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史内容摘要:

“清静”等,被视为治理企业的圭臬,认为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正需要这些阴柔政策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以达到以柔克刚的 目的。 老子及其道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 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道本义指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则、规律的意思。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源,认为万物都由道派生出来。 关于道的性质,《老子》讲:“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无为成为老子的宇宙法则。 自然界是无为的,道法自然也是无为的,人循道也要无为。 于是,无为就成为老子及其道家 人事 管理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认为,实现“无为”的管理 原则,是要使社会上的一切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无为”和“不敢为”。 他把人们改进生产、改善生活而进行的活动,都视为“有为”,而主张通过国家的管理加以消除或最大限度地削弱。 但是,国家的这种管理却不能采用法令、规章、刑罚、奖赏之类的手段。 因为这样做是违反无为原则的,而且必然会引起规避、反抗、钻营等行为,结果是越管越乱。 为了使社会上一切人都遵循“无为”原则,唯一的办法是由 9 统治集团率先实行“无为”,不但在政治上尽量省减活动,而且带头过一种质朴、简陋的生活,不享受文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 在统治者的倡导下,整个 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无为”的风气。 无形地但却是有力地约束着一切人,从而达到自上至下人人无为的要求。 第二,“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但是,老子首先却是把“无为”作为一个政治管理原则提出来的。 他认为,国家为管理百姓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规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就越多;国家对百姓使用的刑罚越严酷,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混乱。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从这种认识出 发,老子在治国问题上一贯强调“政简刑轻”,反对以繁复苛重的政治、法律手段治国。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就是采取放任的态度。 提倡“无为”首先是要求国家政权和统治对百姓实行无为而治,这说明无为主要是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 无为而治还意味着对私人活动的束缚、干预的减少或放松,使私人有更多的自由从事自己所愿从事的活动,这将有利于私人的活动和积极性的增长,从而使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更加活跃的局面。 国家政权和统治者的“无为”,事实上将导 致百姓更能有为。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提出过“无为而治”的论点,但孔子讲的“无为而治”仅只是一个领导方法方面的主张:君子或最高领导人要善于用人,而不要自己插手做具体工作。 老子及其道家则把“无为”看作管理的最高原则,并把它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从而使“无为而治”成了老子及其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倡顺应道之自然、不可强为,这对于在现代管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二) 以弱胜强的管理策略 《老子》一书有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以弱胜强就 是重要的内容。 对强和弱的斗争,一般人总认为强者必然是胜者,《老子》却提出相反的见解,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老子》把以弱胜强的辩证法加以运用,即“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以弱胜强”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哀者胜” —— 以弱胜强的前提条件。 在以弱胜强的条件方面,老子首先指出“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老子》第六十九章)的观点。 这里“哀者”有双重含义:一是哀痛,是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悲愤,同仇敌忾;二是哀怜,是指它得到交战双方以外的势力( 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 “哀者胜”实际上是一个战争性质的问题,“哀者”显然是正义的一方。 因为只有进行正义战争的一方,才能有内部的同仇敌忾和外部的得道多助。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内部分崩离析、外部孤立无援,那么即使是本身有较强的实力,也可能被击败。 如果实力本弱于敌,又处于众叛亲离的状况,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哀者胜”只是以弱胜强的一个前提条件,有了这个条件,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对内要教育群众,使人们了解进行战争的意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多方争取 支持和援助,分化瓦解敌人。 只有这样,才能把“哀者胜”由可能的条件变为现实的条件。 10 其二,“以正治国” —— 以弱胜强的基础。 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治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兵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和其他军事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 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战斗的实力就越强大。 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未战先“立于不败之地”或《老子》说的“无死地”。 只有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求胜;只有先使自己“无死地”,才能得生。 治国、治 军的工作,必须做得非常周密、切实、一丝不苟,老子说的“以正治国”,正是指此。 其三,后动制敌 —— 以弱胜强的实现。 老子的以弱胜强思想,除了要求“以正治国”外,还要求“以奇用兵”。 “以奇用兵”最大的特点是提倡后敌而动、伺机制敌的原则。 老子明确指出:“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老子》第六十九章)这里,“主”指先发进攻,“客”指应战或防御。 不过,“退尺”不是畏敌远遁,也不是消极地保存实力,而是用以战胜敌人的一种积极的战略、策略。 因为老子一再说:“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暂时“后其身”,是为了能够“身先”;“不敢为天下先”,是为求得“成器长”而采用的一种积极的手段。 后敌而动,在强敌进攻下首先实行退却,是一种争取主动、争取胜利的手段。 这是因为:后敌而动,敌军求战不得,会逐渐衰弱锐气;后敌而动,敌军躁急求战,会暴露弱点。 由此后敌而动,才能制敌取胜。 以弱胜强的思想,提倡“哀者胜”、“以正治国”和后动制胜,这对于中国的经济管理有借鉴作用。 (三) 善下的用人思想 老子说:“知人者智。 ”这就是说,认识人才,发现人才,才称得上有智慧。 如何使用人才呢。 老子形象地比喻:“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 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集聚的缘故,是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好地位。 在这里,老子把江海比作领导者,把许多河流比作众多的人才,领异者对待人才应该谦下。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老子》第六十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犬的人,对人谦和,这是一种不与他人相争的德,这叫做善于利用别人之力。 老子认为,这是符合天道规律的道理,这样才能把众多的人才吸收到自己的周围。 老子又进一步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第 三十九章)这就是说,一个领导者要做到以贱为根本,高层的基础在下面;领导者应当时时处下,事事居后,不要显示自己的高贵;更不要把自己摆在前面,而永远应该谦恭、温和。 另外,领导者还要做到“常善救人”,这样才“故无弃人”。 这就是说,要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做到不遗弃人才。 善下的用人思想,提倡“知人者智”、“善用人者为之下”,以及“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对于现代管理中如何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有启示作用。 五﹑孙子及其兵家的管理思想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军事家,即孙武和孙膑。 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 孙武所 著兵书《孙子兵法》今存本 13篇, 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孙膑 (生卒年不详) 是孙武的后代, 所著兵书为《孙膑兵法》,是继《孙子兵法》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中内含的 人事 管理思想是极其丰 11 富的。 孙武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势》)“择人”者,善于量才用人也;“任势”者,善于造势和利用形势也。 所谓“择人而任势”,就是要求军事指挥员重视选用人才,利用形势,以战胜敌人。 从“择人”方面而言,兵战固然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但更重要的是 人才竞争。 在战争中,谁拥有人才,谁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谁就有赢得战争胜利的可能。 因此,挑选将领是战争胜败的关键。 什么人能当将领。 孙武的标准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计》)“智”就是智谋,也泛指知识,孙武把智放在第一位,这说明对领导者指挥才能的重视。 “信”就是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这是领导者的一种美德,也是领导者的力量所在。 “仁”就是以浓厚的感情对待下属,实行管理民主。 “勇”就是勇敢果断,勇必须以谋为支持,勇与谋应该统一起来。 “严”,就是严明的纪律和严明的法令。 以上五德具备可为将, 但必须强调一点,五德必须受到“道”的制约。 孙膑也有类似说法,他在《孙膑兵法将义》中,把义、仁、德、信、智,作为将领必备的品德。 孙武又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意思是说:将有才能,主君就要放手让他施展才华,他早已意识到要用人不疑,只有“不责于人”,才能“择人而任势”。 从“任势”方面而言,在兵战中“任势”时根本作用是要激发和加强自身的力量,提高自己队伍的素质和士气,以增强战斗力。 孙武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 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势》)这就是说,善于“任势”的指挥员,要想办法激发自己队伍高昂的士气,使之蕴含一种一触即发的巨大冲力,这种冲力就像拉满的弩、触发的机,像高山上向下滚动的圆石一样不可阻挡。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孙武认为先要有“道”,“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这是最重要的。 另外还有“投之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然后生”(《孙子兵法九地》)。 前者形成一种崇高的目标共识,万众一心,为之献身;后者形成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激发为求生存而同舟共济的拼搏精 神。 六﹑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子(约公元前 468—— 前 375年),姓墨名翟,鲁国人,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家的管理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站在劝说当权者治国的立场,阐述有关管理问题的,有丰富的内容和值得借鉴之处。 (一) 管理目标 —— 民富国治 墨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目标是政治清明,法纪井然,国富民众,民富国治。 他借鉴历史经验,阐述禹汤文武时代实现了民无饥寒之忧,劳者可以得息,乱者可以得治,是后世治国的楷模,所以应该把富国和消除民困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上 》)作为努力的目标。 在他看来,国家是超阶级的,政府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官府财政充裕有利于对外与四邻诸侯交往,对内食饥息劳、将养万民,所以富国也包含着利民、裕民。 这样,他把富国与富民一致起来,又说“民富国治”,把“富”与“治”联系起来,强调发展社会经济的意义。 (二) 人际关系 —— 兼相爱,交相利 12 墨子认为,人际关系中有两个根本对立的原则:“相兼”和“相别”。 “相别”又称“交别”,所谓“别”是指把人们分为贵贱等级的差别,实际上是指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对立。 在他看来,统治者维护封建等级制,损民以自利,和劳动大众处于“ 别”的位置上,而且互相有“别”,即互相争夺和攻击,以至全社会都处于“交相别”的对立中。 “别”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必然是人们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从而违背墨家主张的“兼爱”、“交利”的原则。 所谓“兼相爱”,就是“周爱人”,长幼贵贱皆爱,即使臧、获之类奴隶也不例外,哪怕人多到无穷无尽,也不妨害爱之所及。 所谓“交相利”,就是利人才能利己,利人也是为了利己。 墨子始终企图依靠国家(圣王)来推行“交相利”原则,以便人民能在利人中达到利己,达到衣食足,这反映了独立小生产者阶级的经济特点。 墨家大力提倡兼相爱、交 相利,并以此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 这样,一切祸殃怨恨都可消除,万民和,国家富,百姓暖衣饱食无忧虑的理想便可达到了。 (三) 用人之道 —— 尚贤 如何用人。 墨子主张用人唯贤,“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这是“为政之本”。 如何用贤。 用贤前要先“察能”,办法是“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之后才授予适当的官职,这叫“事能”。 即根据人才能力的大小授官,“ 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墨子尚贤中》)。 贤人一旦录用,就要使他们有职有权,“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爵禄以从优为原则,但优厚的程度则以功劳大小为准,他们还须具备这样一些品质:敢于损己而益人,为己身所恶之事成他人之急;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 若为官不称职,则抑而废之。 在墨子的理想中,官无常贵,不存在终身制。 墨子的尚贤思想,如果补上人才的培养一环,则将是先秦时期最系统的人才管理思想。 这是其缺陷,但也真实地反映出列国纷争(包括争人才)的时代特点。 (四) 行政管理 —— 尚同 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 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 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 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 它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系统的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直至“天”,天子也要服从“天志”。 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即“无从下之政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