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龙煤矿30万吨开发利用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二 ) 该设计项目的 资源概况 1. 矿床 地 质 及构造特征 (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第 二、三段和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一段,在沟谷及缓坡等地带有零星分布的第四系。 由老至新叙述于下: A.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第二段( P312):总厚 128m。 分布于矿区西部,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为灰黄至灰黑色薄-中厚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粘土岩、粉砂岩,夹炭质粘土岩、煤层(线),未见底。 本段中上部含可采煤层两层,分别为 C1 C19 煤层。 区内 C17煤层与 C19 煤层之间局部存在 C18 煤层,厚 0- ,稳定性及差,在矿区内属于不可采煤层。 第三段( P313):近南北向带状分布于矿区中部,为灰、灰黄色中厚层细砂岩 、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粘土岩、硅质岩夹炭质粘土岩及煤线。 全段厚 30~ 50m,一普安县楼下镇嘉龙煤矿( 扩能 ) 开发利用方案 10 般 45m。 B.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T1f) 广泛分布于矿区中东部地区。 依岩性组合可分为二段,本区仅出露其下部第一段碎屑岩。 其岩性为灰绿色、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岩,产瓣鳃类及腕足类化石,具波状层理、交措层理。 与下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厚度≥ 200m。 C. 第四系( Q) 主要为坡积、残积物,以粘土、砂质粘土、亚粘土为主,见砂岩转块,多分布于缓坡地带,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地层之上。 厚 0~ 10m,平均 5m。 (2) 构造 区域上矿区位于 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牛角井向斜和雨洒箐背斜复合部位,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南西向。 矿区内无规模较大的褶皱、断裂构造,地层单斜产出,近南北走向,倾向东,倾角 8176。 ~ 11176。 ,平均倾角约 10176。 左右。 在煤系地层龙潭组 (P3l)中发育有层间剥离、层间滑动或层间小断层及小褶 皱。 由于断距小(一般为 ~ 3m),延伸短(一般 1~15m),地表不明显,但在开采煤窑中可见及。 此类小断层使煤层局部变薄、增厚或短距离错位,破坏了煤层局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降低了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强度,对煤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今 后矿井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应加强综合分析研究,弄清其产出特征和规律、煤层上下错位方向及距离等。 综上所述, 嘉龙 煤矿总体为近南~北走向,倾向东的单斜构造,无规模较大的断裂和褶皱构造,含煤地层龙潭组中常发育 有 小 的 断层及褶皱。 其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3) 煤层及煤质 A. 煤系地层 该矿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 P31) ,由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组成。 以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岩、煤层组成,偶夹灰岩,总厚 173m,含煤 24 层, 煤层总厚 ,含煤系数为 %, 可采煤层 2 层,可采厚度 ,可采煤层含煤 率为 %。 按该煤系地层含煤情况及岩性特征可将其分为三段。 区内只出露中、上段。 上段 ( P313)厚 30~ 50m,一般 45m。 含煤层 4 层,煤层均不可采。 普安县楼下镇嘉龙煤矿( 扩能 ) 开发利用方案 11 中段 ( P312)含煤层 2 层,编号为 C1 C19 煤层,在区内出露不全,据邻区地质资料,该层厚 90~ 145m,平均 128m。 B. 煤层 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 C1 C19 煤层,由上到下叙述如下: (A) C17煤层 C17 煤层上距飞仙关组 4060m,顶板为薄 中层粘土岩,底板为薄至中层粉砂岩,为黑色粉状、碎块状无烟煤,较稳定,一般厚度 - ,最大厚度可达 8 米( ZK2钻孔),平均厚度。 顶板:直接顶板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强度低。 间接顶板为含黄铁矿结核的泥质粉砂岩,煤层上部 ;中下部为粉煤。 底板:直接底板为浅灰色粘土岩,强度低,稳定性差。 (B) C19煤层 C19 煤层上距 C17 煤层 30- 40m,顶板为薄 中层粉砂岩,底板为薄至中层砂质粘土岩,为黑色块状、碎块状无烟煤,较稳定,一般厚度 - ,平均厚度。 顶板:直接顶板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强度较高。 间接顶板为细砂岩、泥岩。 细砂岩为钙质胶结,裂隙较发育,坚硬;泥岩易风化,软弱。 底板:直接底板为灰色粘土岩。 间接底板为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煤层。 强度低,稳定性差。 细砂岩钙质胶结,微小裂隙较发育、较坚硬;粉砂质泥岩强度小,水稳定性差。 各可采煤层的主要特征见表 3- 1: 表 31 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表 煤层编号 最大~最小 平均厚度 (m) 煤层 倾角 (176。 ) 煤层平 均间距 (m) 煤层结构 煤层稳定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C17 9 35 较简单 较稳定 粘土岩 粉砂岩 C19 9 较简单 较稳定 粉 砂岩 粘土岩 C. 煤质 (A) 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矿区内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差异不大,呈黑色 — 灰黑色,以块状、粒状为主,局部为层状。 以似金属光泽为主,金刚光泽次之。 贝壳状断口,部分为参差状。 条带状结构,部分为线理状结构,块状结构。 坚硬、性脆。 其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型 —普安县楼下镇嘉龙煤矿( 扩能 ) 开发利用方案 12 半暗为主,光亮型次之。 引用贵州省地矿局一○六地质大队 20xx年所作原普安县豫贵煤矿和镇中煤矿储量核实报告资料, C17 煤层和 C19 煤层容重分别为。 (B) 化学性质 C17 和 C19 煤层所含硫份与灰份各不相同;磷含量低,干燥无灰基弹 筒发热量均大于 ;煤类为三号无烟煤,煤牌号为 WY3。 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主要煤质指标见表 3- 2。 表 3 2 煤质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样 全水分 Mar (%) 灰份 Ad (%) 挥发份 Vdaf (%) 全硫 (%) 发热量 (MJ/kg) C17 原 煤 13 C19 (C) 工艺性能 热稳定性:主要可采煤层的试验表明, TS+6 两极值 — %,平均值 %,TS1 两极值 — %,平均值 %。 属热稳定性中等煤层。 可磨性:两极值 56— 138,平均值 88,可磨性系数较大,煤层较易磨碎。 发热量( Q) : C17 煤层原煤发热量一般为 — MJ/kg,平均 MJ/kg;为特高热值煤。 C19 煤层原煤发热量为 — MJ/kg,平均 ,为特高热值煤。 泥化实验 :各煤层顶、底板及夹矸泥化可采比小,在常温下沉降速度快,区内煤层属不易泥化煤。 (D) 可选性 矿 区内未采大样进行筛分及浮沉试验。 (E) 有害成份 原煤磷含量 (P):两极值 — %,平均值 %,属特低磷煤。 原煤砷含量 (As):两极值 — 56 104,平均值 5 104,属二级含砷煤。 原煤氟含量 (F):两极值 84— 322PPm,平均值 172 PPm,属低氟煤 (F) 煤类 根据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T15224- 20xx),确定矿区内可采煤层的煤质分别为: C17 煤层属于低灰 , 中高 硫 , 特高热值煤无烟煤, C19 煤层属于低灰 , 中高硫 ,普安县楼下镇嘉龙煤矿( 扩能 ) 开发利用方案 13 高热值煤无烟煤。 D. 用途 各煤层可用于动力用煤,民用煤,发电用煤,一般工业锅炉用煤,气化用煤,可做冶金喷吹燃料,可用于小型锅炉冶炼、竖式石灰窑制石灰,水泥回转窑用煤,经洗选加工后可制碳素材料或制造电石及深加工,煤矸石可考虑作水泥、低温烧制地板砖,生产有机复合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 2. 矿床 开采技术条件 及水文地质条件 (1) 开采技术条件 A. 煤层顶底板 C17 煤层顶板:直接顶板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强度低。 间接顶板为含黄铁矿结核的泥质粉砂岩,煤层上部 且呈块状;中下部为粉煤。 底板:直接底板为浅灰色粘土岩,强度低,稳定性差。 C19 煤层顶板:直接顶板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强度较高。 间接顶板为细砂岩、泥岩。 细砂岩为钙质胶结,裂隙较发育,坚硬;泥岩易风化,软弱。 底板:直接底板为灰色粘土岩。 间接底板为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煤层。 强度低,稳定性差。 细砂岩钙质胶结,微小裂隙较发育、较坚硬;粉砂质泥岩强度小,水稳定性差。 B. 瓦斯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生产字[ 20xx] 1379 号《对黔西南州 20xx 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嘉龙煤矿 20xx 年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相 对瓦斯涌出量为 ,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上年度( 20xx 年)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 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 20xx] 276 号《关于黔西南州煤炭局〈关于上报黔西南州 20xx 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的报告〉的批复》,嘉龙煤矿 20xx 年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相对瓦斯涌出 量为 , 矿井瓦斯等级 为高瓦斯矿井。 C. 煤尘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原豫贵煤矿 1 19 号煤层 火焰长度为 0,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为 0,煤尘无爆炸性。 本次设计按煤尘无爆炸性进行设计和管理。 普安县楼下镇嘉龙煤矿( 扩能 ) 开发利用方案 14 D. 煤层自燃倾向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原豫贵煤矿 119 号煤层自燃倾向性均属 Ⅲ 级不易自燃煤层。 本次设计按三类不易自燃倾向性进行设计和管理。 E.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 20xx] 54 号)《关于对对黔西南州煤炭局〈关于转报〈普安县嘉龙煤矿 C17 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报告〉的批复》,普安县嘉龙煤矿 C17 煤层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 本次设计按煤 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因此石。 门揭煤前,煤巷掘进、采面回采时应打钻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突措施,本次设计将盘区主要巷道布置在岩石中,设计三条井筒,回风平硐作专用回风井。 矿井在建设和生产中必须 严格执行“四位一体”防突措施。 F. 冲击地压 本矿区范围内未发生过冲击地压,地压正常。 G. 地热 区内未发现地温异常区,地温正常。 (2) 水文地质条件 A. 水文地质概况 本区位于贵州高原西部,属高山山地地貌,地形切割强烈,高差悬殊,一般海拔标高 1200~ 1600m,最高点海拔标高 1660m,最低点海拔标高 1180m,相对高差480m。 由于矿区中部地势较高,矿区南侧、西侧、东部均有常年流水的小溪。 矿区西部楼下河,河谷标高 1084m左右,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区总体为构造侵蚀、剥蚀、溶蚀低中山沟谷地貌。 区内冲沟较发育,且多呈树技状分布 ,切割较深 ,沟水流量变化较大,雨季常发生山洪,枯季流量小至干涸 ,动态变化显著。 区内 为第四系、三叠系及二叠系煤系地层,岩性多为泥岩、粉砂泥岩,泥砂岩,有一定的隔水性,大气降水 不 易渗入地下,地表水系不发育, 矿区地表水大多为“ V”型冲沟水。 冲沟流程短,流量受季节性控制明显,大多在雨季时增大 ,旱季时减小甚至干涸。 本区主要河流为南盘江水系的楼下河与北盘江水系的南冲河,其流量分别为15660l/s(,热水塘 )、 l/s (,潘家庄附近 )。 普安县楼下镇嘉龙煤矿( 扩能 ) 开发利用方案 15 B. 地下水动态特征 普安降水量较丰沛,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地下水丰期、枯期与雨季、旱季相对应。 每年 5 月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 6— 9 月为高值期,其间流量、水位出现 2— 3 次峰值, 10— 12 月进入贫水期,随后流量、水位明显衰减,直到第二年 4 月份达到最低值。 C.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矿区位于营盘山分水 岭附近,处于地下水补给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矿区出露地层为龙潭组及飞仙关组碎屑岩,大部分降水形成坡面汇流入溪沟,仅少量降水由碎屑岩岩石中发育的各种裂隙呈面状缓慢深入形成地下水,并以泉水的形式向地表排泄补给临近溪沟,地下水总体由东向西径流,并最终流入西部楼下河,河谷标高 1084m 左右,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区最低开采标高为 1060m,低于河谷 24m,当开采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部分煤层时,应加强防范透水事故发生。 D.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A) 地下水类型及其赋存特征 区内出露的龙潭组及飞仙关组地层岩性均为碎屑 岩,缓坡地带分布有第四系松散层。 根据含水层含水介质类型及其组合特征,矿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水和碎屑岩裂隙水。 a. 第四系( Q)松散岩类含水岩组: 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残破积物的空隙中,含水贫乏。 b. 碎屑岩类裂隙水: 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岩组:包括二叠系上龙龙潭组二~三段( P3l23)以及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 1 f),岩性为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龙潭组夹炭质粘土岩及煤层,含水介质为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以及砂岩中的空隙等,含基岩裂隙水,含水贫乏。 经调查,矿区内可见分散排泄的泉水,流量 ~。 区内相对侵蚀基准面随地形的升高而升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