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手册汇编内容摘要:

错开时间服用。 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煎好的中药汤剂应在 2~ 8℃冰箱中保存。 二、免煎中药 免煎中药根据其性状不同分为颗粒 和粉末两种。 (一)服用方法 常规服用方法 ( 1)将一天药量中的各味免煎中药包装袋全部撕开,倒入容器中。 ( 2)根据药量加温开水 200~ 300ml,(对于粉末状的免煎中药应先用凉开水调成糊状,然后再用开水冲)可根据药量多少,酌情增减加水量,搅拌使之充分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或遵医嘱。 间隔服用时,可根据药液的温度加热后再服用。 “免煎中药”配合汤剂一起服用 免煎中药中有些动物药和矿物药以及三七、琥珀、乳香、没药、人参、川贝等,为了增强吸收,提高药效等原因,临床上多以饮片煎煮后的汤药,配合以上几味“免煎中 药”联合使用,即将免煎中药与汤剂按处方量趁热或加热混合,搅拌均匀后服用,从而起到取长补短,事半功倍的疗效。 煎煮服用 免煎中药用温开水冲后有时会出现难溶或不能完全溶化的现象时 ,可放在小火上加热 2~ 3min,可促使其完全溶化,从而提高其溶解性和吸收效果。 有部分免煎贵重中药,是经超微粉碎入药的,不能溶解,可水冲摇匀后服用,也可以在微波炉中加热 20秒,促进其溶解,待水温降至温热后服用。 也有些免煎中药,因其味道欠佳,可用蜂蜜调后服用、或蜜调后制成微丸服用,以解决儿童服用困难的问题。 根据病情需要 还可将免煎中药装成胶囊,随身携带,长期服用;也可将其调制成膏服用。 免煎中药还可加入适量的温开水,搅拌均匀后外用熏洗患处;也可加温水、香油或醋,搅拌均匀至膏状,将药膏均匀涂布到患处,并做适当包扎。 (二)注意事项 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免煎中药应放置在避光、阴凉干燥处保存。 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中药,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后服用。 因为免煎中 药的每味药工艺不同,冲服时,如有部分药物未能完全溶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 包装袋打开后应立即服用,如果放置时间长,免煎中药会受潮,沾在袋中不易倒出。 免煎中药在冲服时有些品种会出现不溶解或部分不溶解,或溶解较慢。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 1)免煎中药本身是由药材微粉化后制成,冲服时类似于散剂,有不溶解、沉淀现象。 如川贝母、天麻、全蝎、蜈蚣、沉香、西洋参、三七等。 ( 2)有些籽仁、根类产品,冲服时出现混浊或有絮状物,尤其在药液放冷后比较明显。 这是由于这类药物含有的一些物质在温度较高 的药液里溶解,在温度较低的药液里凝聚所致。 如车前子、菟丝子、法半夏等。 难溶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冲服方法不当造成,如水温低、搅拌不充分等。 所以在服用免煎中药时,还需特别注意。 三、中成药 (一)服用方法 丸剂:丸剂又分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等。 小颗粒的丸剂服用时,只需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应嚼碎后或分成小粒后再用温开水送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如蜜丸:乌鸡白凤丸,水蜜丸:补肾益肠丸,水丸:逍遥丸,浓缩丸:牛黄解毒浓缩丸,蜡丸:妇科通经丸,滴丸:复方 丹参滴丸等。 此外,部分中成药丸剂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以增强药效;痛经患者在服用艾附暖宫丸时,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以增强药物散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补中益气丸治疗慢性肠炎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补脾益气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络丸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时,为了增加药物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黄酒送服。 散剂、粉剂:一般可用蜂蜜加以调合送服,或药汁送服,也可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但对于温胃止痛的散剂,如胃活散,不 须用水送服,直接舔服即可,以便药物在胃中多停留一些时间发挥治疗作用,一般服后一小时再饮水为宜。 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如八珍益母膏。 颗粒剂:颗粒剂(冲剂)宜用温开水冲服;颗粒剂按溶解性可分为可溶型、混悬型和泡腾型。 在服用混悬型颗粒剂时,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但对于泡腾型颗粒,只能加水泡腾溶解后服用,切忌放入口中直接冲服。 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糖浆剂、口服液:可以直接服用。 如急支糖浆、清热解毒口服液。 片剂:一般均用温 开水送服。 对于咀嚼片,应嚼服,四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含片因需含服,如草珊瑚含片,因此婴幼儿也不宜服用,以免气管被卡住的危险。 此外,凡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均不宜掰开服用。 胶囊剂:宜用温开水送服。 如血脂康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消栓肠溶胶囊。 气雾剂:将药物喷雾直接吸入,主要用于止咳平喘或开窍醒神。 切忌口服。 如复方丹参气雾剂。 胶剂: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单独服用时,均可加黄酒或糖、水,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又叫烊化)后服用。 茶剂、饮剂:需用沸水泡汁,频服代茶饮。 如午时茶。 (二)服药时间和 服药剂量 中成药的服药时间及服药剂量,除了遵循中药汤剂的规则外,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因为上市后的中成药说明书已明确规定使用剂量,所标剂量是有科学可信的试验数据支持的,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批、具有法律效应的安全用药剂量,所以患者在自行购药或服药时,一定要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随着中成药治疗范围的扩大,一些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也被临床广泛使用,如剂量掌握不当,常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与此同时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不得马虎,用药前必须详阅药品说明书,正确服用以 排除禁忌症。 对于小儿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一般情况下 3 岁以内服 1/4 成人量, 3~ 5 岁的可服 1/3 成人量, 5~ 10 岁的可服 1/2成人量, 10 岁以上可与成人量相差不大或遵医嘱。 孕妇或老年人,要禁、慎使用或遵医嘱。 此外,还有一部分外用中成药,在外用中成药中除少数如七厘散、玉真散可内服外用外,绝大多数外用药均不能内服,尤其含汞、铅、砷等有毒成分的外用药。 外用中成药同样因剂型、药性、功效、主治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外用法: 中成药散剂 ( 1)撒敷法:将药粉直接均匀地撒布患处,再用消毒纱布或外贴膏固定,达到解毒消肿、提 腐拔脓、生肌敛疮的功效。 如生肌散、珍珠散等。 ( 2)调敷法:用茶、黄酒、香油等液体将药粉调成或研成糊状敷于患处。 如用茶水调敷如意金黄散,取茶叶解毒消肿之效;用黄酒调敷七厘散、九分散等。 ( 3)吹敷法:将药粉装入硬纸筒中吹到患处,如用冰硼散吹敷治口腔糜烂、牙龈肿痛。 中成药油膏剂、水剂:多采用将药物直接涂敷与患处。 如紫草膏、獾膏等。 中成药膏剂:橡胶膏直接贴敷患处,如伤湿止痛膏;黑膏药需加热烘软后贴敷患处,如狗皮膏。 中成药膜剂:用于贴敷口腔粘膜、眼结膜、阴道粘膜患处表面,可使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的 治疗作用,如口腔溃疡膜等。 栓剂:将药物置于肛门或阴道中,待药物溶化吸收后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如苦参栓、野菊花栓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药汤剂、免煎中药还是中成药,其服用方法都各不相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除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医生或药师指导用药外,希望本片对您今后的用药有所帮助。 撰稿:李国辉 第四篇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 药物是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导致另一些疾病。 能够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很多,按 其来源分类,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抗生素、生物制品、人工合成药、中成药等;如果按照药理作用分类,其几乎可以包括迄今为止临床应用中所有类别的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可侵及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等,以及致突变、癌变和畸形等。 药品不良反应具有自限性特点,发现早,处理及时,大部分患者都可以自行恢复。 如果已经出现了严重反应甚至影响到人体的组织器官功能,除停药外,还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和治疗。 了解和学习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在用药 过程中的监控意识,是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药品不良反应基本概念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 ADR)主要是指合格的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无关的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不同程度地损害着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严格地讲, ADR 主要是指常规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而广义的药品不良反应还应包括超剂量给药、意外给药、蓄意给药、药物治疗错误、药物滥用、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不 良后果。 据此,药品不良反应的判定必须具有以下三点: 第一 、 药品必须是合格的。 所谓合格药品,指的是符合我国《药品管理法》和国家药品标准并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药品。 假药、劣药产生的不良后果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范畴。 第二 、 患者使用药品和医师指导用药必须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规定或没有违反药品的配伍禁忌以及用法用量。 误用、滥用药物所造成的后果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 第三 、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出乎事先预料。 以上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才可鉴定为 ADR,这与由人为过失造成的药品纠纷不同。 对 ADR 进行严格的界定,是正确诊断和救治由 ADR 引起的机体有害反应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区分 ADR 和其他形式的药品纠纷,以利于法律责任的认定。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按药理学分类 Rawlins等在 1977年首先提出了一个简便的 ADR分型方法,把不良反应分为两种类型 , 即 A型和 B型。 A型(增强型)反应指因某种药物正常的药理作用过强而引起的反应。 这类反应可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预知 ,通常呈剂量依赖型,如普萘洛尔引起的心动过 缓。 A型反应较常见 ,一般可以预知,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 B型 (奇特型) 反应指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新的或异常的不良反应。 这类反应 通常不可预知亦 难以发现,包括变态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B型不良反应 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如青霉素过敏,氯霉素引起再生不良性贫血等。 按严重程度分类及分级 ( 1)按 ADR 的严重程度分类 轻度:不需要治疗,不会使原有疾病复杂化,引起反应的药物可以不必停用,也可能要停用,停用后即消失; 中度:症状明显,但对重要器官或系统只有中度损害,需要治疗或住院或延迟出院超过 1天; 重度:致使或危及生命,甚至使病人寿命缩短,有严重的生命器官或系列损害(即使是一过性的),反应延续有大于 1月的。 ( 2)按 ADR 严重程序分级 1 级:轻微的、非进展性反应,如轻微头痛; 2 级:较重的非进展性反应,为严重的头痛; 3 级:可能影响正常生活的慢性效应,或一段时间间歇性地影响日常生活;如支气管哮喘、癫痫等; 4 级:长期影响日常生活的慢性效应,但不是致使或缩短寿命的效应; 5 级:可缩短预期寿命,但不会直接危及生命,如高血压; 6 级: 1~ 2 年内可致死,但不是急症; 7 级:危急的致命的反应,可在一年内致死, 如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按 ADR 因果关系分类 ( 1)肯定的( definite) ADR: 用药后反应的时间上是合理的,或已测出体液或组织中相应药物浓度,该反应涉及药物的已知反应形式,在停药后反应消失,再给药时(称为再暴露)反应再现(称为激发试验)。 ( 2)很可能的 (probable)ADR: 用药后反应在时间上是合理的,反应与药物已知作用相符,停药后反应消失,且患者的临床的已知特征对此反应不能作出解释。 ( 3)可能的 (possible)ADR: 用药后反应出现的时间合理,反应与该药的已知作用相符。 但原有临床情况及 其它疗法的关系也能导致此种反应。 ( 4)可疑的 (doubtful)ADR: 给药与反应时间顺序相关,不遵循“可疑药物”的已知 ADR 类型,能用已知病人的临床状况的特征来解释。 二、影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引起 ADR的因素很复杂,目前可将其归纳为机体方面的因素和药物方面的因素两大类。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用药者的种族和民族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药品不良反应在不同种族、民族用药者身上的情况存在差别。 例如,许多药物进入体内后需要经过乙酰化过程而被代谢转化,乙酰化过程有快型和慢型。 如日本人、爱斯基摩人中慢乙 酰化者很少,而欧美白种人,慢乙酰化者可达 50%- 60%,中国人中慢乙酰化者约占 %。 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在非洲黑人中约为 %,而在香港人中可达 %。 甲基多巴诱发的溶血性贫血,高加索人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可达 15%,但印度人、非洲人和中国人中却很少出现阳性者。 用药者性别的影响 通常女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敏感性较男性更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