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工理论题库内容摘要:

盘左盘右观测同一目标取平均值不能消除的误差是( )。 ( 1m1) A、水平度盘偏心差 B、视准轴误差 C、横轴误差 D、 对中误差 ( 361) 2经纬仪测水平角,用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能消除 ( )。 ( 1m1) A、竖轴误差 B、读数误差 C、照准误差 D、视准轴误差 ( 311) 2观测竖直角时,用盘左、盘右观测的目的是为了消除 ( ) 误差的影响。 ( 1m1) A、视准轴误差 B、横轴误差 C、度盘偏心误差 D、指标差 ( 323) 2在一个测站上同时有三个以上方向需要观测时,则水平角的观测应采用( )。 ( 1m1) 第 9 页 (共 30 页) A、测回法; B、全圆测回法; C、复测法; D、分组法。 ( 321) 2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正倒镜瞄准同一方向,水平度盘读数理论上应相差( )。 ( 1m1) A、 0176。 B、 90176。 C、 180176。 D、 270176。 ( 322) 2采用光学对中器的光学经纬仪对中和整平操作的关系是 ( )。 ( 1m1) A、互相影响,应反复进行 B、先对中,后整平,不能反复进行 C、相互独立进行,没有影响 D、先整平, 后对中,不能反复进行 ( 351) 2利用经纬仪测量竖直角时,盘左位置抬高望远镜的物镜,若竖直度盘的读数逐渐增大,则下列竖直角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 )。 ( 1m1) A、 左 =L90176。 , 右 =270176。 R; B、 左 =90176。 L, 右 =R270176。 C、 左 =L90176。 , 右 =R270176。 ; D、 左 =90176。 L, 右 =180176。 R ( 341) 2用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应尽量瞄准目标的 ( )。 ( 1m1) A、顶部 B、中部 C、底部 D、任何地方都可以 ( 342) 2用经纬仪测量水平角采用 n 个测回时,每一测回都要改变起始读数的目的是 ( )。 ( 1m1) A、消除照准部的偏心差 B、克服水平度盘分划误差 C、消除水平度盘偏心差 D、消除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误差 ( 343) 水平角观测中的测回法,适合观测 ( ) 个方向间的水平夹角。 ( 1m1) A、 1 B、 2 C、 3 D、多个 ( 452) 3 某条线段的坐标方位角 AB=100176。 30′25″,则 RBA 为 ( )。 ( 1m1) A、南东 79176。 29′35″ B、北西 79176。 29′35″ C、北东 79176。 29′35″ D、南西 79176。 29′35″ ( 441) 3在全站仪中,水平距离的缩写是 ( )。 ( 1m1) A、 HR B、 HL C、 HD D、 VD ( 442) 3在全站仪中,不代表测距的名词是 ( )。 ( 1m1) A、天顶距 B、平距 C、斜距 D、以上说法都错 ( 411) 3下面丈量距离的方法,精度最低的是 ( )。 ( 1m1) A、钢尺量距 B、视距测量 C、皮尺量距 D、光电测距 ( 452) 3已知直线 AB=300176。 30′30″,则下述正确的是: ( )。 ( 1m1) A、 RAB=北西 300176。 30′30″ B、 RBA=北西 59176。 30′30″ C、 RBA=南东 120176。 30′30″ D、 RBA=南东 59176。 29′30 ( 511) 3下列属于偶然误差的是 ( )。 ( 1m1) A、估读误差 B、横轴误差 C、视准轴误差 D、 i 角误差 ( 512) 3为了求得未知量之值所必须的测量称为 ( )。 ( 1m1) 第 10 页 (共 30 页) A、必要观测 B、等精度观测 C、非等精度观测 D、非必要观测 ( 511) 3下列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 )。 ( 1m1) A、估读误差 B、横轴误差 C、空气抖动 D、对点误差 ( 513) 3测量工作对精度的要求是 ( )。 ( 1m1) A、没有误差最好 B、越精确越好 C、根据需要,适当精确 D、仪器能达到什么精度就尽量达到。 ( 531) 为求一正方形周长,用钢尺每量一边的中误差是 m,当量距精度相同时,正确的答案是 ( )。 ( 1m1) A、测一条边长乘 4 得周长的精度高于测四条边的精度; B、测四条边的精度高于测一条边的精度; C、测一条边和测四条边的精度是一样的; D、不一定。 ( 531) 4一条边长共观测了 9 次,结果取平均值,精度提高了 ( )。 ( 1m1) A、 2 倍 B、 3 倍 C、 6 倍 D、 9 倍 ( 531) 4丈量了两段距离,最后结果分别是 L1=177。 , L2=177。 ,则该两段距离丈量的精度是 ( )。 ( 1m1) A、 L1 比 L2 高; B、 L1 比 L2 低; C、 L1 等于 L2; D、不确定。 ( 514) 4测量误差来源于 ( )。 ( 1m1) A、系统误差; B、偶然误差; C、仪器、人为、环境影响; D、粗差。 ( 531) 4若九边形各内角观测值的中误差为 177。 20″,容许误差为中误差的两倍,则九边形角度闭合差的限差为 ( )。 ( 1m1) A、 177。 40‡; B、 177。 120‡; C、 177。 90‡; D、 177。 60‡。 ( 623) 4附和导线坐标计算和闭合导线坐标计算的不同点是 ( )。 ( 1m1) A、角度闭合差的计算 B、坐标方位角的计算 C、坐标增量计算 D、导线点坐标的计算 ( 611) 4测量的基本工作有三项,下面不是基本工作的是 ( )。 ( 1m1) A、高程测量 B、角度测量 C、距离测量 D、控制测量 ( 622) 4根据直线的起、终点坐标 进行坐标反算,计算直线的 ( )。 ( 1m1) A、斜距、水平角; B、水平距离、方位角; C、斜距、方位角; D、水平距离、水平角。 ( 623) 4如图所示, 0039。 0045AB ,转折角如图所示,则 BP 边的坐标方位角为 ( )。 ( 1m1) A、 186176。 01′00″ B、 6176。 01′00″ P 120176。 30′ A B 第 11 页 (共 30 页) C、 273176。 59′00″ D、 345176。 30′00″ ( 624) 4根据两点坐标计算边长和坐标方位角的计 算称为 ( )。 ( 1m1) A、坐标正算; B、导线计算; C、前方交会; D、坐标反算 ( 711) 50、 1: 1000 的地形图上, 的长度表示的实地水平距离为( )。 ( 1m1) A、 B、 C、 114m D、 1140m ( 751) 5粗等高线是( )。 ( 1m1) A、首曲线 B、计曲线 C、间曲线 D、助曲线 ( 752) 5若等高距 h=1m,则计曲线为 ( )。 ( 1m1) A、 1, 2, 3„ B、 2, 4, 6 „ C、 5, 10, 15„ D、 3, 6, 9„ ( 712) 5某项工程设计要求在图上能反映地面上 的精度,则选择测图的比例尺不能小于( )。 ( 1m1) A、 1:2020 B、 1:1000 C、 1:500 D、 1:5000 ( 756) 5下列四种地形示意图的选项为( )。 ( 1m1) A、山头、山脊、山谷、台地; B、洼地、山脊、山谷、冲沟; C、山头、山脊、台地、山谷; D、山脊、山 头、山谷、台地; ( 755) 5在一张地形图上 ( )。 ( 1m1) A、平距越大,高差越大 B、等到线密处坡度大 C、平距与坡度大小无关 D、坡度越小,平距越小 ( 757)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1m1) A、相邻导线点间必须通视良好; B、等高线中的计曲线用细实线表示; C、山脊线与山谷线均与等高线垂直正交; D、采用盘左盘右取平均值的方法可消除竖盘指标差对竖直角的影响。 ( 752) 5已知基本等高距为 2m,则下列属于计曲线的等高线为 ( )。 ( 1m1) A、 3„„ B、 6„„ C、 15„„ D、 30„„ ( 753) 5地形图中首曲线指的是 ( )。 ( 1m1) 第 12 页 (共 30 页) A、细等高线 B、粗等高线 C、山脊线 D、山谷线 ( 712) 5某地形图比例尺为 1:1000,则比例尺精度为 ( )。 ( 1m1) A、 1m B、 C、 D、 ( 711) 60、比例尺有大、中、小之分,比例尺分母越大,则比例 尺越 ( )。 ( 1m1) A、特大; B、大; C、中; D、小。 ( 751) 6高程处处相等的一组闭合曲线称为 ( )。 ( 1m1) A、等高线; B、首曲线; C、计曲线; D、等深线。 ( 753) 6按基本等高距绘出的等高线称为 ( )。 ( 1m1) A、计曲线; B、间曲线; C、首曲线; D、助曲线。 ( 754) 6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是错误的是 ( )。 ( 1m1) A、所有高程相等的点在 同一等高线上; B、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即使本幅图没闭合,则在相邻的图幅闭合; C、等高线不能分叉、相交或合并; D、等高线经过山脊与山脊线正交; ( 711) 6下列比例尺数据中哪个比例尺最大 ( )。 ( 1m1) A、 1:1000 B、 1:500 C、 1:2020 D、 1: 5000 ( 754) 6在地形图上,只有 ( ) 的等高线可以相交。 ( 1m1) A、盆地 B、悬崖 C、山谷 D、山头 ( 821) 6当 外界条件较好时,视距测量的精度约为距离的( )。 ( 1m1) A、 1001 B、 6001 C、 1001~501 D、 3001~2020 ( 821) 6用经纬仪法测绘地形图,至少需要 ( ) 个人。 ( 1m1) A、 4 B、 5 C、 6 D、 7 ( 822) 6 ( ) 适用于场地平坦、便于量距, 且待设点与已知点相距较近(一般不超过一尺段)的情况。 ( 1m1) A、角度交会法 B、距离交会法 C、直角坐标法 D、极坐标法 ( 622) 6已知直线上两点 A、 B 的坐标分别为( , )、( , ),试问直线 AB的坐标方位角为 ( )。 ( 1m1) A、 45186。 B、 225186。 C、 135186。 D、 315186。 ( 1011) 70、根据图纸上设计内容将特征点在实地进行标定的工作称为 ( )。 ( 1m1) A、直线定向 B、联系测量 C、测图 D、测设 ( 1041) 7已知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