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内容摘要:

以混用;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用;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混用; 微生物杀虫剂 (如 Bt) 不能同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混合农药应随配随用。 菊酯类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57天,有机磷农药 714天,杀菌剂中百菌清、代森锌、多菌灵 14天以上,其余 710天。 农药混配剂执行其中残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 编辑本段 施肥技术 氮肥品种及施用。 属酰胺态氮肥,含氮 45%左右,肥效较铵态氮肥或硝态氮肥迟,作追肥时应提前 48天施用,灌水要求在追肥后 35天进行。 表层施尿素会引发部分氨的挥发损失。 可作基肥、追肥、不作种肥,作根外追肥效果也很好。 贮运时注意防潮。 ⑴ 作基肥。 先将尿素撒施于地表,然后翻耕。 施后不宜马上浇大水,尿素作基肥 用量不宜过大,一般占全生育期施氮量的 40%左右为宜。 ⑵ 作追肥。 采用开沟、挖穴两种方式,或结合滴灌追施。 条施、穴施时深度应达 10cm左右,与土壤充分拌匀。 施用时间要比其他铵态氮肥提前。 追施总量一般占全生育期施氮量的 60%左右,结合各生育期对氮肥需求的特点进行少量多次追肥。 ⑶ 作叶面喷施。 主要用于蔬菜吸收养分能力衰退的中后期,以及蔬菜根系吸收养分受到阻碍的情况下。 尿素作为叶面喷肥所用浓度,多数蔬菜以 %1%为宜,其中黄瓜为%%,萝卜、白菜、菠菜、甘蓝为 1%,西瓜、茄子、甘薯、 马铃薯 为 %%,番茄、草莓、温室黄瓜及茄子为 %%。 喷施宜在早晚进行。 根外追施尿素时,还可结合化学除草、药剂治虫以及和其他肥料(如磷肥、钾肥、 微量元素肥料 等)配合施用,效果更佳。 简称硫铵,为 生理酸性肥料 ,含氮量 20%左右,常温下存放不挥发,不分解,易引起土壤酸化,吸湿性弱,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硫铵应配合施用石灰或钙镁磷肥,但硫酸铵和石灰不能同时施入土壤,要分开进行。 在石灰性和碱性土壤上施用时,应注意深施盖土。 可作基肥、种肥和追肥,作种肥时,蔬菜种子与硫酸铵均应是干燥的,并须混合均匀。 施用时应配合施用有机肥料,不宜与碱性物质或碱性肥料接触或混用。 在马铃薯、葱、蒜等喜硫作物上施用效果更好。 简称碳铵,含氮量 17%左右,温度较高时,易吸湿、分解、挥发出氨, 有刺激性气味 、且易吸潮结块。 贮运时要包装严密,保持低温干燥。 碳酸氢铵易被植物吸收利用,不在土壤中残留,故长期施用不会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 适用于各种土壤和作物。 施用时应尽量减少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无论基施和追施均应注意深施并覆土,一般施肥深度以1015cm 为宜,施后及时浇水。 不宜作种肥和叶面肥喷施。 作基肥施用时,应结合耕翻开沟或开穴深施,凡是条播作物,可在离作物 610cm 的行间开 6cm 左右深的沟,每 667m2用1015kg 碳铵施在沟内,施后立即覆土。 凡是点播作物,可在植株旁开穴、戳洞,然后把碳铵施入穴中,之后立即盖 土,每 667m2施用量 15kg 左右。 注意事项 化学氮肥一次用量不要过大,使用深度应在 10cm 左右,并与土壤充分混合。 在秸秆还田、绿肥还田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时,应配合施化学氮肥。 氮肥施用量直接关系到可供蔬菜吸收的氮素的多少,在一定范围内,蔬菜产量和 NO3含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上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一般营养生长期对氮素需要量比生殖生长期大,蔬菜追肥的时间不宜太迟,要使氮素在植物体内有充分的转化时间。 选择适宜时间采收,既可提高产量,又能起到减少 NO3含量的作用,而且对产量 无明显影响。 蔬菜缺氮症状 蔬菜缺氮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下部叶片首先褪绿黄化,再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整个植株生长受抑制,叶片呈灰绿色或黄色,窄小,新叶出得慢,叶片数少,严重时下部老叶呈黄色,干枯死亡。 茎秆矮短细小,多木质,分蘖分枝少。 根受抑制后也表现为较细小而短。 花、果实发育迟缓,籽粒不饱满,严重时落果,不正常地早衰或早熟,种子小,千粒重低,产量低。 同时,蔬菜产品品质下降,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生物碱以及维生素的含量减少,几种蔬菜缺氮症状如下:。 早期缺氮,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薄,叶色发黄,茎部细长, 生长缓慢;中后期缺氮, 叶球 不充实,包心期延迟,叶片纤维增加,品质降低。 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薄,叶色淡绿,落花落果严重。 生长停滞,叶片窄小而薄,叶色发黄,茎细弱,根很小,发育不良,多木质化,辣味增强。 生长停滞、植株矮小。 叶色淡绿或呈黄色,叶小而薄,叶脉由黄绿色变为深紫色。 茎秆变硬,富含纤维,并呈深黄色,易脱落。 果小,富含木质。 早期缺氮,生长停 滞,植株细小,叶色逐渐变黄绿或黄色,茎细长,变硬,富含纤维。 果实色浅,在有花的一端呈淡黄色至褐色,变为尖细。 生长缓慢,叶片小而薄,且叶色黄,根色由红转变为白。 生长减慢,叶片黄绿色,严重时老叶变白腐烂。 施氮过多症状 氮素过多,常使蔬菜生育期延迟,贪青晚熟,某些生长期短的蔬菜基地,常因施氮过多而延长蔬菜的生长期,使蔬菜遭到早霜的侵害。 氮素过多的主要表现为:营养体徒长,细胞壁薄,叶面积增加,叶色浓绿,细胞多汁,植株柔软,易受机械伤,易引发植株的真菌性病害。 植株群体密度大,通风透光 不良,易导致中下部叶片早衰,抗性差,易倒伏,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 同时,造成蔬菜品质的下降,使叶片中硝态氮、亚硝胺类、甜菜碱,草酸等的含量增加,影响植物油和其他物质的含量。 有时施氮过多,甚至会使土壤理化性状变坏,造成地下水污染等。 特别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更应重视合理施用氮肥。 番茄施肥技术 氮:喜硝态氮,促进营养生长、花芽分化、果实发育等。 磷:促进根系生长,对花芽分化效果明显,加速开花和结果,提高产量、品质。 钾:提高抗病力,促进有机质的运转,使果实着色均匀。 钙:提高含糖量,不足易引起脐腐病。 目标产 量 40005000公斤。 中等肥力水平土壤,生产 1000公斤西红柿需纯氮 、五氧化二磷 、氯化钾。 ( 1: : )。 基肥: 667平方米施优质农家肥 30003500kg(或商品有机肥 1000 1200kg),茄果类专用 BB 肥 3035 kg,提前两周撒施后深翻入土。 追肥:第 1穗果膨大期每 667平方米施尿素 56 kg;第 2穗果膨大期每 667平方米施尿素78 kg;第 3穗果膨大期每 667平方米施复合肥 1015kg。 视生长情况结合防病用药,喷施叶面肥或液肥灌根。 编辑本段 发展因素 [1]目前无公害蔬菜发展壮大,农民通过种植无公害蔬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体有六大原因: 一是各级关心是关键。 近几年来,各省、市、区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办事处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建设大棚投入较高,每个棚需资金 6000余元,离不开各级政府、部 门贴息贷款或扶持帮助。 二是党政重视是动力。 为使无公害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办事处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无公害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工作领导组,明确了工作职责。 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农科人员时时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切实抓好无公害无公害蔬菜产业起到了积极的动力作用。 三是招商引资促发展。 办事处充分发挥辖区内农业用水无污染、农民蔬菜种植水平高、产业发展基础好的优势,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创造效益为中心,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了昭通万和食 品有公司投资发展无公害蔬菜,有力地促进了无公害大棚蔬菜的发展。 四是创新模式闯市场。 办事处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支部为核心,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标,创建了 “ 产业 +支部 +协会 ” 的发展模式,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同时以龙头企业昭通万和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实行订单农业,走“ 产、供、销 ” 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路子,集科研、推广、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形成了以市场促进生产、生产推动销售、销售带动产业的 “ 公司 +基地 +农户 ” 的生产发展经营模式,闯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经营的良好市场。 五是真抓 实干帮群众。 办事处要求农科人员不断加强学习,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按照“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 的原则,农科人员自己先建无公害蔬菜大棚,让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结果,使他们看到了发展大棚无公害蔬菜的好效益,然后逐步扶持龙头大户,带领群众真抓实干。 为群众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并大力引试新品种,推广滴灌、工厂化漂浮育苗等新技术,充分发挥无公害蔬菜的优势,做到 “ 人无我有,人有我早 ” ,极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最终达到让群众有 “ 门路 ” 赚钱、有 “ 技术 ” 挣钱、有 “ 销路 ” 拿钱的目的。 六是科技投入见成效。 办事处党委、行政 高度重视菜农的种植技术培训,聘请市、区专家对农民群众进行了 8000余人次的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使农民群众掌握了无公害蔬菜的科学技术。 并积极引进推广穴盘无土育苗、滴灌、黄板诱杀害虫、频振式杀虫等物理防治害虫技术和生物防治害虫技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同时大力倡导和督促菜农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使无公害蔬菜成为无毒、无残留、绿色、安全放心食品。 通过扎实工作,目前办事处无公害蔬菜产业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省、市、区食品放心工程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本段 管理规定 农业部和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的 “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 中,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有了明确规定,即产地环境、生产过 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无公害蔬菜是无公害农产品的一种,其概念同样也可以用以上方式表述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蔬菜。 “ 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 就是指国家颁布的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和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 要想达到这个要求,蔬菜的种植就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种植在土壤、灌溉水和农田大气均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并实行生产、运输、加工、贮藏全过程的无公害操作,使其终端产品营养品质好、卫生、安全、经过检验符合标准。 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 农产品地理标志 的使用,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本办法所称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 自然生态环境 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 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第三条国家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行登记制度。 经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工作,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审查和专家评审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 农业部设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专家评审。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由种植业、畜牧 业、渔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五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不收取费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经费编入本部门年度预算。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利用纳入本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 第二章登记 第七条申请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称谓由 地理区域 名称和农产品通用名称构成; (二)产品有独特的品质特性或者特定的生产方式; (三)产品品质和特色主要取决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四)产品有限定的生产区域范围; (五)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 第八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人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下列条件择优确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行业协会等组织。 (一)具有监督和管理农产品地理标 志及其产品的能力; (二)具有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提供指导服务的能力; (三)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第九条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条件的申请人,可以向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