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学习廖俊波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内容摘要:
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全会选举廖俊波为市委常委。 资料显示,廖俊波负责市政府常务工作。 协助市长分管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国资、人 防、驻外机构、监察纠风、武夷新区等工作。 记者注意到,在事故发生的几天前,廖俊波还在推进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工作。 据当地媒体报道, 3 月 16 日上午,南平市建阳区举办重点项目 “ 百日攻坚战 ” 三月份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廖俊波出席并宣布项目开工。 2020 年 6 月 29 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在一篇题为《风清气正方能政通人和 —— 记福建省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的报道中写道,“ 县委办的同志说,廖书记对干事创业充满激情。 他把肝胆干事、干净做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以行动无声地感染着大家。 深夜,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着。 周末, 他办公室的门常是开着。 他恪守着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理念,对信访、民生等问题,经常深入一线解决。 四年多来,双休日、节假日他几乎都在政和度过。 ” (篇四) 廖俊波,福建浦城人, 1968 年 8 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担任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历任邵武市拿口镇镇长、党委书记,邵武市副市长,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主任 (正处级 ),政和县委书记,南平市副市长。 2020年荣获 “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 称号。 2017 年 3 月 18 日晚,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 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8 岁。 廖俊波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是用生命践行 “ 忠诚、干净、担当 ” 要求的好干部,是 “ 两学一做 ” 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他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 为学习弘扬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和激励全省党员、干部振奋精神,在 “ 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 ” 的实践中建功立业,经研究,决定。党员学习廖俊波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相关推荐
0 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 45 天 ,有 22 个晚上在开会 ,14 个晚上在外出招商或者赶路。 面对贫困县发展中的土地、 资金、人才等各种困难 ,他拿出 “ 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 ” 的劲头 ,带领干部群众奋力闯出一条山区发展工业的新路子。 敢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 ,这是廖俊波干事的风格、为政的品格 ,也是他取得突出成绩的法宝。 勤政务实是成事之基 ,苦干实干是兴业之道。
然不是政和人,但却扎根政和最贫瘠的穷山沟,一干就是 5 年,他创新扶贫小额贷款机制,有效解决贫困户产业扶贫问题;他创办同心工业园,率先无中生有发展实体经济;他开发石圳白茶小镇,为新农村建设树立榜样。 廖俊波同志被誉为 “ 樵夫 ” ,在政和、武夷新区工作的几年间,他始终冲在脱贫攻坚和 项目建设的第一线、最前沿。 他用毕生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
000 亩用地的 “ 湄洲征迁速度 ” ,全力以赴推进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会址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的征迁工作等,全力以赴创建国家级 5A 景区、全国文明城市和共建美丽乡村。 在无私奉献上向他看齐,不忘清廉、树好形象。 廖俊波同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有着廉洁奉公、干净做事的高尚情操。 我们要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并且牢牢把全面从严治党的 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篇三) 廖俊波 —— 这名年仅 49 岁的优秀干部曾仅用两年,就带领长期位居福建倒数第一的贫困县迅速攀升至全省前 10,而且全县干部无一违法犯罪。 曾笑谈自己 “ 恋爱快、结婚快、生孩子快 ” ,大家评价其 “ 工作狂 ”„„ 当我学习了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他 的那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热爱人民、廉洁奉公的精神 ,使我深深感动、令我肃然起敬。 学习廖俊波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
公道正派即是要大公无私。 始终做到公正办事、秉公用权,恪守党性原则。 公道、公正、公心,是共产党员的价值信守和基本准则,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 公生明,廉生威 ” ,审计干部作为代表党和国家执行审计监督的忠诚卫士,更应当秉公执法 ,一身正气,维护好审计监督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基石
赞誉。 我们要汲取这份坚定的信仰力量,想方设法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不断加强党性锤炼,以 “ 四讲四有 ” 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争做 “ 四个合格 ” 的党员,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做到与党同心、与民贴心。 从廖俊波身上汲取扎实工作的奉献力量。 “ 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 ”“ 廖俊波走到哪里,哪里就大变样。 ”„„ 正是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 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