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内容提要内容摘要:

大钊关于实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1919~1922年,胡适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鲁迅、郭沫若等认为这会诱导青年倒退,从而加以批评;1924 年,现代评论派和 鲁迅等人就学生运动的论争。 7.鸳鸯蝴蝶派文学始于 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又因《礼拜六》刊物而被称为“礼拜六派”。 他们把小说视为游戏、消遣的工具。 其小说的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由于迎合市民趣味,此派小说一度繁荣。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对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评。 8.第一次发生在 1919 年,复古派人物林纾攻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批驳。 第二次发生在 1922 年,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标榜,反对言文合一,遭到鲁迅、茅盾等人的驳斥。 第三次发生在 1925 年 ,章士钊为首的甲寅派维护封建性教育,提倡读经,压迫学生运动,鲁迅、成仿吾等批判了这一复古思潮。 9.一是 1928- 1930 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 二是 1930- 1931 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 三是 1931- 1933 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10. 1935 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于1935 年底提出“国防文学” 口号。 1936 年 4 月,鲁迅、冯雪峰等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在意义上的不明了性,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主张国防文学的人对此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 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左翼文艺界通过论争达到了团结,为过渡到下一个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11.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 他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 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 12.抗战文学思潮有两个特点:①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要求文学走到群众中去。 ②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存在。 六、论述、分析题 1.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出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新文 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使白话文学处于正宗地位。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2. 1927 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于上海,有其历史原因:一、国民党破坏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有必要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一致的无产阶级文学。 二、 1928 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使中国作家受到很大鼓舞。 三、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 作家到达上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 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主要有: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及必然性;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里产生出来的一种斗争的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最重要的是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克服一切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等等。 但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粗浅的,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错误,尤其是受苏联“拉普”的影响,他们的主张也 有不少错误:第一,他们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准确的分析,因而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任务、革命的对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 第二在文艺思想上,他们夸大文学的作用,说文学能“组织生活”,文学要“超越时代,创造时代”。 他们在强调文艺的宣传作用时,忽视文艺的特征,甚至鼓吹标语口号文学。 第三,他们认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行文学的方向转换,必须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批判,他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鲁迅、茅盾等作家,从而爆发了鲁迅、茅盾等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4.第一,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 迅猛发展。 左联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先后成立了剧联、中国诗歌会等组织。 左翼文艺运动成为声势浩大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 左联对国民党文化“围剿”进行了艰苦卓绝、卓有成效的斗争。 第二,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作为主要工作方针之一,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 左联先后开展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左联还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第三种人”、“自由人”等进行论争。 第三,左联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吸收革命的文学青年参加左联,组成小组。 新文学第二代作家 的大部分,是在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培育下产生的,为新文学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 5.革命文学思潮,就其主流而言,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革命文学思潮中也掺杂了严重的机械论的庸俗社会学的理论错误。 突出表现在两个观点上。 一是文学和革命的关系。 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齿轮和螺丝钉”,但是,又不能忽略文艺的独特性,应该尊重文学自身的特点,不能同党的其他事业相混同。 左翼作家强调了“齿轮和螺丝钉”的一面,甚至不适当地引申、夸大,而严重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特性。 革命文学中 的这种左倾思潮,对左翼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是文学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文学要为劳动人民服务,但却不应俯就大众、迎合大众、媚俗大众。 在向大众普及的同时,也要不断拣一些新的东西提高他们,帮助他们前进。 左翼作家们的缺失就在于未能将一些新的思想内容、新的表现方法、新的语言和形式,拣选后逐渐地加进去,在普及的同时逐渐提高大众的鉴赏水平。 因此,革命文学思潮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但同时也掺杂了许多“左”的错误思潮,直至左联后期,也还比较严重。 6. 1943 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讲话》在当时和以后,成为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党的文艺政策的依据。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还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提出“向工农兵普及”、“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等原则,并强调指出:“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 《讲话》还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应把政治标准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 《进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鲁迅》 重点内容提要 1.分析《狂人日记》的思想主题。 2.阿 Q 形象分析。 3.分析精神胜利法及其形成原因。 4.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5.分析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贡献。 6.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是鲁迅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2.鲁迅在 一文中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 3.鲁迅前期在 一文中强烈赞扬和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4.留日期间,鲁迅形成了以 和 为基础的革命民主主义 世界观。 5.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作文言小说 ,描述了革命军即将到来时各种人物的反应。 6. 1918 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7. 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8 鲁迅在 1930 年参与发起成立了 ,并任常务委员。 9.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这部小说集的主题是。 10.狂人既是一个 形象,又是一个 形象。 11.《阿 Q 正传》中,代表旧中国农村社会的是 ,有着至高无上权威的封建性人物是。 12.阿 Q 是 时期农民的典型,其主要性格特征是。 13.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主要表现两 类人物,分别是 和 14.《呐喊》、《彷徨》在塑造人物上采用 的典型化方法。 15.《故事新编》中共收人历史小说 篇。 16.鲁迅杂文创作始于 1918 年在《新青年》上写 至 1936 年,共有杂文集 本。 17.鲁迅在 一文中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 18.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是 、 和。 19.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是 ,最初发表于 20.《野草》艺术上主要采用 的方法。 21.鲁迅是中国现代 的最早创作者。 22.《朝花 夕拾》共 篇散文,原题为。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属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创作有() A.《摩罗诗力说》 B.《域外小说集》 C.《怀旧》 D.《文化偏至论》 2.由鲁迅发起或领导的社团有() A.未名社 B.左联 C.朝花社 D.太阳社 3.由鲁迅参与编辑的刊物有() A.《奔流》 B.《新青年》 C.《朝花周刊》 D.《文艺研究》 4.《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有() A.以叙事为主,语言和动作表现为次 B.擅长心理分析,语言和动作表现 为次 C.浓重的风土风情,使小说成为最早的乡土文学 D.以悲剧为主,也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 5.请选出鲁迅历史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A.《出关》 B.《补天》 C.《铸剑》 D.《奔月》 6.以下杂文集中属于鲁迅前期( 1918- 1927)创作的是() A.《二心集》 B.《坟》 C.《热风》 D.《花边文学》 7.《野草》中以乐观的基调表现鲁迅自强不息、顽强战斗精神的作品有( ) A.《希望》 B.《雪》 C.《影的告别》 D.《好的故事》 三、简答、分析题 1.简述《呐喊》、《彷徨》的思想主题。 2.简析 《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3.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4.试析阿 Q 性格。 5.试析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6.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7.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8.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 9.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10.简析鲁迅杂文的内容。 11.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12.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13.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14.简析《朝花夕拾》的艺 术特色。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l.进化论 2.《文化偏至论》 3.《摩罗诗力说》 4.进化论 个性主义 5.《怀旧》 6.《狂人日记》 7.“五四” 8.左联 9.《呐喊》 反封建 10.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 清醒的启蒙主义者。 11.未庄 赵太爷 12.辛亥革命 精神胜利法 13.农村劳动妇女、新知识分子 14.“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15. 8 16.“随感录” 17 17.《灯下漫笔》 18.形象性 抒情性 讽刺性 19.《野草》《语丝》 20.象征主义 21.散文诗 22.十 《旧事重提》 二、多项选择题 1. ABD 2. ABC3. ABCD 4. ACD 5. BCD6. BC 7. BD 三、简答、简析题 1.反封建是《呐喊》的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和《呐喊》不同的是《彷徨》中的主人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而告终。 2.《狂人日记》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作者以“ 吃人”来形容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摧残,倾注了作者对我们民族的极度忧愤的感情。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3.《呐喊》中的《药》通过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作成人血馒头吃,反映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寂寞、孤独,揭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群众觉悟的重要性。 而《阿 Q 正传》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则有着更深刻的描写。 辛亥革命没有依靠作为民主革命主义基础的农民群众,没有强大的宣传和启蒙运动,必然是妥协的、不彻底的。 小说提出了在 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 4.阿 Q 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 他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自尊自大、自轻自贱,不敢正视现实、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中等。 精神胜利法使阿 Q 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悲惨命运,不能真正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动来。 阿 Q 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的质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