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人工养殖与管理技术内容摘要:

厘米,每平方米放入畜禽粪肥 千克,然后加水至 4050 厘米。 数天后当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 1525厘米时放养。 二、温室安装。 按蔬菜大棚搭设方法搭建,有单层或双层结构,材料可选用竹竿,有条件者可用钢筋结构,另外需备适当稻草席或帘,冬季覆盖在塑料大棚保温。 三、放养泥鳅。 泥鳅放养前通常采用 3%5%的食盐水浸浴 35 分钟,防止水霉 病,消除体表寄生虫。 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放养 25 千克左右,随放养量增加,鱼体增重,池水可加深至 米(有条件者可保持池内有微流水,效果更佳)。 泥鳅入池时,还要防止温差过大,以免造成泥鳅感冒而引起死亡。 四、饲养管理。 泥鳅为杂食性,天然饵料有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螺蛳、蚯蚓、动物内脏、藻类、米糠、豆渣等。 投喂时注意动、植物饵料合理搭配,投饲应做到 四定。 水温高于 30℃或低于 10℃时可不投。 在饲养中,应注意施肥,每隔 45 天向鳅池泼洒粪肥 1 次,每平方米 50100 克,保持水体透明度 1525厘 米,并及时换水,鳅池每周换水 2 次,每次换水 30 厘米(若池内有微流水条件者,无须常换水,但要防止水质恶化)。 晒水池要经常蓄满自来水,以便水源充足。 五、大棚管理。 按照农技要求,参照蔬菜大棚管理要点进行。 泥鳅苗种的快速培育法 相关专题: 泥鳅 时间: 20200824 13:00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一、场地选择 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 ,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二、池塘建造 池塘规格 面积 50 平方米 ~100 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 40 厘米,池埂坡度 60℃ ~70℃,池深 80 厘米 ~100 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 50 厘米 50 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 20 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 30 厘米 ~50 厘米。 防逃设施 养殖池周围用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 进排水口用 120 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 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 20 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 PVC 管接上以高出水面 30 厘米,排水时可通过调节 PVC 管高度任意调节水位。 鱼溜 (集泥坑 ) 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 5%,比池底深 30 厘米 ~50 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彻成。 三、放养前准备 池塘清整 泥鳅放养前 10 天,清整池塘,察洞堵漏,疏通进排水 管道,翻耕池底淤泥。 放水深至 10 厘米后,每10 平方米用 1 公斤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蓄水施肥 清塘 3 天后,加水至 30 厘米深,施基肥,每 10 立方米水体施入发酵鸡粪 3 公斤或猪、牛、人粪 5 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 7 克,磷肥 1 克。 四、苗种投施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 5 月,投苗密度 1500 尾/平方米 ~2020 尾/平方米。 当泥鳅养至体长 3 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塘,泥鳅苗种密度 60 尾/平方米 ~80 尾/平方米。 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 体毒性是否消除。 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距不能超过 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 20 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五、饲养管理 前期培育阶段 (泥鳅苗体长小于 2 厘米 ) 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 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 30 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 20 厘米左右。 同时,每 20 万尾泥鳅种用 1 公斤黄豆磨成 15 公斤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 1 次投喂。 后期培育阶段 泥鳅苗种规格达到 2 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 50 厘米。 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 1 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 4%~10%。 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 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 25℃ ~27℃时,食欲特别旺盛; 28℃以上,食欲则逐渐减退;超过 30℃或低于 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六、日常管理 调节水质 加注新水,每周换水 1 次 ~2 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 巡塘 早、中、晚各巡塘 1 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定期预防病害 勤打扫、清洗饵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防害防逃 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和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七、病害防治 气泡病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 症状 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 防治方法 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 4 公斤 ~6 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车轮虫病 症状 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镜检有车轮虫。 防治方法 10- 6 溶液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5∶ 2)合剂全池泼洒。 赤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 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 防治方法 用 1 10- 6 溶液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当泥鳅长至体长 5 厘米时,完成泥鳅苗种培育阶段,进入成鳅养殖阶段。 泥鳅苗种的快速培育法 相关专题: 泥鳅 时间: 20200824 13:00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一、场地选择 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二、池塘建造 池塘规格 面积 50 平方米 ~100 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 40 厘米,池埂坡度 60℃ ~70℃,池深 80 厘米 ~100 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 50 厘米 50 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 20 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 30 厘米 ~50 厘米。 防逃设施 养殖池周围用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 进排水口用 120 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 20 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 PVC 管接上以高出水面 30 厘米,排水时可通过调节 PVC 管高度任意调节水位。 鱼溜 (集泥坑 ) 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 5%,比池底深 30 厘米 ~50 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彻成。 三、放养前准备 池塘清整 泥鳅放养前 10 天,清整池塘,察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 放水深至 10 厘米后,每10 平方米用 1 公斤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蓄水施肥 清塘 3 天后,加水 至 30 厘米深,施基肥,每 10 立方米水体施入发酵鸡粪 3 公斤或猪、牛、人粪 5 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 7 克,磷肥 1 克。 四、苗种投施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 5 月,投苗密度 1500 尾/平方米 ~2020 尾/平方米。 当泥鳅养至体长 3 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塘,泥鳅苗种密度 60 尾/平方米 ~80 尾/平方米。 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距不能超过 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 20 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五、饲养管理 前期培育阶段 (泥鳅苗体长小于 2 厘米 ) 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 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 30 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 20 厘米左右。 同时,每 20 万尾泥鳅种用 1 公斤黄豆磨成 15 公斤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 1 次投喂。 泥鳅苗种的快速培育法 相关专题: 泥鳅 时间: 20200824 13:00 后期培育阶段 泥鳅苗种规格达到 2 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 50 厘米。 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 1 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 4%~10%。 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 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 25℃ ~27℃时,食欲特别旺盛; 28℃以上,食欲则逐渐减退;超过 30℃或低于 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六、日常管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