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桩基检测方案内容摘要:

配重物加载,一组试验桩需配重 11540kN=1 kN。 (即需要 1400 吨配重),并且每组试验桩需砌 2 个特大承重墙,试坑开挖及承重墙尺寸见附图 1。 试坑开挖及承重墙制作 试坑开挖及承重墙安放尺寸见附图 1。 以试桩为中心,每组试桩做二个承重墙,承重墙下回填级配碎石,碎石垫层承载力特征值按400kPa 计算。 承重墙底座为钢混结构大板,尺寸 8m 2m ,大板上放置承重地梁共同组成承重墙,承重墙尺寸为 8m ,基坑承重梁板平面图见附图 2,配筋具体尺寸见附图 3。 在试桩两侧,对称制作 2 个支撑墩,用砖砌制,尺寸为 ,高度从桩顶标高起 ,放置见下图: 支撑墩承重墙 设备安装平台搭设及配重物堆放 桩顶上先放置 20mm厚钢板,钢板 上放置 2个 630t、 2个 500t 千斤顶,分别对应各 主梁,从桩顶到主梁顶部尺寸约为。 墙体上放置长 8m,高 30 ㎝的工字钢 40 根。 同工字钢共同组成压重平台,平台尺寸 8m 8m。 配重物采用 9m 长成捆钢筋,每捆钢筋重约 3 吨,第一层垂直工字钢堆放,每次均十字交叉放置。 试验桩的桩头处理 将试验桩头凿至地面,将桩顶浮浆打掉,露出密实砼面,加固桩头,用 35 ㎜厚钢板围裹,长度不少于 ,试桩主钢筋应略低于桩顶标高。 试验方法 试验执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 2020),静载试验采用堆载反力方式,按单循环慢速维持载荷法进行。 为保证试验安全,当配重物堆载至 9000kN时,即加第一级荷载,以后加荷和配重物堆放同时进行。 ( 1)、试验加载方式 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载荷法,每一级荷载下沉量达到稳定标准后再加下一级荷载,直至试验终止。 ( 2)、加、卸载和沉降观测 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 1∕ 10,第一级加载量为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 1∕ 5。 本次试验加荷值如下: 表 2 加载分级 1 2 3 4 5 6 7 8 9 加荷值( kN) 2320 3480 4640 5800 6960 8120 9280 10440 11600 沉降观测:每级加荷后第一个小时内第 1 4 60min观测一次读数,然后每 30min测读一次。 沉降稳定标准:每小时不超过 ,并连续出现两次(由 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 已 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 1)、某级载荷作用下,桩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5 倍,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 40 ㎜。 ( 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2 倍,且经 24 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 3)、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荷值。 卸载与卸载沉降观测:每级卸载后隔 15min 测读一次残余沉降,读两次后,隔 30min 再测读一次,即可 卸 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 3~ 4h再测读一次。 卸载与卸配重物同步进行。 三、工程桩桩身完整 性检测 根据设计或规范要求,对于工程桩桩身完整性检测可采用低应变法和超声波法,建议先对试桩中的锚桩进行低应变法和超声波法检测效果比对试验,如低应变法和超声波法效果一样,对工程桩只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即可。 :判定桩身完整性。 对于确定进行低应变检测的桩,将桩头凿至设计标高,且露出密实砼面,平整桩头。 3.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原理 嵌入岩 (土 )中的桩相当于阻尼介质中的一维弹性杆,当桩头受到纵向激振时,产生的应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如果桩身存在波阻抗差异界面 (如断裂、离析、 缩径、夹泥和扩径等 )应力波将发生反射。 通过安装在桩头的传感器记录反射波的波形、相位、振幅、频率及波的到达时间等特征推断桩结构完整性。 桩身混凝土的波速 VP,桩身缺陷的深度 L’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rp tLV 2 rpmtVL ,21,  式中: L—— 桩身长度; tr—— 桩底反射波的到达时间; t, r—— 桩身缺陷部位反射波的到达时间; Vpm—— 同一工地内桩身纵波速的平均值。 将高灵敏度加速度传感器用胶粘材料耦合在桩顶 上,用手锤或力棒在桩顶敲击,以产生低应变压缩波,桩底及桩身缺陷处的反射波被PIT桩身完整性检测仪接收后从屏幕上显示出来。 每桩应在不同位置重复测试,采 3~ 4 个数据,以分析桩身不同位置的缺陷。 将数据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