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0811)文库内容摘要:
次的学历教育。 继续拓展 国际交 流与合作, 利用学员优势资源, 引入国外企业员工来校培训, 引入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 1.深化基于学分制平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基于学分制平台、 ( 1)人才培养模式以“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共同评价”为原则,以“专业导向 市场化,人才培养合作化,理论实训一体化、技能教学项目化、实验实训现场化、工 学结合动态化”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与评估,对专业方向、 培养方案、实施计划作针对性整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引领行业企业举办的高等职 业院校建设。 ( 2)依托行业、面向社 会,打造开放式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电力电气和能源类人才 培养平台。 学院的主办单位是安徽省电力公司,学院可通过内引外联,以工学结合为 切入点,以人才输出为媒介,以服务社会为援引,以共同发展为契机,实现办学资源 的有效整合,形成促进学院发展的和谐教育生态。 12 ( 3)不断深化以“订单培养”与“准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项目课程改革,营造与职业素质养成相契合的教学环境,建 设配套的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基地,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教学方法与工作方 式、教学 环境与工作氛围的一致;根据工学结合与项目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建设双 师结构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满足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指导 的需求;探索实行小班制和导师制试点,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打造开放式高 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引领企业行业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 ( 4)用文化熏陶贯穿教育过程,重视素质教育,深化学分制改革,将“素质”考 核引入学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开展人才个性 化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模块,优化知识 与技 能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应对岗位转 换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打造以优质骨干课程为核心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 1)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探索出国家职业 标准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和方式,在课程中充分体现职业内涵,将各专业获得 核心技能证书纳入专业培养目标。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与行业职业技术标准相接轨, 构建适应产学合作的职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人才 培 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 2)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遵循开放性的原则,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对教学 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 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课程的工具性、基础性、专业性、职业性、时代 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 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 他专业课程建设,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 3)通过三年建设,每个重点专业群有 1 门以上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 准,有 2~ 3 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 建立院级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 ,对每个专 业的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执行计划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对所有课程,形成较为成 熟的标准、稳定的教法、配套的课件、共享的资源。 ( 4)建立学院的教材体系,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做好教材建设计划,通过 三年努力,配套建设 30 种能充分体现职业岗位技能的立体化特色教材;使校本教材的 使用达 50%以上。 尤其在能源类、电力电气类专业教材的编写上,力求体现人才培养 模式的特点,使教材内容与组织形式能真正反映岗位工作与社会实践的需要,以教材 的职业化需求来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 13 3.建设符合“三融合”模式的实验实训基地 建设符合“三融合” 做好实验实训课程建设、建立起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实验实训体系,引入与培养 目标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模式,建立起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健 全各专业实验实训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探索建设“厂中校”、“校中厂”的实施机制。 (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有质的提高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有质的提高。 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加快生产性顶岗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有质的提高 实训中心建设, 完善各专业实训 教学环节的各项规程, 探讨实训环节的 “课程化管理” ; 在合作企业建立教研室,实行“双导师”制,以确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质 量;实现教学与生产及工作过程相结合,吸纳企业行业高技能人才参与课程开发、教 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技能鉴定、教学评价等全过程;依托校内 外实训中心,不断深化以 “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为主要载体的学分制改革。 (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到位。 在今后的 3 年里,学院要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到位。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到位 关系,采用多元共建、共 管、社会共享的方式,建立 100 家以上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并使这些基地发挥教学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生产应用的功能作用,最大限度 满足学生高质量的、真实环境的生产性训练和各种培训及技术服务需求。 基本形成校 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和创新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制度化、 规范化、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 3)建成电力电气技术推广中心 建成电力电气技术推广中心。 使其具有国家级电类高职层次的实训基地,同 建成电力电气技术推广中心 时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并形成能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的实践教 学模式,引领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方向。 4.以“三进”为途径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进”为途径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通过“学院教师进企业锻炼,企业技术骨干进学院讲学,技术标准进专业课程” 的“三进”途径,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整合现有师资队伍,结合办学要求与发展目标,充分掌握学院人力资源状况,通 过培训、招聘、引进、联合共享等多种渠道,打造一支能充分达到办学要求的专业团 队。 ①通过培训和引进,使专业教师获得各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达 90%以上;②积 极参加省级、 国家级名师和教坛新秀评选,使学院拥有一支国家级、省级、学院级的 名师和教坛新秀队伍;③建立健全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队伍, 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④强化“三级评教” (由学生、同行教 师、教学管理者评教)、“四方评教”(由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评教)制度, 督促教师不断自我提高。 走横向联系的道路,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院际交流和企业员工到学院工作,与 企业和兄弟院校共建教师队伍,使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全面。 14 ①每年学院安排不少于 15 人的挂职锻炼;②每年不少于 10 人的企业员工到校工作; ③通过省电力公司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5.培育以校训为核心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深入挖掘学院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校训的内涵,在所有的办学行为中渗透“文 化为体,专业为用”的思想,通过三年努力,使学院识别系统更加醒目、规范,理念 更加根植人心、教师服务与学生求学的行为模式趋同,形成物质和精神、思想和行为 的文化积淀,形成“我是电院人,我为电院增光,我为电院自豪”文化感召力,使校 , 园文化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快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了高职的毕业生要与 企业和生产实际零距离对接,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积极与企业文化主动 融合,在校园文化中引入诚信、守纪、团队精神等企业文化中共有的核心精神。 引入 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的文化,增加学生对就业企业的文化认同感,更快地适应企业生产 和管理的要求。 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精神,培养他们的职 业意识和法制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包容心,培养他们务实态度和奉献精神。 做 好高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咨询工作,搭建学生心理 危机预警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 康。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类社团活动,通过各类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交 流与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 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6.建立有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建立有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 1)学院引入企业全程质量管理理念,借鉴 ISO9000 模式,建立学院教学运行质 量监控评价体系,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规范化、流程化、责任化、数量化的质 量标准,件件有据可依,事事有章可循。 继 而深化教学、实训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程 度,同时建立健全质量评价、监控、反馈体系,保障教学运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 ( 2)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环节质量标准、推行教学绩效评价、建立信息反 馈渠道、实施质量跟踪制度的基础上,形成“教研室管理以管为主,系部管理以评为 主、教务管理以导为主、学院管理以控为主”的管理链条,建立一个责任明确、目标 明确、标准明确的、全程参与的“管、评、导、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全院的教 学计划、运行、检查、反馈等重要管理环节进行调控。 ( 3)结合教学过程职业性与开放性的要求,针对“ 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创新 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从校内向企业延伸,使实训环节管理规范化。 开发与之适 15 应的教学管理系统,对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 教学组织模式,建立全面灵活的管理系统。 7.形成服务化的科技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 ( 1)主动承担骨干院校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稳固提升 辐射和社会服务能力,铸就学院品牌。 通过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 式以及教学改革,向省内外高职院校输出具有示范作用的服务化理念。 ( 2)做好行业服务,进一步发挥学院在行业培训工作中的“四个作用”,更加出 色的完成安徽省电力公司交给的行业管理、技术、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培训任务。 进一 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企业一起进行技术性研发,使其成果为生产实际服务。 ( 3) 做好社会服务,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去, 与当地的政府建立良好关系, 结合学院的教育资源,为地方做好培训、服务和咨询工作,积极开展社区服务,与周 边的企业、单位、居民建立良好关系,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文化、科技方面的服务。 继续做好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工作,努力 为本校独有专业毕业生提供学 历提升服务。 ( 4)做好技能鉴定工作,学院技能鉴定站现具有 32 个工种的技能鉴定能力,其 中行业工种 28 个、通用工种 4 个。 学院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鉴定手段,拓展鉴定层 次、开发新的鉴定工种,以更好的为行业、社会服务。 8.搭建通畅实用的对外合作交流平台 ( 1)行业交流 积极与电力企业搞好共建关系,做到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实验 实训过程企业化、现场化,拓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拓宽学院的教学空 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推进、推广“项 目教学”、“工学交替” 等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订单培养”的在校生比例,与企业一起进行科技开发与社会 服务;加大与企业开展“双向基地”建设的力度,使企业成为学院学生实训和教师实 践锻炼的基地,使学院成为企业的职工培训、技术和产品研发基地。 ( 2)校际交流 积极与省内外同类型学院、同层次学院开展交流,尤其是以专业 为基点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的院系开展合作,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 科研与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各方面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谋发展。 ( 3)对外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职 业教育理念和 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扩大学院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的影 响。 在学院现有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扩大交流面,积 极引进智力和科技合作培训项目,探索联合办学新途径,推进学院建设发展,提升学 16 院国际知名度。 9.完善基础设施 ( 1)完善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拓展现实校园 完善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完善校园管理的信息化 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实现“网 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数字化,提高学院 的管理、教学运行、资源共享、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加强共建校外 实训基地数字化建设,通过网络平台简化信息传递、沟通程序,努力消除合作的距离。 ( 2)建设环境优雅的生态化校园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初步完成了“布局合 建设环境优雅的生态化校园 理、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建设。 在今后的三年里,通过进一 步的建设,力求把学院建成“环境生态化、建筑特色化、文化多元化、管理信息化” 的现代化校区,使学院教学基础设 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为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提供优 良的环境。 17 资金预算与指标分析 第三部分 项目建设。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0811)文库
相关推荐
程序,做到了伐前打号公告、伐中监督、伐后验收。 截止目前,全市共审批采伐林木 5500立方米,占地区采伐计划的 9 7%。 在林权确权方面,我站在稳定林地的所有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放活林地经营权,加快了林权证的发放。 目 前,全市共发放林权证 318 本。 木材经营加工管理工作步入正轨,林政执法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今年,我站为更详细的掌握全市木材经营状况
20 50 20 20 基底土性 设计要求 四、 测量放线及测量桩点的保护 在 管沟 开挖之前,场内所有的红线桩及建筑物的定位桩,全部经规划部门测量核准。 明确在桩基施工阶段红线及定位桩是否产生位移,若有移位应会合规划部门、设计单位、建设单 位研究处理方案。 对场边道路及场内的临时设施做好定位标记,以备观测。 在 管沟 开挖前,要根据施工图纸、 管沟 开挖放坡坡度及核准的轴线桩测放 管沟
50) :室内 :给水 :不锈钢管 、规格:De50 :卡压连接 :DN100 m 15 6 030801009004 不锈钢管( De63) :室内 :给水 :不锈钢管 、规格:De63 :卡压连接 :DN100 m 7 塑料管:室内 :排水 9 7 030801005001 (UPVC、 PVC、PPC、 PPR、PE 管等 )(D50) : UPVC 、规格: D50 :粘接连接
2 行贿犯罪查询 投标人须提供 (投标人、法定代表人、拟派项目负责人 )2020年 1月 1日至 2020年 9月 29日《检察机关查询 行贿犯罪档案结果告知函》的原件 或彩色扫描件 ,如有行贿犯罪记录的,取消投标人投标资格。 “ 告知函 ” 由投标人营业执照住所地或业务发生地人民检察院出具, 在宁海县检察院查询 的 预约电话: 057483555214 83555 13 项目部关键岗位人员配备
相应金额违约金,违约金从履约担 保中支出(履约担保余额不足以支付的,不足部分在工程款中扣除;履约担保终止的,在工程款中扣除)。 ①质量 : 未达到一次性验收合格的,承担违约金为中标价 3%; ②安全:未履行安全等级施工承诺的,承担违约金为中标价 3%; ③ 主要机械设备:未履行按投标文件配备施工所需的主要机械设备到场承诺的,承担违约金为中标价 1%; ④ 延误工期按每天支付违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