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5第二单元第8课一个文官的死内容摘要:

层面的改革阐发,试说利弊,激发起内心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学习方法 阅读、分析、评价、鉴赏 教学 时间:二 课时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背景知识 关于篇名 —— “促织”是什么。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 蟋蟀鸣,懒妇惊 ”,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 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 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 《淮南子 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 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 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 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 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 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 ”这也就是说, “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 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 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关于作者。 6 蒲松龄 ( 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 淄博市)蒲家庄人, 字留仙,一字剑臣,号 柳泉 居士。 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 从小热衷功名, 19 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 塾师 生活,直到 72 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蒲松龄 20 岁左右开始创 作文 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 40 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共有短篇小说 431 篇 , 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 二、讽刺科举,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 三、歌颂、描绘坚贞、纯洁的爱情及底层妇女、穷书生,有《鸦头》、《细侯》等。 《聊斋志异》中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 心灵纯洁的女狐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是他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 “志”即是“记”,“异”指“异闻”。 他 自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 《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并加以加工,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 浮 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诚如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所言:“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由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志怪小说开创的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最出名。 蒲松龄有意模仿司马迁的《 史记 》“太史公曰”笔法,在许多篇小说的最后都带上了“异史氏曰”来进行议论。 写作 背景。 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其实大有深意。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 抑传闻失实耶。 ”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 王 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 明 君”呢。 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 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 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 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 是泛泛议论。 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文言现象 通假字: ( 1)手 裁 举 (段 6) “裁”通“才” ( 2)昂其 直 (段 7) “直”通“值” ( 3) 翼 日进宰(段 8) “翼”通“翌” 词类活用: ( 1) 岁 征民间 (段 1) 名作状,每年 ( 2)试使斗而 才 (段 1) 名作动,显示才能 ( 3)得佳者 笼 养之(段 1) 名作状,用笼子 ( 4) 昂 其直 (段 1) 形容使动, 使„高 ( 5)辄 倾 数家之产(段 1)动词使动,使„倾尽( 6)成 然 之(段 2) 形容意动,认为„对 ( 7) 早 出 暮 归 (段 2) 名作状,早上、晚上( 8)旬余, 杖 至百(段 2) 名作动,打板子 ( 9)大喜, 笼 归(段 4) 名作动,用笼子装 ( 10) 上 于盆而养之(段 4) 名作动,放置 ( 11)蟹白栗黄(段 4) 形作名,白肉、黄粉 ( 12)取儿 藁 葬 (段 6)名作状,用草席 ( 13)成以其小, 劣 之 形容意动,认为„劣 ( 14) 日 与子弟角 (段 7) 名作状,每天 ( 15) 而 高 其直 (段 7) 形容使动,使„高 ( 16)成述其 异 (段 8)形作名,非凡本领 ( 17) 益 奇之(段 8)形容意动,认为„奇特 特殊句式: ( 1)定语后置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 2)被动句,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 ( 3)省略句,如“又试之鸡。 ”“试之鸡” 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一词多义 ① 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 (《促织》 ) ② 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促织》) ( 1)顾 ③ 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④ 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⑤ 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① 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促织》 ( 2)责 ② 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促织》) ③ 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 ④ 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促织》 ① 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 (《促织》) ( 3)靡 ② 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促织》) ③ 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 7 ① 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 ② 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 (《促织》) ( 4)发 ③ 丝毫,如“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促织》) ④ 射出,如“见其即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 ⑤ 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⑥ 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 1) 俄 见小虫跃起。 俄:不久,一会儿 ( 2) 旋 见鸡伸颈摆扑。 旋:随即,跟着就。 ( 3) 少间 ,帘内掷一纸出。 少间:一会儿。 ( 4) 斯须 就毙。 斯须:一会儿。 ( 5) 未 几,成归。 未几:没多久。 ( 6) 无何 ,宰以卓异闻。 无何:没多久。 ( 7) 既而 得尸于井。 既而:不久,随后。 ( 8) 食顷 ,帘动。 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第 二 课时 一 、整体感知与鉴赏 文章 结构。 (故事+评论)(《 史记 》《伊索寓言》 ) 全文 9 段,前面 8 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 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可以把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划分和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结合起来,分段如下: 序幕(起因):第 1 段朝廷征促织,“征虫” 开端:第 2 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困虫” 发展:第 3~ 4 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卜虫” 高潮:第 5~ 7 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失虫”、“失子”、“化虫”“斗虫” 结局:第 8 段成名献促织,“献虫” 尾声:第 9 段作者评促织,“评虫” 概述故事(注 意明暗两条线索) △ 明线:促织 虫(题) △ 故事:征虫 捉虫 得虫 毙虫 化虫 献虫 (起因)(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 △ 暗线:情感 悲 喜 悲 喜(曲线图展示)( ☆ 心理描写分析) △ 成名(一家)的命运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 ),以促织富。 ” 主旨探讨 ☆ 关键句:以蠹贫,以促织富 讥讽科举取士 知人论世(联系蒲松龄生平) 细节分析 △ 结尾(喜),故 事是喜剧么。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 作者评论中流露出的思想。 △ 故事背景选定在明宣德,何故。 (相似处 借古喻今) 二 、 总结故事情节 围绕促织和成名一家的命运,试用精炼的 语言 概括其过程。 三 、 赏析故事情节 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 试结合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尤其注重成名“无奈求卜、得虫复失、失虫得新、与少年角”过程的跌宕起伏、成名哀子、少年三笑等细节) 四、 讨论故事结尾( 运用刘洋、何宣瑾的高质量问题:成名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其最终荣华是作者肯定的幻想吗。 要揭露黑暗,为何不让其死去呢。 ) 围绕这个由悲剧起,最后看似却还不错的结局深化对课文的分析 五、 赏析作品人物 情节中展现人物性格,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试观照人物的活动,谈谈你对文中某一人物性格的认识。 让同学仿照“心电图”将“ X 虫”所代表的成名情绪变化、成名在儿子自尽前后情绪变化画出来。 六、 赏析“太史公”笔法 如何理解“异史氏曰”这一段。 在文中作用如何。 介绍作者“借古喻今”的笔法及中国知识分子曲折关注现实的优 良软弱传统。 结合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或启示。 大胆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局限性。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理想幻灭的女性 一、 教学目的: 、李甲、孙富等几个人物形象; ;。 二、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 三、 教学难点 :在描写中表现情感。 四、 教学课时: 2 课时。 五、 教学方法:导读法。 8 第一课时 一 .、 教学导入 : (听《杜十娘》插曲,引入教学:杜十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物。 二 、 .介绍作家作品: 冯梦龙( 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别号墨憨子,龙子犹,长洲人(今江苏吴县)。 他少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是个放荡不羁的人物。 他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但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 冯梦龙是爱国志士,在崇须年间任寿宁县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入关时,进行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 在我国文学史上,冯梦龙是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被称为 “全能通俗文学家 ”。 在小说方面,他除编选 “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外,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 国志》,鉴定了《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等。 民歌方面,刊行了民间歌曲《桂枝儿》《山歌》等。 此外他还改编了《精忠旗》《酒家佣》等戏曲,创作了《双雄记》和《万事足》两部剧本。 三 .预习检测: 1.对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 yang)薄赆( jin)谄笑( chan) ( e)名姝( shu)宝珥( er) C.钟馗( kui)贾竖子( gu) 隐讳( hui) D.贫窭( ju)亵渎( xie)教坊( fang)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