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年产9万吨申请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层含煤 40~ 50 层,主要可采煤层 1 11 1 20 煤层,分布在煤系上部及中部。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和含煤情况可分为三段: 下段( P2l1):以 24 煤层顶板为上界,底部为 1~ 3m 灰色铝质泥岩, 致密性脆,常见鲕粒结构。 岩性以深灰~灰黑色的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 夹菱铁质薄层和黄铁矿结核,常见有较完整的大羽羊齿,栉羊齿类植物化石,共含煤 10~ 12层,多薄而不稳定。 段厚 88~ 98m,一般厚 90m。 中段( P2l2):以 24 煤层顶板至 12 煤层顶板为界。 下部以中厚层状, 中~细粒砂岩为主,在全区比较稳定,夹薄煤 5~ 8 层,厚约 69m;上部岩性变化较 大,以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细砂为主,常相互递变,夹较多的层状和不规则的菱铁质结核,砂岩中常见鲕状菱铁矿为其特征。 含大量大羽羊齿、芦木等植物化石,厚约 55m。 含煤 10~ 15 层,其中可采煤层有 11 1 1 20 煤层,为本区主要含煤段。 段厚 158~ 182m,平均厚 174m。 上段( P2l3):以 12 煤层顶板至 1 煤层顶板含动物化石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申请报告 第 7 页 的粉砂质泥岩为界。 本段岩性在全区比较稳定,以灰~灰绿色中厚层状的中、细粒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中部有三层全区稳定的动物化石层位,以腕足类为主,其次为腹足类,植物化石较中 、下段少。 本段共含煤 10~ 14 层,其中 10 煤层为可采煤层,为本区主要含煤段。 段厚 124~ 146m,一般厚 132m。 矿山内仅上段及中段上部出露。 ( 3)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T1f)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按岩性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 T1f1):即 “精查报告 ”中( P/T)绿色层,下部厚30m 左右,为灰绿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含瓣腮类,腹足类化石;上部以绿色厚层状致密细砂岩为主,上部夹紫色粉砂质泥岩薄层,含蠕虫状方解石。 全段厚 76m。 上段( T1f2)按岩性分为五亚段,由下至上为 : T1f2- 1:即 “精查报告 ”中( T1f1),为紫灰、灰紫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中厚层状细砂岩,中部及上部夹灰绿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 产瓣腮类动物化石。 厚 122m。 T1f2- 2:即 “精查报告 ”中( T1f2),为紫色、暗紫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灰紫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含瓣腮类化石,一般厚 96m。 出露于矿山外。 T1f23:即 “精查报告 ”中( T1f31),为紫灰~紫黄绿色薄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申请报告 第 8 页 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厚层状细砂岩,含瓣腮类化石,一般厚 92m。 出露于矿山外。 T1f24:即 “精查报告 ”中( T1f32),为紫灰~黄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及粉砂岩,上部为紫红~黄红色粉砂质泥岩,厚117m。 出露于矿山外。 T1f25 :即 “精查报告 ”中( T1f4),为灰紫色薄层状粉砂岩,紫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及含泥灰岩,厚 110m。 出露于矿山外。 ( 4) 第四系( Q) 以残积、坡积为主。 岩性为灰、深灰、灰绿、灰紫色碎石,亚粘土及砂质土为主,分选性差,多未胶结,分布零星。 厚 0~ 8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可采煤层 根据煤层的沉积先后及各煤层的间距,区内煤层分为下、中、上三个煤组:上煤组以 10 煤层至煤 系顶部,此间共含编号煤层 7 层,分别为 10 煤层;中煤组以 21 煤层至 12 煤层顶板,此间共含编号煤层 8 层;分别为 1 1 1 1 1 1 21 煤层;下煤组以煤系底部向上至 24 煤层顶板,此间共含编号煤层 4 层:分别为 2 2 2 29 煤层。 全区可采煤层有 1 1 1 1 20 煤层,平均总厚度 左右,本区可采煤层大多集中于煤系上部的中煤组及上煤组,下煤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申请报告 第 9 页 组煤层不可采,本区可采煤层大多为中厚煤层,煤厚 ~ 左右。 区内含煤地层含煤 总厚 ,含煤系数为%。 矿区范围内 可采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 10 煤层。 因 6以上煤层经多年开采已基本结束,本次整合技改考虑 10煤层。 煤层顶底板 1 煤层:直接顶板粉砂质泥岩,间接顶为灰绿色粉砂岩,层理发育较为平整,裂隙不发育,平均厚 5m,老顶为灰色细砂岩,层理发育、层面平整,裂隙不发育;伪底为泥岩,厚 ~ 左右,裂隙发育,层面较平整,直接底为灰色细砂岩,层理发育,平整性脆,裂隙发育,平均厚 左右。 3 煤层:顶板为灰色细砂岩,岩性坚硬,致密,层理 发育,层面十分平整,平均厚 ;伪底为薄层泥岩,厚 左右,遇水膨胀,直接底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岩性有遇水变软的特征,平均厚。 5 煤层:直接顶为泥质粉砂岩,层面呈凸凹状态,厚 左右,老顶为灰色分砂岩,层理发育,裂隙也较发育,厚 左右;底板为粉砂岩及细砂岩互层,层理发育,裂隙也较发育,厚 左右。 6 煤层:直接顶为灰色粉砂岩,厚 左右,裂隙发育,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申请报告 第 10 页 层面较平整,老顶为泥质粉砂岩,厚 左右;直接底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层理发育,层面较平整。 9 煤层:直接顶为灰色粉砂岩,厚 左右,裂隙发育,层面较平整;伪底为泥岩,厚 左右,直接底为灰色细砂岩,层理发育,平整性脆,裂隙发育,平均厚 5m 左右。 10 煤层:直接顶为灰色粉砂岩,厚 左右,裂隙发育,层面较平整;伪底为泥岩,厚 左右,直接底为灰色粉砂岩,层理发育,平整性脆,裂隙发育,平均厚 2m 左右。 地质构造 矿山地层呈北东~南西走向,倾向南东,倾角 14~ 37176。 ,一般为 20~ 27176。 ,矿山内沿走向和倾向产状变化不大,煤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 矿山 外及边缘 地表发现断层 5 条,未发现褶曲。 矿山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 将断层 依次叙述于下: F1 正 断层 :为边界断层。 位于矿山北西部谢家寨~祠堂边出矿区,呈北东~南西走向,走向长度 800m,倾向南东,切割龙潭组上部及飞仙关组一段地层,地层断距约 6~ 15m,为推测正断层。 F2 逆 断层 :为边界断层。 位于矿山东部,在堕戛南东交F4 正 断层 ,至祠堂边出矿区,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走向长度 1230m,倾向南西,倾角 57176。 ,切割龙潭组上部及飞仙关组 T1f T1f2- 1 地层,地层断距约 15m,性质为逆断层。 F3 正 断层 :位于矿山北东部边界外,在祠堂边南东交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申请报告 第 11 页 F2 逆 断层 ,呈北东~南西走向,走向长度 480m,倾向南东,倾角 70176。 ,切割飞仙关组 T1f T1f2- 1地层,地层断距约 20m,性质为正断层。 F4 正断层:位于矿山南东角边界外,其西端交 F2 逆断层,呈北东~南西走向,走向长度大于 500m,倾向北西,切割 T1f1 地层,地层断距 4~ 10m,性质为推测正断层。 F10 正断层:位于矿山东部边界外,呈北东~南西走向,走向长度大于 600m,倾向北西,切割 T1f21~ T1f23地层,地层断距 约 10~ 40m,性质为推测正断层。 矿山 F F2 断层为边界断层, F F F10 为边界外断层,矿山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应 属 中等。 煤质 9 煤层:煤厚 ~ , 平均 ,偶含 左右夹矸 1 层,结构较简单,煤层较稳定,全区可采。 10 煤层:煤厚 ~ ,平均 ,一般不含夹矸,结构简单,煤层较稳定,全区可采。 灰分( A d): 矿 区 内煤层的灰分一般在 16~ 30%之间 ,属中灰煤。 灰分的变化规律是:低灰煤大多集中于煤系中部的中煤组,上煤组及下煤组煤层的灰分一般高于中煤组。 灰成分以 SiO2为主,一般含量大于 50%,其次为 Al2O3和 Fe2O3含量达 20%左右, CaO、 MgO 等含量一般均低于 10%。 挥发分( Vdaf):原煤的 干燥无灰基 挥发分 在 ~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申请报告 第 12 页 %,平均 ~ %, 变化不明显。 按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分级标准( GB/T — 94),本区煤层挥发分产率属中高挥发分煤。 硫分( St,d):煤中硫分含量主要以黄铁矿为主。 按煤的干燥基硫分分级标准( GB/T — 20xx), 5 煤层为低硫煤, 1 煤层为中硫煤, 10 煤层为中高硫煤。 本区低硫煤大多集中于煤系中部。 胶质层厚度: Y值在 17~ 35mm 间,一般为 23mm 左右,变化无规律。 可采煤层的容 重一般为 ~。 发热量( Q):矿 区 内可采煤层原煤 干燥基高位 发热量( Qgr,d)为 ~ ,煤层为高热值煤。 可选性 : 本矿可采煤层 3 煤层为中等可选, 10 煤层为低等可选。 水文地质 鑫源煤矿所在区域位于 云贵高原向 黔中 高 原 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处 珠 江流域 北盘 江水系上游的 拖长江支 流。 区内地形以中山为主,内部多盆地和缓坡,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地貌如溶丘、洼地、峰丛、溶斗、伏流等分布普遍。 区域内岩溶水和碎屑岩裂隙水均以大气降水作为主要补给来源,地 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一般每年 5 月中、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申请报告 第 13 页 下旬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 6~ 9 月为最高值,其间出现 2~ 3 次峰值, 10~ 12 月份进入平水期,水位、流量开始逐渐递减,到次年三、四月份降为最低值。 区域内龙潭组煤矿床上覆的中~强岩溶含水层之间一般具有较好的隔水层,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弱,对煤矿床开采影响小,只是当导水断层或其他导水通道沟通上覆含水层与矿床水力联系时,上覆含水层才会成为矿井的充水水源,从而威胁到煤矿床的开采。 龙潭组煤矿床下伏茅口组强灰岩含水层与煤矿床深部下煤组煤层间隔水层较 厚 ,其地下水 间 接威胁深部下煤组 煤层的开采。 ( 1)矿区 地层含、隔水性 矿山最低 侵蚀基准面 为北西 角 拖长江江底 海拔。 二叠系上统 峨眉山玄武岩组 (P3β )—弱含水层 灰色~灰绿色玄武岩,块状,致密、坚硬,夹凝灰岩,厚 1000m。 该组地层由于岩石普遍抗风化能力 强 ,岩石裂隙不 发育 ,不 易渗入大量大气降水, 富水性微弱,对茅口组灰岩岩溶水起阻隔作用,因此 该组为一弱含水层。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弱含水层 分布于矿山西部,出露不完整,全组厚 310~ 410m,含煤 50 余层,分为上、中、下三段,含水性如下: 下段以深灰色~灰色薄层状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为主,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申请报告 第 14 页 泥岩、细砂岩次之。 本段含裂隙水,局部为承压水,富水性弱,岩层的富水性随深度的递增而减弱,是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 中段以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砂岩、薄层状粉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和泥岩,细砂岩、粉砂岩中含裂隙水,浅部含风化裂隙水,岩层富水性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是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 上段以灰色~灰绿色薄层状粉砂岩为主,含风化裂隙水,含水性亦弱,是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水文地质测绘 未 见泉点, 矿山内破田煤矿煤层顶板局部滴水,打铁沟煤矿 1 煤层顶板局部滴水, 流量 为。 由于以碎屑岩为 主,岩石含泥质成分多,因而岩石普遍抗风化能力弱,露头区有较厚的强~中风化带,易渗入大量大气降水,含浅层风化裂隙潜水,越往深部,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岩石含水性相应降低,仅含微弱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该组为一弱含水层。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T1f) — 隔 水层 全组厚 600m,按其岩性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 T1f1):上部以灰绿色厚层状细砂岩为主,致密坚硬,下部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底部为绿色细砂岩,砂质泥岩,局部为裂隙水,含水性弱,可视为隔水层段。 上段( T1f2):分为五亚段,为灰紫、紫灰、紫红色粉砂盘县柏果镇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申请报告 第 15 页 质泥 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局部为裂隙水,含水性均弱,可视为隔水层段。 该段多出露于矿山外。 第四系 (Q)~弱含水层 仅残留于 山 谷、 溪沟、 洼地及山间斜坡一带。 为 碎屑岩的残积、坡积及冲积物 , 厚度一般小于 5m,仅含微弱孔隙潜水。 调查中 未 发现泉点,总体上该层为一弱含水层。 ( 2) 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 矿山内 未发现断层, 矿界附近发现断层 4 条,其中 正断层 3 条,断距 5~ 20 米,倾角 70176。 左右,逆断层 1 条,断距约 20 米,倾角 57176。 虽然矿山内无断层,一般不会造成强含水层与煤层拉近或直接造成矿井突水,若发育于以塑性岩石为 主的含煤地层中的小断层也具有微弱的含水、导水性能,对矿井充水影响小。 但当井巷穿越 F F2。鑫源煤矿联合试运转年产9万吨申请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