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系统、能力课程系统、素质课程系统的“三系统”课程体系建设 ( 2)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系统化学习情境设计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与行业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结合云南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围绕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茶文化、经营管理五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专业核心课程同行业、企业共同进行学习情 境开发。 以茶叶加工技术课程为例: 5) 教、学、 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4) 教、 学 、 做一体化能力课程体系开发 3)研究行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 2)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分析 1) 行业调研、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循序 渐进 15 教学单元模块 基于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三维一体”、证书融合的课程学习情境(学习行动领域) 情境 子情境 情境一,茶叶种类 情境二,品质特征 情境三,加工工艺 情境四,操作要领 绿茶 子情境 1 蒸青绿茶 蒸青绿茶品质特征描述 工艺不同点 掌握各工艺技术要点 子情境 2 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品质特征描述 子情境 3 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品质特征描述 子情境 4 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品质特征描述 红茶 子情境 1 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品质特征描述 工艺不 同点 掌握各工艺技术要点 子情境 2 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品质特征描述 子情境 3 红碎茶 红碎茶品质特征描述 普洱茶 子情境 1 传统普洱茶 传统普洱茶品质特征描述 工艺不同点 掌握各工艺技术要点 子情境 2 现代普洱茶 现代普洱茶品质特征描述 紧压茶 子情境 1 传统紧压茶 传统紧压茶品质特征描述 工艺不同点 掌握各工艺技术要点 子情境 2 工艺紧压茶 工艺紧压茶品质特征描述 茶叶精制 子情境 1 精制目的 毛茶特征、精制茶特征描述 精制工艺组合原则 掌握各工艺技术要点 子情境 2 精制手段 子情境 3 精制方法 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教学单元培养规格 知识要求 茶类种类基本知识 茶类基本品质特征知识 茶叶基本加工工艺知识 各工艺目的、原理、操作技巧、适度判断 能力要求 能够分辨各茶叶种类 能对茶叶基本品质特征描述 熟悉掌握各加工工艺 能熟练掌握操作要求 素质要求 务实求真、细致态度,团队协作 踏实工作吃苦耐劳,追求目标、团队协作 踏实工作吃苦耐劳,追求目标、团队协作 务实求真和细致工作的态度 对应的资格证书 茶叶加工工 16 ( 3)努力构建 了“其他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优质核心课 程 院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六级课程培育建设体系: 把 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茶文化、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茶树病虫害防治、农业经营与管理等 7 门专业核心课程 培育为优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建成 23 门院级精品课程 ,力争 把茶树栽培技术、茶树病虫害防治等 2 门课程培育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 4)课程教材建设: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 再编写出版 2- 3 部教材。 设立专项经费由专业带头人统一负责,在专业队伍中指定具体责任人,选择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的专门人才参与,在专家指导下,完成 人才培养方案、“三系统”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系统化学习情境设计、 优质核心课程、课程教材等五项内容的建设。 (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3 年内打造一支数量适中、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省级教学名师 1 人,把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2.建设内容 专业带头人培养:在已有 1 名专业带头人的基 础上,从中青年专任教师中选拔 1 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重点培养为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培养:从中青年专任教师中选拔 34 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到合作研究机构或企业实践半年以上,重点培养为骨干教师。 “双师”团队构建:专兼职任课教师达到 35 人,其中:专业专任教师 20 人,来自行业、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 15 人。 带动 培育 带动 培育 带动 培育 带动 培育 带动 17 3.建设措施 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教师梯队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学位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其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安排专业教师到 研究机构、企业顶岗实践,提高技能水平;从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引进专业对口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后备力量;建立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 (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以“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艺专业实训基地”院级示范实训基地 、 “中国普洱茶研究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为龙头, 11 个校外专业用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和深度,重点改扩建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设一地(茶叶栽培实训地)占地面积 30 多亩,一厅(茶艺表演厅)和 8 个实验实训室, 将其建设成为“茶树栽培技术实训中心、茶叶加工技术实训中心、茶艺茶文化实训中心、茶叶审评与检验实训中心、茶叶经营管理技术实训中心”,建成集“教学 +培训 +鉴定+生产 +开发 +服务 ” 六 大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 (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目标, 围绕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茶文化、经营管理五大职业核心能力 ,改建、扩建校内的 一地(茶叶栽培实训地)占地面积 30 多亩,一厅(茶艺表演厅)和 8 个实验实训室 ,将其建设成为“茶树栽培技术实训中心、茶叶加工 技术实训中心、茶艺茶文化实训中心、茶叶审评与检验实训中心、茶叶经营管理技术实训中心”,建成集“教学 +培训 +鉴定 +生产 +开发” 五 大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 (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校外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 中国普洱茶研究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为龙头,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建设好现有的校外 11 个综合实训基地,确保学生 100%进行顶岗实习的需要。 积极争取财政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实训基地投入建设力度;按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通过争取企业投资或设备投 入,共建实训基地和生产经营性基地,联合开发实训教 18 学资源;通过院所、院企合作,根据专业不同的实训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签订 3 年以上的长期合同,共建满足学生顶岗实训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把 “课堂教学延伸到茶叶生产车间”,开发专业实训教学方案,将实训基地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建设目标 构建用人单位、学生参与的专业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测评达到 90%以上(良好、优秀率);新生入学报到率保持在 90%以上;毕业生“双证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 90%以上。 2.建设内容 制订实施方案,打造专业品牌;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推行“多证书”制度;建立用人单位参与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专业学生就业与服务保障体系和毕业生就业促进系统。 3.建设措施 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制订实施方案,由学校宣传部门加大专业宣传力度,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打造专业品牌。 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 行严格的“双证书”制度,学生须获得 1 个以上同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获得毕业证书。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省第 149 所,对学生展开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评价,建立对毕业生就业情况 3 年跟踪反馈制度,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指导。 建立学校、教务部门、专业组三级督导制度和每学期一次的学评教、教评教、教评学制度,健全全过程的专业教学形成性评价制度。 构建专业学生就业与服务保障体系和毕业生就业促进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指导课程,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 就业,为学生提供全程有效的就业服务指导。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发挥专业平台社会服务功能的作用,展开生产经营性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 19 每年达 1200 人次左右。 生产经营性技术服务: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生产、经营相关茶叶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面向行业和社会在职人员展开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面向茶叶生产人员开展专项技术培训。 加强与行业和劳动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在培训业务拓展方面寻求更大的支持。 加大对“云南省第 149 职业技能鉴定所 ”的建设和宣传力度。 面向市场建立相关机构,积极拓展培训和技术服务业务市场。 (七)所在专业群的建设 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主要有 热带作物生产技术、 茶艺、 园艺技术 、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 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龙头,建设、示范、带动 热带作物生产技术、 茶艺、 园艺技术 、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双师队伍建设及课程建设的共同发展、在实训条件等方面发挥资源优势和实现资源共享。 20 人才培养模式:在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基础上,根据专业群各个专业的特点, 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专业群各专业的建设中,实现整个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将茶艺、 园艺技术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校级重点专业,在此基础上将茶艺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 课程建设:在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群各个专业的特点,将课程改革成果推广到专业群各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每个专业建成 12 门以上的 院 级精品课程。 教学团队建设:经过 3 年建设,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群的每个专业培养 12 名专业带头人和 23 名专业骨干教师,每个专业培养 1 名 院 级教学名师。 ( 1) 明确责任人。 由各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 骨干教师参加,确保 在 2020 年完成。 ( 2)经费投入保障。 进行 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群实训基地制度等方面的建设。 六、建设经费预算 预算投入资金 330 万元,资金来源于 中央 财政和主管理局 及合作企业 支持, 中央 政支持200 万元,主管局支持 83 万元 ,合作企业 47 万元。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合计 (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 (万元) 地方 财政 (来源 25: 省财政 ) (万元) 行业企业 (来源 25: 云南农垦总局 ) (万元) 其他 (来源 25: 合作企业 ) (万元) 总计(万元) 330 200 83 47 人才培养模式 15 5 10 课程体系建设 25 22 3 25 指投入建设经费的单位名称 21 教学团队建设 60 40 20 实训条件建设 195 125 40 30 质量保障体系 15 10 5 社会服务能力 20 3 10 7 七、建设预期效果 (一 )主要成果 1.专业同行业和产业的结合度更加紧密 通过系统化的对行业、产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 及时把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跟踪行业、产业发展前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使专业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素质、学历、职称等结构进一步优化,“双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实训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以专业为管理平台,整合资源,将“茶叶生产车间进入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基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 有效解决实训教学投入不足的难题,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实现专业 群资源共享。 4.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辐射带动茶艺、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群建设,示范引领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更好地为区域茶叶产业发展服务。 5.专业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22 以专业为平台,依托国家职业鉴定所云南省第 149 所和专业技术力量,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和技术服务,既为行业社会培养人才,又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 )专业特色培育 1.形成特色鲜明的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 教、学、做一体化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模式 通过院所、院企的深度合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