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人格魅力与中国的端午情结内容摘要:

以施门户。 ” 《 抱朴子 》 : “ 或问辟五兵之道 , 答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 ” 夏至节日食粽。 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 练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 “ 仲夏端五。 端,初也。 俗重五日与夏至同。 ” 《宜昌县志》:“ 五日竞渡,楚日所同,至十五日,名曰大端阳,食角黍,饮蒲酒如前。 ” 粽子 即使在 2020年 , 湖北秭归还保留了端午 、夏至食粽的习俗: 秭归农历五月有三个端午节:初五为 “ 头端午 ” ,十五为 “ 大端午 ” ,二十五为 “ 末端午 ” ,整个农历五月都成了 “ 端午月 ”。 农历四月底,在屈乡就可以感受到端午节渐行渐近,男人们忙着检修龙舟,重新抹上桐油后浸泡到水里,劳作之余,农民们组队在河里划龙舟训练,期待着竞渡时刻的到来。 女人们则开始泡糯米,摘蓼叶、苦艾、菖蒲。 端午节开始了,家家户户将去年挂在大门上的苦艾取下,换上用红纸条扎好的新采苦艾,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 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要持续到 “ 末端午 ” 才结束。 ( 三 ) 五月五日不仅是一个恶日 , 而且是一个死亡日 、 灾难日 、 恐怖日。 这一天, “ 五毒 ” 出现、恶气冲击,同时死者亡灵与阴魂又最容易在这一天出现。 《太平广记》记载张仁宝 “ 年少而逝 ” ,端午日 “ 叩门 ” 而返。 《 琴操 》 :介子绥 …… 抱木而死 , 文公令民 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 艺文类聚 》 卷四引 ) 《书钞》一五五引《邺中记》: “ 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 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 ” 《 史记 孟尝君列传 》 : “ 文以五月五日生 ,婴告其母曰: ‘ 毋举也。 ’” 理由是 “ 五月子者 , 长与户齐 , 将不利其父母。 ” 《类书簒要 岁时类》:王夙五日生,父欲不举曰:俗谚曰:举五之子,乃户则自害,不则害父母;胡广,字始伯,本姓黄,以五日生恶之,瓮盛弃江中,胡公见,收之为己子;镇恶以五月五日生,故名镇恶。 ( 四 ) 端午节的所有民俗均与祭神礼先 、避瘟驱鬼 、 消除五毒有关: 招魂 镇鬼:挂钟馗像 钟馗驱邪图 食粽。 陕西 《 兴平县志 》 : “ 端午 , 家具角黍 , 魂送姻亲 , …… 以御瘟疫。 ” 虎威 雄黄酒 药浴 以 “ 五色 ” 辟邪 , 如长命缕 , 一名续命缕 , 一名辟兵缯 , 一名 五色丝 , 一名朱索。 龙舟竞渡 三、端午节的内涵演变 ( 一 ) 端午节源于屈原 《荆楚岁时记》云:是日,竞渡,采杂药。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屈原 又 , 五月五日竞渡 ,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 伤其死所 , 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 太平御览 》 卷三十一引 ) 《拾遗记》最早把屈原、龙舟竞渡和端午节记录下来并联系在一起。 《 隋书 地理志 》 云: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 , 土人追至洞庭不见 , 湖大船小 , 莫得济者 , 乃歌曰: “ 何由得渡湘。 ” 因而鼓 争归 ,竞会亭上。 习以相传 , 为竞渡之戏。 刘禹锡 《 竞渡曲 》 自注云: 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 “ 何在 ” ,斯招屈之义,事见《图经》。 ( 二 ) 端午节源于伍子胥或越王勾践 邯郸淳《曹娥碑》云: “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 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伍子胥 ( 三 ) 端午节源于越民族祭祀仪式 闻一多 《 端节的历史教育 》 ( 1943年 7月 )指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 、 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 至于将粽子投到水中 , 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 , 那就不用讲了。 总之 , 端午是个龙的节日 , 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 三、从屈原看端午节 一、屈原的特殊时代与 “ 明星 ” 地位 郭沫若 《 屈原研究 》 说过: “ 它的时代的确是群星丽天的时代 ,而他在这个时代中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 我以为,这段话是郭沫若对屈原讲得最为精彩的话,我最佩服。 第一 , 屈原生活在充满矛盾 、 新旧交替 、 鱼龙混杂的时代 , 生活在需要英雄又产生英雄的时代 ,生活在明星辈出 、 俊采星驰的时代 , 正如狄更斯 《 双城记 》 开头所云: 这是最好的年头 , 这是最坏的年头; 这是智慧的年代 , 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年代 , 这是怀疑的年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 , 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天 , 这是绝望的冬天; 在我们面前万物俱全 , 在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我们全都直上天堂,我们全都直下地狱。 闻一多 《 人民的诗人 ——屈原 》( 1945年 6月 ) 云: 历史决定了暴风雨的时代必然要来到 , 屈原一再的给这时代执行了 “ 催生 ”的任务。 第二,这个时代既是“群星丽天”,而屈原又是“群星丽天”中的“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明星又分为偶像派 、 演技派。 偶像派又称为 “ 硬汉 ” 、 “ 奶油小生 ” 、 “ 花瓶 ” , 有技有貌又以貌取胜 , 如唐国强 、 古月 、 梁朝伟 、张柏芝 、 张曼玉 、 陈好等。 而演技派往往貌不惊人 , 以演技震撼人心 , 如卓别林 、 陈道明 、韦唯 、 巩汉林 、 赵丽蓉 、 宋丹丹 、 陈宝国(《 大宅门 》 、 《 汉武大帝 》) 、 王刚 ( 和珅 ) 、 王志文 、 徐静蕾 、 周星驰 、 姜文 、 张惠妹 、 李亚鹏等。 也有偶像与演技相结合的 , 如施瓦辛格 、 章子怡 、 刘德华等。 既然是 “ 明星 ” ,往往超乎常人,生活在荧屏、影视、广告中,风度翩翩,光彩照人,无论在风度、气质上,还是穿着、装饰上,均领潮流之先。 与我们的距离实在太远。 至于电视广告或路边巨幅广告中的明星,更是极度夸张,一些女明星的眉毛均精雕细琢,惊采绝艳,风情万种。 不像生活中的 “ 我们 ” ,腰弯背曲,灰头土脸,脸上斑斑点点,两眼凹陷而无光,眼袋如囊,头发乱如秋草,表情沉重,与 “ 明星 ” 完全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所以,我们对明星往往是:可以崇拜不可以效法,可以向往不可以摹仿,可以仰望不可以企及 ——我们对于屈原,也是如此:可以崇拜不可以效法,可以向往不可以摹仿,可以仰望不可以企及。 唯其如此,我们对于屈原,才有了那份崇拜、那份向往、那份敬仰、那份渴望。 万里星空,星空万里。 屈原,作为战国时代诞生于楚国的 “ 一等明星 ” ,“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必定脸色红润,气宇轩昂, “ 又重之以修能 ” ,才华绝世,无与伦比。 “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更加与众不同。 二 、 屈原的家族悲剧与个性特征 屈原 , 作为战国时代诞生于楚国的 “ 一等明星 ” , 他的迅速升起与陨落 , 就如一颗明亮的彗星 , 一闪而过 , 稍纵即逝 , 只不过在广袤的天空中留下一道渐渐淡褪 、 又永恒难灭的痕迹;他来无影 , 去无踪 , 我们既无法寻找他那源远流长 、 极为显赫的家族背景 , 又找不到子孙绵延 、 世代相继的家庭线索 , 家族的精华似乎正如代代蓄积的能量 ,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作了 “ 一次性释放 ” ——从而也多少带有一种伟人的生命神秘色彩。 案:家族的遗传亦令人感慨: A、 “彗星 ” 型 李白: 朱湘 (19041933):现代著名诗人, 1919年 15岁考取清华大学,为 “ 清华四子 ” (四个学生诗人)之一(包括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 1927年赴美留学, 1929年回国执教安徽大学。 在诗歌成就上可与闻一多相提并论,鲁迅称他为 “ 中国的济慈 ”。 1933年 12月 5日 29岁时投江身亡,子女送人,夫人出家为尼,下落不明。 《秋》:宁可死个枫叶的红,灿烂地狂舞天空;去追向南方的鸿雁,驾着万里长风。 西村时彦 (18651924):日本著名汉学家,三次游历中国,楚辞研究专家与楚辞著作收藏家,有楚辞著作三种,编有《读骚庐丛书》 21种,收藏的楚辞典籍总称为 “ 楚辞百种 ”。 明治二十二年( 1889)入大阪《朝日新闻》社,后又主笔东京《朝日新闻》。 撰《怀德堂考》,首倡复兴怀德堂,先后任财团法人怀德堂纪念会理事、怀德堂评议员兼讲师。 大正五年( 1916),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聘为讲师。 大正八年( 1919),退出《朝日新闻》社。 大正九年( 1920)授文学博士。 大正十年( 1921)任宫内省行走,兼斯文会评议员、大东文化学院讲师、岛津公爵编辑所编纂长。 3岁丧父, 60岁去世,无子。 B、 “平均 ” 型 杜甫:杜甫曾经说过 “ 诗是吾家事 ” ,在诗中追溯到为《左传》、《孙子兵法》作注的十三世祖杜预大将军。 杜甫曾说 “ 未坠素业 ”。 范曾:范曾先生说自己 “ 不坠家学 ”。 范氏是我们南通的大姓,范曾先生是范氏的十三代传人,是南通范氏家族的集大成者,《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文集》是南通范氏的十三代诗文总集,出经入史,代有大家,大师辈出,不绝如缕。 C、 “隔代 ” 型 谢灵云家族:从谢玄 ——谢瑍 ——谢灵运 ——谢凤 ——谢超宗,基本是一代天才、一代弱智或多病早逝。 范仲淹:早年丧父 , 母亲改嫁 鲁迅 周恩来  孔子 :早年丧父  孟子:早年丧父  嵇康 :早年丧父  王维 :早年丧父  韩愈: 3岁丧父  欧阳修: 9岁丧父  王昶:清代 “ 吴中七子 ” 之一, “ 乾嘉学派“ 领袖, 19岁丧父  海瑞 :4岁丧父  蒋介石: 9岁丧父  钱伟长: 13岁丧父  朱镕基:遗腹子 , 9岁丧母  李嘉诚: 9岁丧父  老舍:早年丧父  戴家祥:生而孤,九岁母丧,依姑丈以长  金庸:早年丧母  赵本山: 5岁丧母  宋祖英: 12岁丧父  贝多芬: 17岁丧母  托尔斯泰: 1岁丧母 、 9岁丧父  弥盖朗琪罗: 6岁丧母  叔本华: 17岁丧父  泰戈尔:早年丧父  马克 吐温:早年丧父  黑格尔: 13岁丧母 更令人遗憾的是 , 他那敏感多愁 、 忧郁孤独而又富于狂飙式暴发 、 雷电式抒发的转换极快的个人气质 , 加之几分狂态 、 几分醉意 、 几分痴迷 , 几分迂阔 , 使他与同时代的人造成了巨大的隔膜 , 他说: “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 ;而别的人则对他不屑一顾 , 只给予了一点点与其历史价值极不相称的关注 ,乃至于当时的历史 、 文化著作对他没有作出片言只字的记载 ——这是他的不幸 , 也是他的幸运 , 有人称之为:这是跨越时空的 “ 伟人宇宙孤独感 ” 的表现。 不过,人们对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战国史籍、先秦文献只字未提屈原,从感情到理智双方面都难以接受。 当然也可以圆通,如《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 完壁归赵、渑池之会 ”二事,亦不见于先秦典籍,而且情节离奇,耸人耳目,虽然亦有人怀疑,但是成不了气候。 赵逵夫于心不甘,从《战国策》中发掘了两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