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香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性粉剂 600 倍液, 50%靠山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波尔多液等。 以上药剂每次任选一种 ,每 10 天喷药一次,连续防治 2— 3 次。 ( 3)芋白绢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柄基部及球茎。 叶柄基部染病,裙于暗褐色不规则形斑,后软化,呈湿腐状,湿度大时,病柄基部及附近地面长出一层白色绢丝状菌比体。 球茎被害呈比状软腐,后期腐烂处有许多油菜籽状小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为黄褐色至茶褐色。 发病条件 本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比体随病残组织遗留在土中及种芋上越冬,该病借灌溉水或农事操作而传播,病菌常从伤口侵入危害,高温高湿或雨后转晴有利于发病。 发病最适温度为 3233℃,连作地或前作为大豆、茄科蔬 菜等发病重。 我市在 6 月份开始发病, 7— 9 月为高峰期。 防治方法 ① .水旱轮作。 ② .选用无病种芋做种。 ③ .高畦种植。 ④ .早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处理,病穴灌洒 50%代森铵水剂 500 倍或措施石灰粉。 ⑤ .田间发现零星病株即可喷药,可用: 50%代森铵水剂 1000 倍, 40%多•硫悬浮剂 500 倍液, 50%朴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以上药剂每次任选一种第 7— 10 天喷药一次,连续2— 3 次。 ( 4)芋枯萎病 症状 芋枯萎病又称干腐病,腐败病。 主要危害芋柄与球茎,导致枯萎或腐烂。 发病 轻的症状不明显,先是芋株生长慢,老叶黄化迅速。 重病株表现为生长不良,叶柄黄绿色,提早干枯或茎叶倒状。 球茎染病先是芋肉变色,皮层变红,并可见红色小斑点,严重时造成红褐色干腐或中空。 发病条件 本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以种芋或病残体越冬,通过伤口侵入为害。 母芋带菌率高,子芋次之,孙芋最低。 连作地,地下害虫多,管理粗放,土壤过干或过湿易发病,发病最适温度为 2830℃。 我市以 7— 9 月易发病。 防治措施 ① .水旱轮作。 ② .选用无病种芋做种,并用 50%多菌灵 500 倍液浸种消毒半小时,晾干育苗。 ③ .高畦种植。 ④ .高 温时畦面覆盖杂草、降低地温。 ⑤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⑥ .消灭地下害虫可用 50%辛硫磷乳油或 25%增效喹磷乳油 1200 倍液或 80%敌敌畏乳油 1000 倍或 40%乐果乳油 800 倍等灌根。 ⑦ .发现病株开始喷药,可用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等,每次任选一种,每隔 10 天喷药一次,连续 2— 3 次。 ( 5)芋污斑病 症状 仅为害叶片。 初呈淡黄色,后渐变为淡褐至暗褐色,叶背病斑较叶面色泽浅,呈淡黄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整齐形,直径 — 1 厘米,边缘界限不清晰,似污渍状。 湿度大时斑面生暗色隐约可见的薄霉层,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臻叶片变黄干枯。 发病条件 本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借气流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 高温多湿的天气或田间荫蔽高湿或偏施氮肥或肥力不足芋株衰弱等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 .注重田间卫生,及时收集病残物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②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力争上游、磷肥,提高芋株搞病力。 ③ .在发病严重地区,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40%多• 硫悬浮剂 500倍液, 30%氧氯化铜悬浮浮剂 700 倍液。 喷洒时雾滴要细 ,并加入 %洗衣粉或 400 倍 27%高脂膜乳剂以增加展着力。 ( 6)芋炭疽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与球茎。 下部老叶易发病,初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暗绿病斑,后逐渐变为近圆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四周具湿润的变色圈。 干燥条件下,病斑干缩成羊皮纸状,易破裂,上面轮黑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球茎染病,生圆形病斑,似漏斗状深入球茎内部,呈黄褐色或褐色或暗褐色干腐,无臭味。 发病条件 本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球茎表面或以菌比体潜伏在球茎内越冬,也可以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第二年条件适宜时,借风、雨、昆虫传播,从伤口或寄主表皮直接侵入为害。 气温 2530℃易发病,高于 35℃发病少。 病菌孢子在有水膜条件下萌发,生产上遇连续阴雨或多雾、重雾的天气易发病,种植过密,灌水过多或排水不良芋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 .选用无病种芋做种,育苗前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种消毒半小时,晾干育苗。 ② .高畦种植。 ③ .搞好芋田排灌水,降低芋田湿度。 ④ .在发病前喷洒30%绿得保悬浮剂 500 倍液, 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 40%混杀硫胶悬剂 600 倍液,每次任选一种药剂,每隔 7— 10 天喷药一次,连续防治2— 3 次。 主要虫害防治 ( 1)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属鳞坡翅目,夜蛾科,为杂食性害虫。 以幼虫食叶片及叶柄,暴发时能将叶片吃成光杆。 ①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 14— 20 毫米,翅展 35— 40 毫米。 头、胸、腹均为深褐色,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内横线及外横线均呈灰白色的波浪形,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由前缘向后缘外方有 3 条白色斜纹,故名斜纹夜蛾。 后翅白色,无斑纹,前后翅常有水红色至紫色闪光。 卵 扁半球形,直径 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后转淡绿色,孵化前紫黑色,卵粒集结成 3— 4 层的卵块,外覆灰黄色疏松的绒毛。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35— 47 毫米,头部黑褐色,胴体灰褐色或暗绿色,背部有暗色条纹。 初孵幼虫淡绿色。 蛹 长约 15— 20 毫米,赭红色。 ②生活习性 在我市以 7— 9 月为暴发期,世代重叠。 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 有趋光性,并对糖醋酒液及发酵物有趋性。 成虫取食糖蜜后平均每次产卵 577 粒。 卵多产于高大、茂密、浓绿的边际作物及已成型的新叶背面。 卵期长短随温度高低而异,日平均温度 22℃左右 时,卵期 5— 12 天。 日均温达 30℃左右时,卵期 1— 4 天。 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 3 龄前仅食叶肉,留下表皮及叶脉,呈现白色纱孔状的斑块,后变黄色,很易识别。 初孵时,日夜均可取食,但遇惊扰就会四处爬散或吐丝下坠或假死落地。 2 龄后开始分散。 4 龄后进入暴食期,晴天多在叶柄夹角部或阴暗处或土缝里,傍晚出来为害、阴雨天气白天也会出来取食为害。 幼虫共 6 龄,日均温 21℃左右时,幼虫发育历期约 27 天, 30℃左右时约 12 天。 老熟幼虫在 1— 3 厘米表土内或枯叶下化蛹,蛹发育历期 9— 13 天左右。 斜纹夜蛾发育最适温度为 2930℃。 ③防治方法 Ⅰ .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糖醋液配方为:糖 6 份、醋 3 份、白酒 1 分、水 10份、 90%敌百虫 1 份调匀,在成虫发生期架放在芋田中。 Ⅱ .药剂防治:幼虫 3 龄前为点片发生阶段,结合田管进行挑治, 4 龄后幼虫夜出活动,宜在傍晚前后喷药,或喷药时结合地面及芋株基部一起喷洒。 使用药剂有: 20%灭扫利乳油 2020 倍液, 20%灭杀毙乳油 2020 倍液,40%氰戊菊酯乳油 2020 倍液, 50%巴丹可湿性粉剂 1000 液, %百树得乳油 3000 倍液, %天王星乳油 2020 倍液。 每次任选一种,每隔 5— 10 天喷药一 次,气温高、间隔时间短,连续喷 2— 3 次。 ( 2)蚜虫 芋蚜虫属同翅目、蚜科,为杂食性害虫。 以成虫及若虫在叶背或嫩柄上吸食芋汗液,造成芋叶失水生长不良。 ①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 — 2 毫米,黄绿或墨绿色,体表被薄蜡粉。 有翅胎生雌蚜,头部及胸部均为黑色,腹部绿色。 ②生活习性 在我市以 6— 8 月发生较多,发育期短,世代重叠,发育最适温度为 2025℃,相对湿度 75%以下。 在适温情况下,温度高蚜虫生殖力强,发展快。 但高温高湿和降雨冲刷,不利于蚜虫生长发育,为害度减轻。 在大田生产上,窝风地受害重于通风地。 此 外有翅蚜对黄色、橙色有强烈的趋性,而银灰色有避蚜作用。 ③防治方法 以有翅蚜出现的高峰安见期后 2— 7 天喷药为宜。 使用药剂有: 40%氧化乐果乳油 800倍液, 25%仲丁威乳油 600 倍液, 21%普杀净乳油 1000 倍液, 70%灭蚜松 2500 倍液, 50%杀暝松 1000 倍液, 20%二嗪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