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说明书送审稿内容摘要:

期,政府对于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和建设在政策、机制、运作方式等多方面缺乏完善的应对准备。 这一时期株洲的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城市建设呈现过度自由的发展趋势,弱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城市建设一度出现“泡沫”现象。 城市规划在编制、政策和实施运作等方面滞后,导致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留下许多难以弥补的遗憾。 宏观引导持续发展阶段( 1996— 2020 年) “九五”期间,株洲GDP增幅 保持在 %以上( 1990 年不变价)。 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倾斜式特征。 工农业增长持续稳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经过对“八五”期间发展的回顾总结,政府通过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取得明显的效果。 城市建设的各领域逐步引入市场经营手段,对新区进行较为合理的开发,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快速环道工程的建设,引导城市空间合理拓展,逐步形成“一核四枝”的空间结构;二是工业组团经过市场手段大力进行社区建设改造,优化生活环境,将封闭性组团逐渐走向开放性文明社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闯出 一条新路,成为株洲新的旧区更新模式;三是进行城市美化运动,使城市整体环境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的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快速环道工程、长江北路、霞湾污水处理厂等,以及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京珠高速公路、莲易高等级公路等项目相继启动或竣工,给城市的扩容提质带来极大的拉动。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市对外交通环境显著改善。 高新技术产业“一区四园”的发展模式,将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与城市总体建设思路有机结合,形成城市建设新的发展动力。 但是,城市旧城中心区的整体改造策略仍然没有较好的贯彻实施;房地产市场整体无序, 恶性竞争;“厂办社会”进一步导致了第三产业发育程度低;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建设时序不尽合理;城市土地和其它公共资源收益流失严重。 五、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自然地形和现状用地布局是株洲城市发展的主要 “ 门槛 ”。 株洲地处丘陵地带,河流、水港交错,城市发展受制于南北狭长地带,但这些地区大多为良田,部分地区防洪设施落后,受洪水和内渍的袭扰;同时,株洲城区是依靠铁路交通,由一个小型工业重镇发展起来的大城市,城市布局零散,大型工业社区独立封闭,铁路交通纵横贯穿城区,近年来高速公路又有分割城区的趋势。 上述特征使城市的发展改造分散,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较高,成为发展的主要“门槛”。 土地资源与开发现状矛盾突出 土地开发的粗放型特征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相对希缺。 株洲市区面积 平方公里,加上株洲县的白关、渌口、雷打石等地,在 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可建设的用地在 240 平方公里以上,适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并不缺乏。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落 文档资料免费共享阅读下载 文档资料免费共享阅读下 载 后和城郊结合部的无序发展,导致大量的零散和城乡插花地段的形成,同时,对应于保护的山、林、湿地、水面也不断被侵蚀,导致成片、成规模、可供开发的土地不多,且重复拆迁成本高。 土地的粗放型开发,导致政府土地收益率低,使政府无从用土地资源作为经济杠杆,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从宏观上没有从空间和土地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城市的土地供应盲从局部利益和项目引资,从而导致土地供应的过渡自由化,难以达到城市规划要求的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城市布局和功能 城市重心和交通过分集中于芦淞地区,使这个只兴旺了十年的城市中心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过早地进入改造期。 同时,河西新区中心的建设缺乏合理的引导控制,中心区土地也日渐丧失,加上历史形成的“城区 — 厂区”的二元空间 结构,使带动城市发展和树立城市形象的“心脏”中心区发育不健全,随着区域性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市区本身的服务功能也逐渐被相邻城市所替代。 工业、物流、商贸、服务、居住等功能分级不明确,原有布局零散,难以形成高品质的城市。 重工业和交通枢纽使城市形象形成“锁定效应” 株洲是交通枢纽、工业重镇,曾铸造株洲历史的辉煌。 但是,在当今的新经济、信息化的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的发展依靠的是城市综合环境和实力的竞争。 良好的生态、适宜的居住环境、高品质的服务功能将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带动投资。 目前株洲重污染的工业形象没有根本改变 ,传统的铁路交通占主导的对外交通形象根深地固,城市整个形象形成“锁定效应”,不利于形成现代化的生态型城市面貌,不利于对外开放招商引资。 造成株洲城市形象发展的“错位”。 城市发展中从思想、观念、体制上存在着计划经济的遗迹 城市各部门单位的“小而全”思想,各大企业的“厂办社会”模式,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和城市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存在缺陷;城市开发经营缺乏整体运作;对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交通区位优势条件没有全面的发挥,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要素和机遇正逐步丧失。 城市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 投入等,都严重影响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城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六、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重新进入稳定的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经济正走出低谷,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力争保持 7%以上的平均发展速度,但受“ ”恐怖事件和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放慢的影响,国际经济在最近几年只可能保持较低的发展速度。 这样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更多的依仗扩大内需。 株洲作为长株潭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有必要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提高内需的拉动效应,带动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国家实施六大 战略 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和在请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 这六大战略的实施,对株洲未来的城市发展带来重新定位和调整的问题,也将给城市规划带来新的课题。 湖南省“一点一线” 和“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战略稳步实施 与两个经济基础强大的城市密集群相邻的长株潭经济圈既有强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文档资料免费共享阅读下载 文档资料免费共享阅读下 载 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一点一线”和“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要求长株潭地区尽快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特区的领头雁,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作为全省经济中心之一的株洲,其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都还远 远不够,而且在区域竞争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何重振株洲辉煌,再现“株洲现象”,完成确定的战略目标,要全面制订株洲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升株洲在全省的地位。 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位,长株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完善的相应机制,加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三市的城市发展面临新的问题。 需要从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基础设施、职能定位、要素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新的协调,根据长沙、湘潭城市总体规划,长沙将选择“东引西抓”的发展战略,湘江以东主要发展农业经济,湘江 以西以高科技产业和教育为主导。 湘潭作出“近期向东、远期向北”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框架下,株洲与长沙、湘潭的时空距离缩短。 为此,株洲提出“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发展构思,希望通过对城市发展方向调整完善,合理规划城市发展资源,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壮大自己。 城市发展带动战略的实施 进入新的世纪,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市发展带动战略,提出“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战略构思。 通过调整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素质,创造美好家园的具体策略的实施。 要求株洲尽快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要求城市有更强的综合服务职 能。 同时,行政区划调整提上议事日程,以期达到强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达到带动市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效果。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四园”发展的新模式 1992 年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后,带动河西新区超常规发展,形成 8 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但天台高科技工业园与新区中心毗邻,在发展空间上相互冲突,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株洲大厂、大院、大所的潜力优势,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根据城市原有工业布局和城市空间拓展方向,提出重点建立开发区“一区四园”发展模式,在完善天台工业园的同时,重点建设“栗雨工业园 ”、“田心工业园”、“枫溪工业园”,发展新的产业群,这一模式将给原有城市的发展格局带来变化。 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株洲必须努力探求新的城市形象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竞争”经济,随着市场的开放,区域之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生产力要素的流动进一步加快,因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力争形成要素流动的“洼地”。 株洲城市发展的制度创新不够,严重制约城市规划的实施,同时城市发展需要有新的城市形象作为前提。 因此探求和树立新的城市形象,全面推进制度创新将是未来城市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 京珠、上瑞高速 公路、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点项目大大提升了株洲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域交通能力,进一步加强了与上海经济圈、广东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区的联系,对城市经济和城市空间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一方面,便于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等产业,但是区域内其他地市的发展条件相对上升,同时在信息化社会中,传统的交通地位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步弱化,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城市对交通的依赖。 另一方面,由于交通条件改善,株洲市域内部的极化现象增强,次级城市和城镇的发展受主城影响的阴影加重,影响自身的自主发展。 湖南省铁路“十五计划”及 2020 年规划图 文档资料免费共享阅读下载 文档资料免费共享阅读下 载 1999 年湖南省各市(州)发展比较 表四 市 州 GDP (亿元) 排序 人均 GDP(元) 排序 财政收入 (亿元) 排序 排序总和 综合排序 长沙市 1 10152 1 1 3 1 株洲市 5 7615 3 3 11 2 岳阳市 2 6405 4 6 12 3 常德市 4 5361 5 4 13 4 衡阳市 3 4664 8 5 16 5 郴州市 8 5156 6 2 16 6 湘 潭市 9 7677 2 11 22 7 永州市 6 4357 10 9 25 8 邵阳市 7 3289 13 7 27 9 怀化市 10 4381 9 8 27 10 娄底市 12 4742 7 10 29 11 益阳市 11 4298 11 12 34 12 张家界市 14 3541 12 14 40 13 湘西自治州 13 2391 14 13 41 14 文档资料免费共享阅读下载 文档资料免费共享阅读下 载 第二章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一、城市特征 受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株洲城市呈现如下特征: 绿色环抱,跨江发展的山水生态城市 株洲市地处丘陵地区,周边及城区的楔形绿地为植被良好的山体,湘江贯穿城区,形成弧形岸线,枫溪、建宁、白石、霞湾四大河港绕城区注入湘江,赋予城市良好的生态及景观资源。 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株洲是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也是国家四十三个高速公路枢纽之一,未来是京广客运专线重要的站场,水运和空运条件也较好,是国家中部地区客货中转,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城市。 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城市 2020 年,全市非农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 %,居全省第二,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居全省第一,工业生产成为株洲发展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株洲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市区已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 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 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四个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也是湖南省域城市发展核心区,既处在国家的发展轴线 — 京广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线上,又处在国家一级发展轴线 — 长江经济轴带的外围辐射区内。 目前 株洲在长株潭三市中 GDP 总量排第二,同时是三市的物流集散中心,将在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对外交通主导型格局城市 株洲城市布局的基本格局是:以芦淞地区为中心区域,外围工业组团沿主要交通干线布局;河西新区通过湘江一桥与市中心联系,沿天易公路向西发展;城市基本形成“一片五枝”的布局结构,即芦淞及月塘为中心片,清水塘、田心、荷塘、董家塅、河西为四枝;以中心片为核心,沿三条对外交通走廊即天易路(西向)、 320 国道(西北向)、 1815 线(南向 ) 形成三条发展带的格局已具雏形。 外来人口占多数 的移民城市 株洲市 1951 年建市初期人口约 7 千人,经过 50 年的发展,到 2020 年末,市区总人口约 万人,其中非户籍常住人口约18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25%。 而户籍人口的大多数也是建市以后外地移民及其在株洲生育的子女,两者合计全市人口的 75%以上市外来人口。 二、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 区位与交通优势 株洲位于国家中部地区,依长江北望湖北、重庆,隔江西东眺上海、江浙,西连巴蜀、云贵,有联系华东、华中、华南、西 高速发展的河西新城 株洲湘江大桥 文档资料免费共享阅读下载 文档资料免费共享阅读下 载 南的经济枢纽城市之誉。 同时株洲与长沙、湘潭共同组成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处在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 的两大经济圈即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东经济圈和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华东经济圈沿长江和沿浙赣铁路、湘黔铁路向内陆辐射,华南经济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