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内容摘要:

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有三个。 第一句在文章的开头:“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句在课文第三段“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第三句在第七段末:“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 工程了。 ”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讨论:作者是怎么观察蟋蟀的,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 课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 或者搜集有关小动物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在同学中交流。 明德教育网 12 教学后记: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一、教材解读 1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 1910 年。 魏格纳在病房的 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 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 (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 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 瞧。 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 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二、教学目标 1 7 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 3 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建议 明德教育网 13 1 仪。 2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 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 2)反复读第 5 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 3)读第 7 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 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在学 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四、相关链接 魏格纳( 1880- 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1915 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 4 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 4 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 他 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 在 2 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自 2 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 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 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自 20 世纪 60 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教学后记: 明德教育网 14 语 文 园 地 二 ◆学习目标 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准备“爬 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 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读故事。 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明德教育网 15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 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说故事。 ◆日积月累 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 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读句正音。 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 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 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 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 谁愿意 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 讨论明确: 明德教育网 16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 察,坚持写日记。 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 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 》,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 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誊写习作。 教学后记: 9 巨 人 的 花 园 一、教学目标 1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 3 二、教学建议 1 文,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阅读过的童话故事。 2 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 如,对比巨人回来前后花园里的情景: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情景。 回来后,又是什么情景。 (先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话 说;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后通过朗读表现这种情景)又如,对比巨人醒悟前后的变化: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 的。 醒悟后又是什么样的。 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 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读后有什么体会,或是有什么发现。 对这篇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学生的体会可能不太一致,会有多种说法,如“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人不要太自私”,“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教学时,要尊重明德教育网 17。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