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毕业论文论玉屏县农业综合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内容摘要:

员和管理相对人的培训,协调处理了内外关系等,实行综合执法,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资打假成效明显,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二是推动了农业部门职能的转变,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三是锻炼了执法队伍,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水平。 事实证明,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农业部门依法行政和转变职能的客观要求,能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力,能提高执法的效率和公正性,是深化 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带有方向性的措施。 二、农业综合执法面临的困难 (一)认识不到位,执法主体形象不突出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下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依法行政特别是依法治农一直没有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把农业执法摆上议事日程,认为可有可无。 首先造成组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受阻,成立的机构呈现“几不象”。 其次是借口财政困难,执法机构不给编,经费不依法拿入财政预算,农业执法部门难以主动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力,导致执法力度小,执法效率低,重大案件拿不起,一般案件抓不住,执法主体形象得不到应有 的体现。 (二) 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依据实施的法律、法规数量大 ,专业种类多 ,专业性强。 作为履行农业主管部门独立行使执法权的机关 ,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还不完善,必须统一。 一是执法标准和目标统一 ,且要上下贯通还不衔接。 二是建立与工作性质相互统一的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三是农资市场整治缺乏统一的行动方案 ,往往各自为政。 四是建立跨区域查处案件的统一工作体系不健全。 (三)农业综合执法经费不足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面临“三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案件错综复杂,执法办案费用尤为重要。 农业综合执法是行政行为 ,罚款必须全额上交国库 ,农业执法机构是没有任何赢利收入的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 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 , 对农业缺乏支持,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头绪多 ,加之又是山区 ,地域宽广 ,乡镇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 ,没有执法车辆 ,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或有突发事件时 ,租车执法 ,摄像机、照相机等取证设备落后 ,电脑、打印机等基本办公设备不足 ,明显不适应现在涉农违法犯罪者作案隐蔽、手段高明的形势。 健全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增加对综合执法的投入,完善必备办公设备是推动综合执法上水平的关键所在。 我县现有农资经营户 180 余户,分布面广,点多线长,季节性强,错综复杂,任务重,责任大,加之个别经营户无任何证件,窜乡进村,自行销售,流动性强,高费执法办案,只“配枪不配弹,做无米之炊”的工作,难一适应“战场”需要。 (四)农业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差 不少地方的农业执法人员有相当部分未经正规的培训和考核,无行政执法资格证,不懂专业技术,甚至不熟悉农业法律法规和与农业相关的法律;更不具备执法人员基本的业务素质及胆量和胆识素质,不具备农业执法的能力。 严重影响农业执法的公正和执法的效率。 (五)执法环节不协调,执法力量单薄 由于各种原因, 农业执法人员只能或者习惯于审批、登记、发证前的管理。 对监督检查、案件查处等事后监督涉及不多,甚至放弃不管。 加之执法力度单薄,难以形成合力,对违法者打击不力,农业执法的各个环节不能有效地协调,导致有的单位和个人有禁不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六)执法行为不正,难以突出“关系网” 执法本身要求体现“公平、公正、高效”。 而农业综合执法的对象是农资产品、农资生产、经营者。 其对象均来自于涉农单位。 地方保护、部门利益,自然地制约着执法工作的公正开展。 同时,从事农资生产、经营的当事人大多数属于在社会上有一定 地位的关系户,有着深厚的保护膜。 当违法案件被暴露,只要涉及依法追究,四面八方的权力、情系、骇吓使部分执法者心理畏惧,不敢顶撞,否则丢官移位,遭排受害,致使不少农资违法案件放弃 查处,久拖不查,大案化小、小案化了,促使违法分子的气焰更加嚣张。 (七)执法监督不到位,各级监管不得力 权力缺少监督,必然导致腐败。 农业综合执法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