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开展农家乐得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数量相对比较稳定,保护区内的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一是因为计划生育;其二是因为富裕人口向低山区的地方迁移。 经济收入:社区的经济收入由农业、林副业和其它收入组成。 农业收入:主要是粮食、油料和养殖业(包括饲养猪、牛、羊、鸡、蜜蜂)等收入。 林副业收入:主要是香菇、木耳、药材、干果和生漆等林副产品的销售收入。 其它收入:包括劳务收入、经营小卖部的收入。 教育文化 文化教育:保护区内各村都设有四年制小学一所,教师少数受过师范教育,大部分教师具初高中 文化。 青木川镇有中心小学一所,内设有初中班。 保护区的学生小学、初中可以在青木川镇学习,高中则要到宁强县城一中。 农业发展概况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山大沟深固然制约发展,如果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也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今后我们继续围绕山水做文章,依托矿产、生物、水能、旅游这四大特色资源 唱山水戏,打绿色牌,念效益经 ,从而谋求超常规发展。 十一五 期间将继续实施产业带动、开放带动、城镇带动三大战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以茶叶、畜牧业、中药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 水平,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的工业化水平,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水平,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水平,努力实现全县经济年均增长 12%的目标。 农业:以粮食和油料生产为主,农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 水田分布在海拔 720- 880 米的河谷地带,主要以水稻和油菜籽为主,水稻的产量较高而且稳,一般亩产可达到 150- 450 公斤左右。 油菜籽主要在水稻收割之后套种,产量较低,一般亩产在 75- 100 公斤左右。 旱地分布在 1300 米以下的河谷及沟谷两侧,多为 25 度以上的坡地。 易引起水土流失,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 玉米目前 普遍采用地膜复盖技术,产量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亩产在 250-400 公斤;小麦在保护区亩产为 100- 250 公斤,大豆一般和玉米套种,产量不高。 马铃薯为山区主要栽培作物,亩产在 800- 1200 公斤左右。 林副业生产: :保护区内有部分的集体林的农民的自留山,可以采伐一定数量的木材为维修和新建房屋、加工少量的家俱和农具。 采伐指标由青木川林业站管理,管理办法是由用户个人申请,村组签注意见,报林业站批准后由林业站人员现场设计后发给采伐证。 并对伐区进行监督,要求采伐者于次年进行人工更新。 :当地村民在冬季取暖、做饭需要大量的薪材,大约年人均消耗薪材在 4000 斤左右,薪材种类主要以栎类阔叶硬杂木为主。 薪材利用要求当地村民在自留山范围内采伐,栎类硬杂木具有萌发力强且速生,因此天然更新 7- 8 年即可重新利用。 :近年来保护区周边地区农民大规模的发展食用菌生产,砍伐栎类林木点种香菇、木耳,该区所产的香菇木耳品质好,产量高,村民靠此脱贫致富。 但大量采伐栎类,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目前青木川林业站严格控制采伐限额,限制大量采伐,有效地保护了该区域的森林植被。 :保护区的牧业生产主要是 养猪、养牛和养羊。 养猪为圈养,牛、羊主要散放在邻近的荒山荒坡地段,没有专业的牧地,牛、羊数量也不是太多,人均养牛 头,羊总数约为 40- 50 头。 药:在海拔 1200- 1500 米的山地有丰富的生漆资源,每年都有外地人来此割漆,由于其毁灭性的采割,致使大量的漆树死亡,近年已停止了割漆。 保护区还有很多药材资源,如天麻、胶股蓝、党参等野生中药材,还有大量种植的杜仲、厚朴、辛荑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药材资源。 :近年来,该地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开展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 25 度以上的坡 地逐步退耕,种上了可以利用的香椿、杜仲、核桃、柿子、板栗、银杏等树种。 在荒山荒坡开展植树造林,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对长沙坝村民的社会经济调查、和历史矩阵(见表 2- 6)分析,表现出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经济林木、文化教育、粮食产量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当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步减轻,森林生态环境也在进一步恢复。 第四章 项目区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 比较优势分析 青木川处在秦岭地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原来是一个农业大区,自古就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人文历史积淀深厚。 明清时期 ,由于采取了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措施,使农业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今后青木川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水、电、热资源丰富,为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以感受农村生活、回归大自然为主的农家乐特色已成为新的发展热点,渠路林田、大棚种植、特色养殖等相配套的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已逐步替代城镇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青木川古镇的观光旅游区初具规模,现已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观赏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新的旅游景观。 围绕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在农村,人力资源也占绝对优 势。 二 制约因素分析 处在边远地区,信息闭塞,村民文化水平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自退耕还林后,村民人均耕地面积少(约为 亩 /人) 三 结论 在土地资源极少的青木川,仅仅靠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是很难让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 发展农家乐是一个有效的致富之路。 第五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该地发展农家乐是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始终围绕建设“农家乐”这一总体目标,坚持走先导性产业──主导性产业──支柱性 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创新为动力,适度开发,合理开发,合理利用。 按照统一规划、多方协作、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管经分离的原则,以生物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加快资源优势向区域经济优势转换的进程,把青木川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违背国家自然保护政策的前提下,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环境效益,创新为动力,适度开发,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坚持统一规划、多方协作、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管经分离的原则 三 基本思路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违背国家自然保护政策的前提下,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环境效益,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及其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可持续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建立良好的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新途径控制,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有明显改善。 在全政治协商会议化进程加快,民族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的历史条件下,确保青木川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中。青木川开展农家乐得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