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道文化与中医学内容摘要:

为 ——顺应自然 《 云笈七签 》 则告诉我们:“欲求无为,先当避害。 何者。 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 慎力斗;常思过,改而从善 ……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而内丹家则以金丹术为“无为”, 《 道枢 》 引 《 太丹篇 》说:“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 ” 寡欲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 道德经 》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道德经 》 ) 孙思邈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陶弘景 《 养性延命录 》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闷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明代吕坤 《 呻吟语 》 将寡欲作为良药,“以寡欲为四物,以食淡为二陈,以清心省事为四君子。 无价之药,不名之医,取诸身而已。 ” 不争 ——为善制怒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道德经 》 ) 《 云笈七签 》 说:“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 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 ” 明代铁脚道人 《 霞外杂俎 》 有一“和气汤”,用于专治一切怒气、怨气、抑郁不平之气,它对于我们提倡“不争”、消除争端十分有利,其处方为:“药物:先用一个‘忍’字 ,后用一个‘忘’字。 制、用法:上二味和均,用不语唾送下。 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憾也。 服后更饮醇酒五七杯,使醺然 半酣尤佳。 ”劝君不妨试之。 清代何绍基在外地为官,有一天他接到家里来信,得知家中因一墙基与邻人争吵,要打官司,请何绍基相助。 何绍基立即修书一封云:“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他的家人读罢家书,立即让人三尺;对方深受感动,也让了三尺,一场官司在“忍让”中化解讲和。 三、道文化注重的日常养生法 道文化养生是从生活开始,道人的日常生活含有很多的修炼养生方法。 《 抱朴子 .极言 》 曰:“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五和之常制。 ”养生被寓于道教的日常生活中,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明代何良俊 《 四有斋丛说 》 引太乙真人的话说:“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 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这七种宜忌,完全是针对日常生活行为的,它把情志、饮食、起居等调养作为行气、存思、房中、导引等精深道法的补充。 ( 1)饮食养生法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 《 东亚:伟大的传统 》 中所说的这样一段话:“寻找灵丹妙药的道教信徒,恐怕品尝了所有种类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这种品尝或许对中国人异常广泛的嗜好及丰富多采的烹饪方法作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光荣。 ” A、食为性命之基 真人谭景升所撰 《 化书 .食化 》 中说:“一日不食则惫,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 民事之急无甚于食。 ” B、饮食为服气、服药饵摄生三法之首; 《 保生要录 .论饮食门 》 说:“饮食者,所以滋养人之血气。 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 ” C、饮食养生则要 饮食有节;饭后散步;医食同源; D、禁酒倡茶 《 黄帝内经 .素问 》 认为:今时之人不能如上古之人保百岁之寿命,这是因为当今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耗尽其精所至。 ” 道教在提倡禁酒的戒律时,却大力提倡饮茶。 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胜境,而与茶叶产地密切相联。 我国江南丘陵山地,凡是道教宫观林立处,也多为栽种茶叶之地。 而种茶与品茗,自然成了道教信徒平日的乐事,他们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 而且以茶待客,进而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和“驱鬼捉妖”的供品。 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名茶,不少是道教徒最先种植发展起来的。 E、“九食斋法” 在道教的修斋方式中,也不乏具有保健功用的修斋法。 如 《 玄门大论 》 记载的“九食斋法”,它说:“斋法大略有九:一者粗食;二者蔬食;三者节食;四者服精;五者服芽;六者服光;七者服气;八者服元气;九者胎食。 粗食者, 麻麦也。 蔬食者,菜茹也。 节食者,中食也。 服精者,符水及丹英也。 服芽者,五方云芽也。 服光者,日月七元三光也。 服气者,六觉之气,太和四门之妙气也。 服元气者,一切所禀三元之气,太和之精,在乎太虚也。 胎食者,我自所得元精之和,为胞胎之元,即清虚降四体之气,不复关外也。 ”这实际上是九种保健之法。 ( 2)起居杂修养生法 陶弘景 《 养性延命录 》 曰:“起居有度。 ”这就是说,人的日常活动和休息,都要讲究规律。 道文化认为,生活起居就是一种修身养性过程,讲究起居节宜,对于个人自我修炼和健康长寿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 《 内经 》 明确指出,人要健康长寿应当做到“食饮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劳作。 ”“起居有常度”就是要讲究起居的规律性。 A、动静有度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气郁则病生。 ” B、梳头醒脑 “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 容颜悦泽”( 《 五杂俎 》 ) C、洗脚祛病 宋代诗人陆游更以诗来表达洗脚的养生方法,曰:“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 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 ” 张瑞义 《 贵耳集 》 曰:“梳头洗脚长生事,临睡之前小太平。 ”民间歌谣也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 D、漱齿清口 保持口腔卫生,注重津液吞咽。 E、大小便与健康 “不忍不努,顺其自然” “若要长寿,肠要常清” F、沐浴除垢 道文化中有药物沐浴与香汤沐浴之法。 在浴汤中加白芷、桃皮、柏叶、青木香等,能消秽召真。 G、睡眠与健康 强调睡眠的重要性,提出了睡眠的条件,如不可当风,不可烛灯,不得言语等,主张先清心然后再入睡。 H、静坐与坐忘得道 道医司马承祯在其 《 坐忘论 》 中提出 a、信教; b、断缘; c、收心; d、简事;e、直观; f、泰定; g、得道。 I、戒律与健康 道教吸收佛教戒律“五戒”、“八戒”,又制定与儒家伦理观念相同的“十戒”: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不得杀生;不淫邪;不败人成功,离人骨肉;不谗毁贤良,露才扬己;不饮酒,不食肉违禁;不贪求无厌,积财不散;不交游非贤,居处杂秽等。 四、道文化倡导的摄生养生术 道文化是“重生”的哲学与宗教文化,主张“我命在我不由天”,颇有些不甘沉沦的精神。 在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支配下,为了人类的健康长寿,作过种种探索,有清静养神,有金丹、草木服食,有辟谷轻身,有胎息,有房中术等,运用中又常常是综合的。 这些养生术,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盛的遗产。 虚静养生术 通常理解静与动相对,静就是不动。 或者认为是少动、少劳。 故道家养生有 十二少之说, 《 养性延命录 》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 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又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认为静则少耗伤,故养生则当少动少劳。 道家的主静养心法,主张守一与存思,主要含义是:清静无为,恬淡虚无,涤除玄览,归真返朴。 道家主张身心清静无为而形体自然有所为,这一观点也曾被儒家所吸收,故宋代大儒朱熹曾说:“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三年,无不进者”( 《 朱子全书 .卷六 》 ),明代学者王守仁曾加以发挥,认为静坐“收放心一段工夫耳。 ”并有王氏于静坐中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 《 王文成公全书 .卷三十二 》 )可见心静对身体颇有益处。 ( 2)导引动功术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形气亦然”( 《 吕氏春秋 》 ) 道家在主张“神静”的同时,又强调“形动”,“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不动摇屈伸,则闭塞不通。 不通积聚,则为病而死。 ”( 《 论衡 .道虚篇 》 )既提倡形体运动,又反对“过劳”,主张动而适度。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 《 后汉书 .华佗传 》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 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 《 黄帝内经 .宣明五气篇 》 ) 动静相宜,气动而神静,形神协调,是对动静辩证的认识,是对主动、主静过激者的一付清醒剂。 道家所倡的动功,有“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八段锦及太极拳等,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喜爱,健身效果明显。 导引之术后又与气功联系,可以养生保健。 ( 3)炼丹服食术 人类寻找长生不老药,是从金石、草木的研究发端的。 古人从金玉的不朽、松柏的长青,联想到服食金石草木来使人类健康长寿。 这方面的研究,既是付出了几千年的时间及无数生命为代价,又是成就最为辉煌的一篇。 它研制出火药的配方,发现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制造出了光彩夺目的陶瓷器皿,找到极其丰富(数以千计)的防治疾病、抗衰老的方剂、药物。 道文化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葛洪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在这一朴素自然哲学思想的指引下,道林人士从采到炼,特别是在炼制丹药中,来寻找长生不老之仙药。 这一过程,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效果。 A、促进了中药本草学,炮制学的发展。 B、炼丹实践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C、服药求长生,反被药石误。 从秦汉至隋唐,不少封建帝皇因相信丹药而死于非命,许多达观显贵也因“石发”而毙命,特别 是魏晋新道家 ——玄学人士崇尚服石之后,此风更烈,遗毒甚广,导致后世医家纷纷开出“解散方”,以求复元。 ( 4)内丹修炼术 与外丹服食相反,主要是修炼自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