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内容摘要:
形成原因: 1)交叉施工,运料车行驶滴油洒料造成路面被污染。 2)其它工程施工产生的砂浆污染。 3)中央分隔带回填土或进行绿化工程时将土洒落到路面上造成路面污染。 4)各种施工机械柴油泄漏。 5)绿化浇水产生泥水污染。 防治措施: 1)实行路面交通管制,规范施工车辆行驶路线,禁止车辆滴油洒料。 2)边坡、压顶、隔离栅施工时,中央分隔带回填土或进行绿化工程时都应在沥青路面面层上垫彩条布隔离。 3)中央分隔 带浇水应喷洒,不应冲浇,或采用开沟挖坑浇水。 4)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尽可能完成会产生污染的工程。 沥青混合料残留稳定度不合格 形成原因: 1) 4 号料粉尘含量过高,砂当量不合格。 2)矿粉亲水系数不合格。 3)用油量偏低。 4)小于 部分与沥青用量的比例超标。 5)试验方法不规范。 防治措施: 1)选用合格的原材料进行施工。 2)严格控制好沥青用量,确保油石比符合要求。 3)规范油石比检测试验操作方法。 沥青面层宽度不足 形成原因: 1)偷工减料 2)摊铺机未调整好。 防治措施: 1)做好施工放样。 2)调整好摊铺机的宽度。 面层取芯孔未及时填补 形成原因: 疏忽或重视不够 防治措施: 及时填补上相同配合比的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并夯实到规定要求。 沥青面层平整度超标 形成原因: 1)摊铺机及找平装置未调整好致使松铺面 即不平整。 2)摊铺过程中停车待料。 3)运料车倒退卸料撞击摊铺机。 4)下承层平整度很差。 防治措施: 1)仔细设置和调整,使摊铺机及找平装置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根据试铺效果进行随时调整。 2)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料车在等候卸料,确保摊铺连续、均匀的进行,不得中途停顿,不得时快时慢,做到每天摊铺仅在收工时才停机。 3)路面各个结构层施工,均应严格控制好各层的平整度。 沥青面层原材料主要检测项目不全或原材料检测频率过少 形成原因: 1)试验人员责任心不强,未按省高指要求检测。 2)试验人员不熟悉规范。 防治措施: 1)增强试验人员责任心,并经常组织人员学习有关规范和省高指对沥青面层原材料检测项目、检测频率的规定,按规定进行检测。 2)学习试验规程,规范试验操作。 面层水泥混凝土试件抗弯拉强度不合格 形成原因: 1)混合料取样不具代表性,试件成型不规范。 2)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 3)试件养生条件不合格。 防治措施: 1)标定称料衡器,使配料准确。 2)按规程要求成型试件,振捣要密实。 3)试件养生条件要符合规定。 水泥混凝土面层压纹深度不均匀 形成原因: 1)压纹机重量不够或操作不熟练。 2)局部石子顶在面层顶面,压纹机不能压下。 3)压纹间隔时间过长,部分水泥混凝土已硬化造成压纹深浅不一。 4)水泥混凝土面层不平整。 防治措施: 1)选用重量适宜的压纹机配以熟练得操作手。 2)采用人工压纹时应保证纹槽间隔与深度均匀。 3)在混凝土表面抹平后混凝土初凝前应及时进行压纹。 4)采用刻槽机在混凝土达一定强度后刻槽。 水泥混凝土面板断裂 形成原因: 1)切缝过迟,缝深过浅,面板收缩断裂。 2)施工停顿时间过长。 3)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 防治措施: 1)掌握切缝时间,采用多台切缝机施工,缝深符合要求。 2)施工中应有备用设备,减少中间停顿。 3)如果必须中间长时间停顿,应设工作缝。 4)按设计处理地基,确保地基沉降均匀,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规定。 水泥混凝土面板平整度差 形成原因: 1)两侧模板或已铺面层平整度或有水泥灰浆粘附。 2)做面的工人技术水平较差。 防治措施: 1)模板安装应平整牢固,高程符合设计。 2)清除模板顶面和已铺筑面层表面的砂浆杂物。 3)安排技术水平较好的工人抹平做面。 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 车辙 形成原因: 1)沥青用油量偏高,热稳定性差。 2)沥青混合料级配偏细,粗骨料处于悬浮状态。 3)重车的渠化交通。 防治措施: 1)改善沥青混合料级配,采用较多的粗骨料。 2)采用改性沥青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 坑塘 形成原因: 1)基层强度不均匀,或局部失去强度。 2)沥青混凝土局部压实或强度不足。 3)沥青混凝土局部水渗入,产生水损害。 防治措施: 1)加强基层施工管理,按操作规程施工,提高基层强度的均匀性。 2)调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调整压路机配套组合。 泛油 形成原因: 1)沥青用量偏高。 2)沥青下封层或粘层油用量偏多。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油石比。 2)按设计控制下封层沥青用量。 唧浆 形成原因: 1)沥青混凝土开裂或产生坑塘后水进入基层产生抽吸作用。 2)基层表面强度不足。 防治措施: 1)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加强半刚性基层顶面清扫和冲洗。 3)沥青下封层喷洒沥青要均匀。 失去粘结力 形成原因: 1)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结性差。 2)石料含泥量高,石料表面被泥浆裹覆。 3)沥青路面孔隙率过大,导致沥青混凝土长期受水浸害。 4)沥青用量不足。 5)石料被压碎或石料吸水性大。 6)沥青拌和过程中温度偏高,产生老化, 防治措施; 1)掺加抗剥落剂。 2)严格控制含泥量。 3)完善沥青混合为配合比,调整压路机组合,控制压实度。 4)按施工配合比控制沥 青用量。 5)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 路肩排水管埋设过高、堵塞 形成原因: 对路肩排水管作用认识不足。 防治措施: 严格按设计要求标高和位置埋设排水管,并预先将管口临时封闭。 桥梁工程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强度偏低 形成原因 : 1)无堆放水泥的库房,水泥堆放在未进行硬化的地面;水泥库房的地面没有硬化 或防潮措施,至使水泥受潮 ,水泥标号降低,影响混凝土强度。 2)不同规格的砂石料混堆。 碎石的压碎值 、针片状、级配等指标达不到要求,砂石料的含泥量过大,黄砂中含有较多的木炭、卵石、泥块等杂质,黄砂的级配差,石英含量低。 3)砂、石料的拌和用水计量 不准确或根本就没有计量。 4)混凝土拌和用水不符合要求。 5)未按审批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施工。 防治措施: 1)应选择地势较高处搭设地面硬化、且有防潮处理的水泥库房。 2)对进场用砂石料进行自检优选,选用含泥量低的砂、扩大砂石料的堆放场地,并硬化,分类堆放。 应用高压水泵对含泥量高的粗集料进行冲洗。 3)现场应设置计量设备,混凝土浇筑前应测定砂石料含水量。 4)应选择合格的拌和及养生用水。 5)严格按审批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施工。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纹、裂缝 形成原因: 1)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2)大体积混凝土未采用缓凝和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措施。 3)未及时养生。 4)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差大,导 致混凝土凝固时因收缩所产生的收缩应力 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或内外温差大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5)基础与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够引起的裂缝。 防治措施: 1)采用安定性合格的水泥。 2)大体积混凝土应优选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低水化热水泥。 3)优化配合比: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加粉煤灰等混合材料、掺加缓凝剂。 4)采用遮阳凉篷的降温措施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 5)及时养生。 6)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7)基础与支架应有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应采取预压措施。 混凝土构件出现冷缝 形成原因: 大构件混凝土分层浇筑时 ,混凝土浇筑间断时间较长,下一层浇筑的混凝土已 经初凝才浇筑上一层的混凝土,将导致浇筑的混凝土形成低强度的夹层。 防治措施: 1)大构件混凝土分层浇筑时间较长,应增加搅拌能力。 2)掺入缓凝型减水剂。 3)改善浇筑工艺以确保分层浇筑的间断时间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混凝土离析 形成原因: 1)集料级配不合格引起混凝土离板。 2)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 2m 时,应设置串筒、溜槽、或振动溜槽等设施,且串筒出料口下面的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得超过 1m,倾落高度超过 2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3)振捣时,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即可,不得超振。 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 形成原因: 1)混凝土浇筑时漏振。 2)模板漏浆。 防治措施: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插入式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 倍,与侧模应保持 5~10cm 的深度。 2)表面振动器移位应能覆盖已振实部分。 3)控制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对于插入式附着式振动器不宜超过300mm。 4)模板拼接紧密,并加止水带,防止漏浆。 混凝土施工缝处理质量差 形成原因: 1)施工缝未凿毛。 2)用钢筋拉毛代替凿毛。 3)施工缝凿毛时间过早导致混凝土表面松散。 防治措施: 1)应在设施工缝的先浇混凝土强度达到。 2)凿毛后毛面应用清水洗刷干净。 混凝土漏浆、表面平整度差 形成原因: 1)模板周转次数较多表面不平整。 2)模板刚度不够而造成变形。 3)相邻模板拼缝过宽且未做有效处理。 4)模板的 槽嵌接不紧密造成跑模。 防治措施 : 1) 采用平整度好、刚度符合要求的模板。 2) 处理好模板拼缝。 3) 将模板的 槽嵌接紧密。 混凝土构件表有沁水现象、色差大 形成原因: 1)砂、石料级配差。 2)矿渣水泥沁水性大,导致混凝土保水性差。 3)振捣过度。 防治措施: 1)应确保砂、石料具有良好的级配。 2)采用沁水率小的水泥。 3)振捣恰当。 钢筋制作与安装 钢筋接头设置不符合要求 形成原因: 无专门技术人员配筋或配筋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对街头所形成的弱强断面的危害性意识不够。 防治措施: 1)应专门技术人员配筋,同时提高配筋人员业务水平。 2)受拉主钢筋焊接接头应避开最大应力段面。 3)受拉主筋接头在同一断面数量不得超过 50%。 4)钢筋接头据钢筋弯起点距离应不小于 10d。 预制安装的钢筋骨架扭曲 形成原因: 1)未在坚固的工作台上进行拼装。 2)钢筋骨架刚度、稳定性不够时未增设加强钢筋。 防治措施: 1)应在坚固的工作台上进行钢筋骨架的拼装焊接。 2)钢筋骨架刚度、稳定性不够时应增设加强钢筋。 焊接钢筋不处于同一轴线上 形成原因: 1)搭接焊的钢筋接头未打折。 2)搭接焊的钢筋接头先焊好后再打折成 s形。 3)闪光对焊的接头有错位。 4)帮条焊只有一根帮条。 防治措施: 1)搭接焊的钢筋接头焊前应打折。 2)闪光对焊的接头。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相关推荐
监理月报。 7 按照国家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开展 对施工单位的 日常安全检查,有整改、奖惩记录。 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作业应当加强巡视检查。 8 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必要时,可下达施工暂停指令并向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报告。 2 检查 类别 序号 检查项目
在施工现场进出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防止车辆出入带泥土。 施工现场的道路做水泥或硬化路面 施工现场各类设施全部进行封闭,以减少粉尘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4 施工现场使用的沙子、石子、白灰等散体材料集中堆放,并且砌筑不低于 高度的遮挡并覆盖。 施 工备用渣土存放高度不得超过围挡高度并采取洒水苫盖。 工程垃圾、工程渣土搬运装卸过程中按先喷淋、洒水、压尘后作业的程序进行或采用相应容器管理运输,严禁随意抛洒
4 小于 ㎜部分与沥青用量比例超标。 5 试验方法不规范。 预防措施 1 选用合格的原材料 2 严格控制好沥青用量,确保油石比符合要求。 3 规范油石比检测操作方法。 沥青面层宽度不足 形成原因 1 偷工减料 2 摊铺机未调整好。 预防措施 1 做好施工放样。 2 调整好摊铺机的宽度。 面层取芯 孔未及时填补 形成原因 疏忽或重视不够。 防治措施 及时填补上相同配合比的沥青砼或水泥砼
平均值 (MPa); Sn— 同批 n组试件强度 的标准差 (MPa), R—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 (MPa); Rmin— n组试件中强度最低一组的值 (MPa): K K2— 合格判定系数,见附表 D。 附表 D K K2的值 n 10~ 14 15~ 24 ≥25 K1 K2 2) 试件 10 组时,可用非统计方法按下述条件进行评定: Rn≥ Rmin≥ 实测项目中
图 62 计算得出面积为: 锥体护坡 放样程序 功能与应用 在 锥体护坡 施工放样中,不少人还在用 “拉线法 ”、 “图解等比例量距法 ”等原始方法进行放样。 本 节 介绍了一种全新的 锥体护坡 放样 方法, 可用下述程序配合全站仪 对各种正、斜交 锥体护坡放样。 大大 减轻 了放样 人员 的 内外业 劳动强度, 减小了出错机率。 特别是对斜交锥体护坡 放样 ,其先进性 和便捷性 更是无与伦比。
~ 2min ,卸载多久进行读书( A)。 ~ 2min ,每级荷载下的回弹变形值为( A)。 载读数 卸载读数 加载前读数 卸载前读数 ,需要制备土悬液,该悬液土样应过多大孔径筛( A)。 ,土悬液土水比为( C)。 :3 :4 :5 :6 PS:筛的风干土样为 10g,需要加入纯净的水为 50ml. ,该直线是哪两个量的关系线( C)。 ,试验温度为( B)。 ℃ ℃ ℃ ℃ ,灼烧后质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