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先进的 纺织加工设备,如: 梳棉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多功能花式捻线机 、单纱浆纱机、剑杆织机小样机、无梭织机、单面大圆机、双面大圆机、干法与湿法纺丝机等,构成了纺丝、纺纱、织布一条生产线,开展大试纺、大试织等综合性工艺上机实验, 建立了校内实习基地, 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训练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实验条件有了质的提高。 纺织工程专业 拥 有万能强力试验机( Instron5566)、三维视频显微系统、 FTIR 傅立叶红外分析仪、 DSC 差动热分析仪、热重分析仪、 X射线衍射仪、电子显微镜、 SDL 快速纺纱系统等大型精密仪器和检测设备近 100 多台套,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试验方案 学生遴选 ( 1)拔尖班机制。 拔尖班学生单独编班,集中管理,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建立灵活的进出机制。 ( 2)学生选拔。 拔尖 班学生坚持公开选拔、优补劣退,由试点班主管学院根据学生申请、组织笔试和面试、参考高考成绩 择优录取。 试点班 学生 录 取名单须报教务处审批。 在实施过程中,允许普通班中 8 特优生申请转入试点班。 ( 3)学生退出。 分为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 主动退出为学生自愿申请退出,经主管部门批准,转入普通班学习的。 被动退出为因各种原因受警告或警告以上处分者、因身体状况不能坚持在拔尖班继续学习者应转出拔尖班学习。 教师配备 ( 1) 指导教师团队 —— 首席教授负责下的分级团队制 ( 2) 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设置两个一级团队 —— ‚学者型‛和 ‚ 工程师型 ‛ 培养团队; ( 3) 在一级团队下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立二级团队,允许学生进行自由选择; ( 4) 聘请海外 知名学者作为顾问进行监督、指导。 培养模式 拔尖 班实行‚ 3+1‛、‚ ++1‛等多元化、个性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调 科学研究和 校企合作培养,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培养方案 教学 团队为适应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关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纺织相关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重点探索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 1)。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先导,以工程实验条件改善为 支撑,以全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以创新实践园区为载体。 9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自主性‛,通过阶段划分、能力培养侧重、课程关联、设置关键环节点的方式,把工程教育思想贯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与企业共同探讨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实习与实训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使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成为特色鲜明的‚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图 1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其 核心是以‚一点两翼‛为培养框架即以专业基础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两翼,强调在适应企业现实需求的同时,注重提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重视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着眼其发展,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三事能力‛,即做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共事能力:交流沟通与组织协调的能力、管理项目的能力;谋事 10 能力:发现知识的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全面培养学生‚三种精神‛,即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从而 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教学团队根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技术演进和企业需求实际,遵循‚先进性、交叉性、工程性、创新性‛的基本原则,根据纺织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由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构成。 ( 1) 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需求问卷调查、校企座谈会、走访毕业生等途径 广泛征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 ,根据技术演进及纺织产业发展趋势,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充分发挥校企联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和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 的作用, 对这些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吸收合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