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时“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内容摘要:

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 , 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 , 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 , 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 、 民主化 、 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 , 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 , 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 (包括童工问题 );城市化问题 (如伦敦人口剧增 );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 (失业者 、 退休者 、 残疾人等 )的生活保障 、 医疗健康 、 教育 、 住房 、 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等问题。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 , 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 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 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 史料印证 】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重难点二 英国 “ 世界工厂 ” 地位的确立 1. “ 世界工厂 ” 确立的条件 (1)制度先进: 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 确立的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 (2)殖民霸权: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争夺 , 18世纪中期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 拥有了广阔的殖民地。 (3)工业革命: 18世纪 60年代 , 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4)经济政策:英国政府全面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 , 促进了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 史料印证 】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2. “ 世界工厂 ” 的确立 史料 19世纪上半期 , 英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 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 , 我们可爱的国家 ——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 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 、 亚麻和铁矿石。 导读: 史料主要说明了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经处于 “ 世界工厂 ” 的地位。 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 国际分工明确 , 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 世界各国联系进一步紧密 , 表明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重难点三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 途径 、 影响 1. 图解形成过程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 史料印证 】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2. 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 促进了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融合 , 带动了动植物物种广泛交流 , 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 ② 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 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 ③ 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扩大 , 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2)消极影响 ① 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并最终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②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不可避免地导致军备竞赛、军事结盟及军事对抗和战争。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1. 识图 图 1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思考 1: 依据上图 “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 反映了什么问题。 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反映出英国从事农业和服务业的人口减少 , 从事工业的人口增加 , 超过一半。 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图 2 思考 2: 上图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该图片体现了什么特点。 提示: 第二次工业革命。 体现了有科学理论作为基础 , 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影 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经济 近代工业产生 (洋务、民族企业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文化 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发展资本主义的 《 资政新篇 》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影 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推行 “ 新政 ” 和预备立宪 经济 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社会生活变化 文化 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