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内容摘要:

)的合运动 ——不要孤立地讲述地球的自转或公转 目标指向: “ 分析 ”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初中课标是 “ 用事实说明 ” ) ——因此,不仅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难点: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D. 地球的圈层结构 ——显性的 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 ——隐性的 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根本要求) 目标指向: “ 说出 ” ,要求较低,注意从人地关系出发,抓住各 “ 圈层 ” 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说明: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层面(地球表层系统)和微观层面(自然环境要素)两个层面理解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于这部分内容选择的思考: ——所选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应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 ——所选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对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不会形成障碍 A.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 岩石 ;重点是落在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视角认识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目标指向: “ 运用示意图说明 ” ,认识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转化过程 说明: 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需要,可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知识,以及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 B.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 地貌 ;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表,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 地表形态变化,可从全球大地构造、区域大地构造及其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三个层面去分析 目标指向: “ 结合实例,分析 ” ,要使学生通过某些实例的分析,以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综合的观点认识地表形态的形成、变化过程(趋势) 注意: 根据需要和可能,可适当补充作为外力作用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C. 大气的受热过程 ——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 大气 ;目的在于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目标指向: “ 运用图表说明 ” ,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诸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成因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大气运动 注意: 本 “ 标准 ” 中所指的 “ 大气 ” ,是指低层大气;要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必须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既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实质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其中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须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所以应同时阐述大气的热力环流,并适当提及气压梯度力 D.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影响 ——关注全球性的 大气环流及其影响 目标指向: “ 绘制示意图 ” 、 “ 说出 ” ,要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认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可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气压带、风带随季节变化移动的规律;最后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的规律,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以及南亚西南季风等),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注意: 为了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需要引入三圈环流,对高空的气压、风向等,仅为说明诸如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略作说明即可,不必过分细说 E.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关注影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的 天气系统 目标指向: “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 ” ,换句话说,这一部分的目标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作出分析,解释常见的天气变化现象 要点: 1. 本 “ 标准 ” 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 2.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方面分析,进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包括其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 3. 要注意联系实际(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影响学校所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如江淮准静止锋等) F. 水循环 ——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 水 (主要是陆地水);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标指向: “ 运用示意图 ” , “ 说出 ” 、 “ 说明 ” ,引导学生通过读 “ 水循环示意图 ” ,说出自然界的水循环发生于三领域(海陆间、海上内、陆上内),通过十环节而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六环节);进而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要点: 本 “ 课标 ” 的关键点在于通过了解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和过程,重点是落实在认识水循环的意义 ——维持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而是淡水资源得以不断的更新,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而对生态、气候、地貌产生深刻的影响,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联系起来 ——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 G.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注的对象也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 水(主要是海洋水) 目标指向: “ 运用地图 ” , “ 归纳 ” 、 “ 说明 ”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说出世界洋流的分布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读 “ 世界渔场分布图 ” 、“ 世界气候分布图 ” ,引导学生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注意: 由于本 “ 课标 ” 主要关注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洋流的成因不必多讲述,只要能解释洋流分布规律即可;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通过分析予以阐明,如对洋流流经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则更有效;此外,也可结合实例,阐述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航海、海洋污染等)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说明: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 ——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分析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各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形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A.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关注 地理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目标指向: “ 举例说明 ” ,通过某一个或几个地理环境要素的分析,认识 地理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说明: 要结合实例予以说明,如河流(水文)对 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 [黄淮海对华北平原 形成和演变的作用 ] ,又如植被(生物)对 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 [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对黄土高原演变的作用] B.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关注 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环境的整体性 目标指向: “ 举例说明 ” 、 “ 理解 ” ,通过实例的分析,说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