~ 3 小时后放回箱中。 如果需要,可在第二天再重复一次这样的操作。 经过这样练网操作的鱼,发病率要减少一半以上。 另 外,长时间在网箱中饲养的鱼种在进行分箱、筛选操作以前必须进行一次这样的练网操作,否则会引起大量死亡。 在秋季,成鱼出箱出售运输之前也要进行一次练网操作,可大大减少运输过程损失。 当细菌性鱼病发生时,应以内服药为主,外用药为辅。 内服主要是消炎杀菌药,主要有:土霉素、三黄粉、氟苯尼考、氨苄青霉素等。 其中土霉素的使用较规范,具体方法是:在配合颗粒饲料制粒前将土霉素粉拌入原料中制成药饵。 土霉素用量是,在 6~ 8 月份鱼类吃食旺盛时,每吨饲料加土霉素粉 2~ 公斤;当 9 月份后吃食减少时,每吨饲料加 3~ 5 公斤。 全天都投喂药 饵,每 6 天为一个疗程(休药期 30 天)。 氟苯尼考的使用方法是:在 6~ 8 月份鱼类吃食旺盛时,每吨饲料加 98%的氟苯尼考原粉 150~ 200g;当 9 月份后吃食减少时,每吨饲料加 300~ 600g,全天都投喂药饵,每 5~ 7 天为一个疗程。 氨苄青霉素只能在投喂 在上述几种细菌性鱼病中,单纯性肠炎只用内服土霉素(或大蒜素),不用外用药。 其它几种细菌性鱼病可适当使用一些刺激性小的外用药。 腐皮病可用聚维酮碘、高聚碘等碘剂泼洒;肠道败血病、出血病可用二氧化氯泼洒;但强氯精、优氯净 、高猛酸钾等强刺激性药物禁止使用,越用死鱼越多。 这些鱼病在 10 月份水温进一步降低时就会自然好转。 寄生虫性孢子虫病目前无特效药(斑点叉尾 鱼回 对晶体敌百虫敏感,慎用敌百虫防治寄生虫疾病),在发病后除内服消炎药外,外用药一律禁用,自然死亡率不会太高,待到 10 月上旬水温进 斑点叉尾 鱼回 斑点叉尾 鱼回 (1) 症状:此病的主要症状是鳍基部和皮肤充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肾脏红肿,脾脏增大,内脏血管充血,眼睛外突,鳃丝苍 白,病鱼垂直游动,死前头朝上漂浮水面。 若需确诊最好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 该病通常是在水温较高的夏季危害鱼苗或鱼种。 感染鱼的规模多为体长小于 10cm 或体重有 10g 以下的鱼苗或鱼种,当 1 周龄~ 3 周龄的鱼苗自然感染上该病时,3 天 — 7 天内死亡率可达 100%, 3 月龄 — 4 月龄的鱼种染病后死亡率可达 40— 60% 防治:目前,对斑点叉尾〖 HT5, 6”〗鱼〖 KG*2〗回〖 HT5〗病毒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加强管理,预防该病发生或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其方法是: (1)鱼苗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最好低于 200 尾 / 氧量保持在 5mg/升以上。 (2)水温在 29℃以上时尽量不要拉网作业或运输鱼种;在水温高于 20℃,鱼病尚未停止死亡时切勿拉动网箱。 (3)患病鱼池使用过的工具要用 5%的福尔马林或 400mg/ 治疗:口服抗病毒药物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PVPi),免疫制剂、病毒灵、中草药等。 最好的预防办法是在苗种下池之前注射土法疫苗 (湖南省水产研究所可供应 ) (2) 症状病鱼的皮肤上出现许多白色小点。 病鱼游动缓慢,吃食下降,有浅黄色的腹水产生,此病一般与其它细菌性 疾病并发。 鱼体表的白色小点形成之前类似于红色血泡,血泡破裂后 流行情况:水温 25℃~ 35 防治方法:严格亲本和鱼种检疫;对发病的网箱或鱼池实施隔离,捞除病鱼并销毁;泼洒消毒剂和投喂氟苯尼考和三黄粉、抗菌药饵,防止继发感染;使用免疫增强剂有一定的预 2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