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重量分析法gravimetry内容摘要:

S = 104 mol/L m S = 104 mol/L 溶解度增大 8% m S = 104 mol/L 溶解度增大 50% (4)胶体溶液 ( Colloid solution) 胶体颗粒很小 ,容易透过滤纸而引起损失 ,因此要避免形成胶体溶液。 常采用加热或加入大量电解质措施。 (5)沉淀的形态 ( Form and structure) 初生成时 ,―亚稳态 ” 的溶解度大 ,放置后 , ―稳定态 ” 的溶解度小。 例如 “ 亚稳态 ” α CoS Ksp=4 1020 ―稳定态 ” β CoS Ksp= 1024 沉淀的形成过程 1 沉淀的类型 2 沉淀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沉淀的类型 生成的沉淀类型 , 首先取决于沉淀的性质 , 其次与沉淀形成的条件 、 沉淀后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 在重量分析法中 ,最好能获得晶形沉淀。 晶形沉淀 - Crystalline precipitate 无定形沉淀- Amorphous precipitate 凝乳状沉淀- Curdy precipitate 几种类型沉淀的比较 特点 晶形沉淀 凝乳状沉淀 无定形沉淀 直径 - 1μ m - m 小于 m 结构 规则 ,紧密 疏松 ,无规则 溶解度 较大 较小 纯度 高 含大量水 处理 易过滤 ,洗涤 不易过滤 ,洗涤 示例 BaSO4 AgCl Fe2O3nH2O Ksp 105 1010 1010 二 、 沉淀的形成过程 沉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都是定性的解释或经验公式的描述 , 很不成熟 . 沉淀的形成过程如下 : 成长 , 定向排列 长大过程 成核作用 构晶 离子 晶核 凝聚 沉淀 颗粒 无定型 沉 淀 晶形 沉淀 *晶核形成速度小于晶核成长速度 , 则获得较大沉淀颗粒 , 且能定向地排列成为 晶形沉淀 ;若晶核生成极快 , 则形成大量细小微晶 , 只能凝聚起来得到细小的 胶状沉淀。 *均相成核 :构晶离子在过饱和溶液中 , 通过离子的缔合作用 , 自发形成晶核。 均相成核作用占优势时形成无定形沉淀。 *异相成核 : 溶液中混有的固体微粒 , 在沉淀过程中起着晶种的作用 , 诱导沉淀的形成。 异相成核作用占优势时形成晶形沉淀。 * 晶核形成速度-沉淀生成的初始速度可以用槐氏 (Von Weimarn)的经验公式表示 : v=K ( QS) /S CQ :沉淀剂加入瞬间沉淀物质的浓度; S: 晶核的溶解度; ( CQS) : 过饱和度 , 引起沉淀作用的动力; ( CQS) /S:相对过饱和度; K:为常数 , 与沉淀性质 、 介质及温度等有关。 * 相对过饱和度越小 , 则晶核形成速度越慢 , 能得到大颗粒沉淀。 各种沉淀都有一个能大批自发产生晶核的相对过饱和极限值 , 称为临界值。 * 控制相对过饱和度在临界值以下 , 沉淀以异相成核为主 , 得到大颗粒沉淀。 超过临界值后 ,沉淀以均相成核为主 , 得到小颗粒沉淀。 例如 沉淀 临界值 BaSO4 1000 CaC2O4 H2O 31 AgCl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1 共沉淀 Coprecipitation 2 后沉淀 Postprecipitation 3 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 1 共沉淀 ( Coprecipitation) 当一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某些可溶的组分同生成的沉淀一起析出混杂于沉淀之中,这种现象称为共沉淀现象。 共沉淀现象使沉淀玷污,这是重量分析法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例如 以 BaCl2为沉淀剂测定 SO42时,试液中 Fe3+会以 Fe2(SO4)3的形式夹杂在BaSO4沉淀中一起析出 ,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 * 共沉淀现象的分类 吸附共沉淀 Adsorption coprecipitation 包藏(吸留和包夹) Occlusion and inclusion 混晶或固溶体 Mixed crystal coprecipitation * 吸附共沉淀: 由于沉淀表面上离子电荷的不 完全等衡,使沉淀吸附溶液中的杂质离子现象。 吸附原则 :表面吸附是有选择性的。 ( 1) 第一吸附层首先吸附过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