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石垄矿区ⅱ矿段建筑用花岗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修改内容摘要:

及残余长石、黑云母等矿物组成;下部为风化 —— 半风化的岩石残留体。 表 2 覆盖层厚度统计表 浅井 QJ1 QJ2 QJ3 QJ4 QJ5 QJ6 QJ7 平均 厚度( m) 7 二.构造 矿 段 构造主要表现为受区域断裂影响而形成的次一级的节理、裂隙,主要为 北东、北西向 两组。 三.侵入岩 侵 入岩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 a325 ),呈岩株状产出。 岩石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等矿物组成,矿物粒径 1~5mm。 建筑用花岗岩矿体赋存于该岩体中。 四.蚀变 矿段局部见弱硅化、绿泥石化。 8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体地质特征 一.矿体形态、规模、产状 建筑用花岗岩碎石矿体赋存于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侵入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 a325 )岩体中,呈面状分布,以 211m高 程以上计算,现有的矿体分布高程 211~298m,长 150~260m,宽 40~184m,面积 ,平均厚度约 30m。 有 CK CK CK3 及 0、 3 线 四 条间距 80m勘查剖面线控制。 二. 矿体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受区域构造影响,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主要有北东和北西向两组。 1.北东向裂隙 该组裂隙属北东向断裂的次一级构造,为本区主要裂隙,产状 100~115176。 ∠ 70~85176。 裂隙密度为 ~ 条 /m,裂面较平整,陡立,走向稳定,延伸较远,常可达 20m 以上,其性质属剪节理,裂面具铁染现象。 2.北西向裂隙 该组裂隙较为发育,以压性为主,走向北西 290~300176。 ,倾向北东,倾角 70~75176。 ,裂面平整,线密度 ~ 条 /m,走向稳定,延伸一般 5~15m,常被北东向裂隙切割。 3.释重节理 该组节理形成时间较晚,走向不稳定,多随坡向变化,倾角一般 15~25176。 ,线密度不等,延长 10~20m,据矿段采场调查表明,地表浅部比深部发育。 以上节理、裂隙使建筑用花岗岩矿体支离破碎,开采时可利用陡立的裂隙面作为爆破面,近水平产状裂隙面作为开采平台或台阶,有利于开采。 但释重节理因为其倾角小于采场边坡角, 容易形成不稳定的岩块下滑,对建筑用花岗岩矿的开采较为不利,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加予防范。 9 第二节 矿石质量 一.矿石的岩石学特征 矿石为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由斜长石( 30~35%)、钾长石( 35~40%)、石英( 20~30%)、黑云母( 1~2%)及微量白云母等矿物组成。 石英他形粒状,清净透明,具波状消光、发育毕姆带;斜长石板柱状,与钾长石接触边缘干净明亮,钠律双晶,具环带构造;钾长石呈半自形形柱状,具卡律双晶和格子状双晶,一些颗粒有中长石包粒;黑云母深棕褐色片状 ,部分被绿帘石 —— 绿泥石交代。 矿物粒径 1~5mm。 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磷灰石等。 岩石部分见硅化、绿泥石化,较为坚硬。 二.矿石化学特征 根据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矿石化学成分见表 3。 表 3 矿石化学成份表 项 目 SiO2 TiO2 Al2O3 Fe2O3 FeO MnO MgO CaO Na2O K2O P2O5 灼减 含量 (%) 从上表可以看出,矿石 SiO2 和 K2O 含量均低于中国黑云母花岗岩与戴里花岗岩, CaO很低, Al2O3 和 Na2O 也稍低,说明岩石属 SiO2 过饱和碱量适度岩类。 三.矿石物理性能特征 根据 2020 年 6 月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编写的《福建省厦门市石垄矿区 Ⅱ 矿段建筑用花岗岩矿普查地质报告》资料 ,矿石抗压强度 142MPa,抗折强度 , 其它质量指标见表 4。 四.矿石 天然 放射性 核素 参照 2020 年 6 月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编写的《福建省厦门市石垄矿区 Ⅱ 矿段建筑用花岗岩矿普查地质报告》资料,矿石天然放射性核素为: 内照射指数 IRa ,外照 射指数 Ir ,做为建筑主体材料合格,装饰材料为 A 类,符合国家建材放射性指标要求。 10 表 4 碎石检验质量指标表 规 格 20~ 40 mm 10~ 30 mm 检 验 项 目 检 测 结 果 Ⅱ类碎石 标准要求 检 测 结 果 Ⅱ类碎石 标准要求 表观密度( kg/m3) 2610 2500 2620 2500 堆积密度( kg/m3) 1365 1350 1370 1350 振实密度( kg/m3) 1415 —— 1425 —— 空隙率 (%) 47 47 含泥量( %) 针片状含量( %) 15 15 压碎指标值( %) 20 20 颗 粒 级 配 筛 孔 尺 寸 —— 70~ 100 100 —— —— 95~ 100 15~ 45 70~ 90 100 90~ 100 级配情况 ~ 63mm 单级配 5~ 连续级配 因此,该建筑用花岗岩矿石非常坚固,质量已达到有关规范要求,是普通路桥等建筑工程的好材料。 第三节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矿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即为矿石,无需进行选矿,经破碎、振筛等产品加工工序后成建筑用花岗岩产品。 矿区节理、裂隙发育,使得建筑用花岗岩矿体支离破碎,矿石表观密度2610kg/m3,堆积密度 1365kg/m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良好。 11 第四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一.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特征 矿段位于同安北部铁砧山(高程 801 m)低山区南麓,属构造剥蚀低山区, 高程 211~298m。 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高程 30 m,建筑用花岗岩矿体最低开采高程 211m,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地表迳流条件好。 其余水系不发育,无大的地表水体,可保证排泄畅通。 本区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几乎无冬。 年平均气温 ℃,一月平均气温 ℃,七月平均气温 ℃。 年平均降水量 1432mm,冬半年寒潮影响不大,夏半年易受台风袭击。 二.岩层含水性 矿山出露岩性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微风化 —— 半风化中细 粒二长花岗岩,强风化残坡积层粘土等。 根据岩性组合及其含水性特征可分为: 1.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含水层 分布于矿山地表表层山坡上,上部岩性为土黄色砂质粘土、亚粘土组成,呈松散状、似层状顺坡产出;下部为风化至半风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的风化残积层,呈松散状,见有岩石碎块。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带孔隙裂隙中,地下水多数与下伏基岩接触面呈面状渗流排泄,富水性弱而不均匀,渗透性较好,属富水性弱的孔隙裂隙含水层,主要的补给源为大气降水。 2.基岩裂隙含水层 分布于整个矿段,岩性 为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 a325 ) 岩体 组成(即为本建筑用花岗岩矿石),厚度大且向深部延伸,岩石致密坚硬,多数裂隙面陡立紧密,富水性弱,渗透性差,主要的补给源为上部盖层的下渗透水,属富水性极弱的含水层。 三.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与降雨量关系十分密切,随降雨量增减而产生相应变化。 12 四.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 矿山的地形地貌、岩性特点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循环条件。 雨后大部分形成地表迳流,短期内顺坡由沟谷排走,部分渗入地下。 地下水位和流量受季节影响而变化。 五.矿坑充水因素 矿床赋存于低缓山坡,矿坑充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其次是围岩裂隙水。 1.大气降水 本区雨量充沛,其充水途径主要是在直接落入采场内的水量,其影响程度取决于降雨程度和时间长短。 其次由于采矿破坏地形,降低岩体强度,造成岩块松动和裂隙扩大,降雨时地面水沿地表裂隙灌入地下,促使矿坑充水量的聚然增加。 2.矿体及围岩裂隙水 由于该类岩石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富水性弱,多表现地下水随剥采的加剧而逐渐减少。 3.地表水 矿山内水系不发育,无大的地表水体,排泄畅通,最低开采高程为 211m,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地表迳流条件好 ,对采场充水不会影响。 六 .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 本矿区属基岩裂隙充水型矿床,地下水类型以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水为主,富水性弱,大气降水是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矿山开采后,疏干范围内水位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因此,该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属基岩裂隙充水型矿床,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的矿床。 第二节 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根据矿山的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