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细则内容摘要:
智能建筑接地引出线和强电接地引出线不能从同一点引出,两者相距大于 3m。 ( 18)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接地干线应与强电系统的接地干线分开敷设,在设计无规定时,其接地干线截面不宜小于 25mm2 的绝缘铜导线,并固定在绝缘子的接地 排上。 ( 三 )、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程 ( 1)电缆的电气性能抽验应从本批量电缆中的任意三盘中各截出 100m,加上工程中所选用的接插件进行抽样测试,并做好测试记录。 (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采用光缆时,若工程需要可测试光纤衰减和光纤长度,要求如下:采用光纤测试仪进行测试,若测试结果超出标准(或与出厂测试数值相差太大),应采用光功率计测试复测以确定衰减超标原因。 若在同一盘光缆中,长度差异较大,则应从另一端进行测试或做通光试验以判定断纤情况。 ( 3)光纤接插软线(光跳线)两端的活动连接器(活接头)端面应装配合适的保护 盖帽。 ( 4)机架、机柜安装的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 3mm。 ( 5) 8 位模块式通用插座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或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 6) 8 位模块式通用插座底座盒宜采用预置扩张螺钉固定等方式。 ( 7)缆线终接后,应留余量,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 ~,工作区为10~30m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 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留存。 ( 8)非屏蔽 4 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4 倍;屏蔽 4 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 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6~10 倍;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10 倍;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 15 倍。 ( 9)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 PVC 管,布放多层屏蔽电缆、扁平缆线和大对数主干电缆或主干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 50%~60%,弯管道应为 40%~50%;暗管布放 4 对对绞电缆或 4芯以下电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 25%~30%;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其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 50%。 ( 10)采用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内的缆线可以不设置线槽 进行布放,但应分束绑扎,缆线护套应阻燃。 ( 11)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电、光缆的施工技术要求应按 照本地网通讯线路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 ( 12)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宜按单层设置,每一路由预埋线槽不应超过 3 根,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 25mm,总宽度不宜超过 300mm。 ( 13)电管、线槽直埋长度超过 30m 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变时,宜设置过线盒。 ( 14)从金属线槽至信息插座接线盒间的缆线宜采用金属软管敷设。 ( 15)暗管敷设不应有 S 弯。 ( 16)网络地板线缆采用金属线槽敷设。 ( 17)金属线槽敷设时,在线槽接头处,每间距 3m 处,离开两端 处,转弯处等宜设置支架或吊架。 ( 18)采用公用立柱作为顶棚支撑柱时,可在立柱中布放线缆。 立柱支撑点宜避开沟槽和线槽位置,支撑应牢固。 立柱中电力线和综合布线缆线合一布放时,中间应有金属板隔离,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 19)综合布线系统干线子系统缆线不得布放在电梯或供水、供汽、供暖管道竖井中,亦不应布放在强电竖井中。 ( 20)缆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 ( 21)对绞电缆终接(与插接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 ( 22)终接时,每对对绞线 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 5 类不应大于 13mm。 ( 23)对绞线与 8 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可采用 A 类或 B 类连接方式,但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 24)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接处屏蔽置必须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接插件屏蔽罩 360176。 圆周接触 ,接触长度不宜小于 10mm. ( 25)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对绞线跳线不应超过 5m,光缆跳线不应超过 10m。 ( 26) 5 类及光纤综合布线工程测试项目为长度、衰减、接线图、近端串音、电缆屏蔽层连通情况(以上为电缆系统) ;衰减与长度(以上为光缆系统)。 ( 27) 5 类及光纤综合布线工程测试仪表要求达到二级精度(测试仪的性能参数包括:随机噪声最低值、剩余近端串音、平衡输出信号、共模抑制、动态精确度、长度精确度、回损等)。 ( 28)现场测试仪应能测试 5 类对绞电缆布线系统及光纤链路。 ( 四 )、 有线电视系统 ( 1)所使用的线材、线槽、管材、接线箱等,必须是合格产品,有检验报告和合格证书,并符合技术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 ( 2)管口应光滑并加护口,转弯曲率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 6 倍; ( 3)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超过 1mm, 垂直度不超过 2mm,连接处应平滑,无毛刺; ( 4)电缆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 ( 三 )、 建筑设备管理及节能控制系统(包括联网型风盘集中监控管理系统) ( 1)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管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 ( 2)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风管压力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 ( 3)管型温度传感器、水管型压力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安装同时进行。 ( 4)风管压力、温度 、湿度、空气质量、空气速度、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之后。 ( 5)水管型压力、压差、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 6)室内外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受其它辐射热影响的位置和远离有高振动或电磁场干扰的区域;室外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环境潮湿的位置。 ( 7)并列安装的温、湿度传感器距地面高度应一致,高度允许偏差为177。 1mm,同一区域内安装的温、湿度传感器高度允许偏差为177。 5mm。 ( 8)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宜远离墙面出风口,如无法避开,则间距不应小于 2m。 ( 9)墙面安装附近有其他开关传感器时,距地高度应与之一致,其高度允许偏差为177。 5mm,传感器外形尺寸与其他开关不一样时,以底边高度为准。 ( 10)检查传感器到 DDC 之间的连接线的规格(线径截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镍传感器的接线总电阻应小于 3Ω, 1KΩ铂传感器的接线总电阻应小于 1Ω。 ( 11)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死角的位置安装。 ( 12)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开孔与焊接工 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 ( 13)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气流流束稳定和管道的上半部位置;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 ( 14)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 上游侧;高压风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 送风口,低压风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回风口。 ( 15)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 2/3 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取压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2/3 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 ( 16)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高压水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进水管侧,低压水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回水管侧。 ( 17)蒸汽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 管道顶部或下半部与工艺管道水平中心线成 450 夹角的范围内;蒸汽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蒸汽压力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蒸汽流动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蒸汽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 18)风压压差开关安装离地高度不应小于 ;风压压差开关引出管的安装不应影响空调器本体的密封性;风压压差开关的线路应通过软管与压差开关连接;风压压差开关应避开蒸汽放空口;空气压差开关内的薄膜应处于垂直平面位置。 ( 19)水流开关上标识的箭头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水流开关应安装在水平管 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 ( 20)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取样段大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取样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 21)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水管。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细则
相关推荐
见: 终审时间: 终审纪录: 最终审核确认时间: 审核纪录: 主管签字确认: 年 月 日 附件 六 项目总结报告 项目设计总结报告 项目组成员总结汇总: 项目负责人总结: 主管签字确认: 年 月 日 附件 七 项目回访时间确认表 项目回访时间确认表 项目施工期间回访时间: 项目竣工以后回访时间: 回访心得: 主管签字确认: 年 月 日 六. 绿化施工图图例规范表 : 详 见 cad 文件 七、
告。 还需提供安装、使用、维护保养和试验要求等有关技术文件。 C、材料、设备进场检验 应有施工、监理共同进行,施工单位为主,监理确认,检验结论 应有记录;有异议时送交有资质(既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经相应政府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认可)的试验室抽样检测,试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确认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规定的,才能在施工中使用;进口材料、设备除上述要求外,还需提供商检证明及中文的规格、型号
从而影响桩的承载力和沉降,这些问题属于桩的设置效应问题。 按设置效应,可将桩分为挤土桩、部分挤土桩和非挤土桩。 负摩阻力 :当土层相对于桩侧向下位移时,产生于桩侧的向下的摩阻力称为负摩阻力。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 :取决于两个方面, 1取决于桩本身的材料强度; 2取决于地层的支撑力。 群桩效应 :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作用后,由于承台 桩 土的相互作用使其桩侧阻力、桩端阻力
基础工程 土方开挖 放坡不够 坍塌 人机工程 施工方案 防护栏未跟上 坠落 人机工程 挡土墙 倾斜 坍塌 人机工程 4 结构工程 大模板 施工 大模板无防护栏杆 坠落 人机因素 方案 管理规定 大模板少 支腿 倾倒 人机因素 大模板无操作平台 坠落 人机因素 大模板单板存放 倾倒 人机因素 高空作业 向下扔物 物体打击 人机因素 管理规定 脚手架 搭设 立杆横杆间距大于规定 坍塌 机械能
任的落实规定、定期检查及有关人员奖罚制度等。 “主要专业工程操作上岗证书”是指测量工、垂直运输司机、钢筋、混凝土、机械、焊接、瓦工、防水工等工种,以及电工、管道等安装工种的上岗证,各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书以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为准。 “分包方资质与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制度”专业承包单位的资质应在其承包业务的范围内承建工种,超出范围的应输特许证书,否则不能承包工程。 在有分包的情况下
两片网 格结构的几何不变条件可采用每层设一根斜 杆 (图 ),在 y 轴方向应与连墙件支撑作用共同分析: 1 当两立杆间无斜杆时(图 ),立杆的计算长度 l0 等于拉墙件间垂直距离; 2 当两立杆间增设斜杆(图 b)则其立杆计算长度 l0 等于立杆节点间的距离。 3 无拉墙件立杆应在拉墙件标高处增设水平斜杆,使内外大横杆间形成水平桁架 (图 - A 剖面)。 图 双排外脚手架结构计算简图 双排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