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挡土墙施工技术要点内容摘要:

下渗,需夯实回填土顶面和地表松土,如有需要可设铺砌层。 (3)对于路堑挡土墙趾前的边沟应予以铺砌加固,以防边沟水渗入基础。 墙身排水主要是为了排除墙后积水,通常布置一排或数排泄水孔在墙身的适当高度处,如图 2所示。 图 2泄水孔及排水层布置图 泄水孔的尺寸按泄水量大小分 5cm l0cm、 l0cm l0cm、 15cmX20cm的三种方孔或直径为 5~20cm的圆孔。 一般 2~3m的孔眼间距,干旱地区可增大,多雨地区则可减小。 浸水挡土墙应上下交错设置,孔眼间距则为 1. 0~1.5m。 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出水口应高出地面 30cm(如为路堑挡土墙应高出边沟水位 30cm,浸水挡土墙则应高出常水位 30cm)。 下排泄水孔进水口的底部,应铺设 30cm厚夯实的粘土,为防孔道淤塞泄水孔在进水口部分应设置反滤层。 如果是干砌挡土墙可不设泄水孔。 若墙后填土的透水性不良或可能发生冻胀,为疏干墙后填土中的水,应在最低一排泄水孔至墙顶以下 50cm的高度范围内,填筑不小于 30cm厚的砂砾石或无砂混凝土块板或土工织物等渗水性材料作排水层。 需要在挡土墙上开孔设置涵洞时,应对挡土墙墙身及基础进行补强和防水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涵洞渗漏及保证填料排水顺畅。 三、沉降缝与伸缩缝 各类挡土墙应根据构造特点,设置满足构件收缩、膨胀及适应不均匀沉降的变形缝。 可根据地基地质、水文条件的变化和墙高、墙身断面的变化情况设置沉降缝以避免因地基不均匀沉陷而引起墙身开裂。 在圆曲线地段,挡土墙可按折线形布置,并在转折处以沉降缝断开。 设置伸缩缝是为了防止圬工砌体因收缩硬化和温度变化而产生裂缝,与其它建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