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习题集内容摘要:
SS (。 )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使水泥浆液在高压下渗透、充填和挤密 ,与沉渣、泥皮、桩周和桩端土体发生物理化学固结 ,增大了土体和桩端的强度 ,改变了桩的 受力类型 ,提高了桩侧摩阻力和端阻力 ,从而提高了单桩的承载力。 直接法:静力荷载试验 ; 桩的动测方法 间接法:理论计算 ; 经验公式 ; 原位测试(静探、标贯、旁压) 、极限荷载和容许荷载。 根据沉降 — 荷载曲线( SP 曲线)确定。 动力试桩是在桩顶给桩作用一动态力(动荷载),动态力可以是瞬态冲击力或稳态激振力。 桩、土系统对动态力作用的反映称为动力响应,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可以在桩顶上量测到不同的动力响应信号,如位移、速度或加速度响应信号。 通过对信号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或传递函数分析,可以判断桩身结构完整性和对单桩承载力的评价。 二、地基处理部分。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实际上还包括可液化的饱和松砂和粉土地基以及湿陷性 黄土和膨胀性软土地基等。 一、作用机理 : 桩体作用 加速固结作用 挤密作用 加筋作用 二、破坏模式 : 刺入破坏模式 鼓胀破坏模式 整体剪切破坏模式 滑动破坏模式 复合地基置换率 m=Ap/A。 Ap桩体 的横截面积, A该桩体所承担的复合地基面积 三角形 和正方形时,如何计算置换率 等边三角形: m=π d2/2√ 3 l2。 正方形: m=π d2/4 l2; 网格状:( a+bd) d/ab 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因素有哪些 1 载荷水平。 2 桩土模量比。 3 置换率。 4 原地基土强度。 5 桩长。 6 时间 (《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工程》第三版 P2 P23) ; (《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工程》第三版 第六章) 振冲碎石桩施工:就位→成孔→清孔→填料→振密加固→成桩 锤击碎石桩施工:就位→制塞→沉管→穿塞→制桩→ 形成桩体→表土处理 干振碎石桩施工:就位→振动挤土成孔→上提振孔器,填料→振捣→再提振捣器,填料→在振捣→形成碎石桩 高压射流对土体的冲切作用 ; 2.水泥与土的固结机理 ; 固结体的结构 、双重管和三重注浆分别采用哪些喷射介质。 所采用的压力值范围 单 (重 )管( CCP 工法:采用的介质为浆液。 喷浆压力 20~ 40Mpa 双 (重 )管( JSG 工法 :浆液、压缩空气。 在高压浆流外圈采用环绕气流进行聚能,使喷射浆液对土体的作用半径增大,即最终形成的桩体增大。 通常,浆液压力为 20MPa, 气体压力为 三 (重 )管( CJP 工法 :浆液、水、压缩空气。 采用高压气体环绕高压水进行同轴喷射,冲切土体。 水压 29MPa,气压 ,浆液压力为 2~ 5MPa。 它分哪两种类型 深层搅拌法是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层中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 , 水泥与土拌和后产生一系列的物化反应 , 使软土固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足够强度的复合地基。 ① 浆液喷射深层搅拌法 ② 粉体喷射深层搅拌法 (水泥粉、石灰粉 ) 主要是确定哪两项参数。 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 提升速度 t土中任一质点经钻头搅拌的次数 (40~50 次 ) ∑ z叶片总数 h叶片垂直投影高度。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习题集
相关推荐
第二章:柱下独立扩展基础设计 第一节:独立基础尺寸确定 1. 由于第二层土层厚度较深且土质较好,同时地下稳定水位为 — ,故初步拟定基础持力层取为第二层土,假定深度为 d=.。 (以标高 为基准线),如上图。 2. 基础底面尺寸确定 基础底面尺寸应根据持力层土的承载力确定。 现持力层为粉质黏土层, 根据规范经验公 式: af = akf + b . .(b2)+ d . m .()
AAL2PATH 上的 AIS 故障 可能原因 连接建立错误。 处理步骤 排除上级网元的原因; 判断 AAL2 PATH 所在的物理链路是否存在其他告警; 检查传输线路 E1/T1 或者光纤是否对接错误; 在对端激活 AAL2 PATH; 复位该 AAL2 PATH 所在的网元单板; 复位该 AAL2 PATH 所在的 RNC 单板。 SAAL 断链故障 可能原因 连接建立错误。 处理步骤
土量,使混凝土量达到既不影响施工,也不造成材料的浪费。 混凝土运输:混凝土从搅拌站到施工现场要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并在运输过程中,匀速搅拌,以保证进场混凝土的和易性,(根据气温宜控制在 ~ 1h 之内)。 混凝土运输到场后,应充分搅拌后再卸车,不允许任意加水,混凝土发生离析时,浇筑前应二次搅拌,已初凝的 混凝土不应使用。 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14 混凝土浇筑、振捣: 墙体浇筑混凝土前
若将 (29)、 (36)式中桩长 L 改成为缺陷至桩顶的距离 Lri,则 (29)、 (36)式就变为上海市工程建设 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DGJ08—218—2020)中 ()式,即: 式中: Lri——缺陷至桩顶的距离 (m); ——缺陷桩相邻波峰之间的频率差平均值 (Hz); C——n根完整桩纵波速度的平均值 (m/s), n≥5。 在这里应说明的是:注脚符号 i
的事故 判别依据 (Ⅰ Ⅴ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危险级别 现有控制措施 备注 L E C D 91 B 未按由 上而下、先外后里顺序拆除建(构)筑物 物体打击及 倒塌 Ⅴ 6 15 45 2 安全操作规程、检查 92 B 拆除建筑物时,数层同时作业 物体打击及 倒塌 Ⅴ 6 15 45 2 安全操作规程、检查 93 B 拆除建(构)筑物时,人员站 在不稳固的部位上 高处坠落 Ⅴ 3 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