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措施内容摘要:

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 组织性、民间性、非盈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五大特征其中无利润分配机制是关键。 公共事业组织所强调的宗 旨不是为了盈利但它们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并不等于说它们不可能盈利。 事实上它们往往收入大于支出但它们赚取的利润必须服务于组织的基本使命用于扩大向社会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而不能将利润进行分配。 而企业组织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股东分红,企业组织的收费是以市场为基础的。 ① 单学勇、李冬:《论中国公共管理的内涵价值与体制构建》,观察与思考, 2020 年第 5 期。 2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措施 三、我国当前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内 在需求。 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对非经济和非政治的社会公共事务是以事业来代表并以特殊的事业单位体制即政府事业体制进行管理的而事业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且被认定为 “没有生 、产收入 ”“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 ”的社会工作。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事务日趋繁杂丰富公众对社会公共服务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事业范围因之明显扩大开始从政府事业向社会公共事业转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新型社会公共事业正逐步形成。 应该说当前我国新型公共事业 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果又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必须予以足够注意的是 :与蓬勃发展的现实相比较公共事务管理的改革总体上明显滞后整个管理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 公共事业组织行政化 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即事业单位,大多数是来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是政、企、事一体化,党政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从而造成事业单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政府的行为方式、运作模式与规范对事业单位有着巨大的影响。 “论资排辈 ”和 “官本位 ”在事业单位中留下了较深的痕迹。 相当多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都是沿袭了行政机关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效仿政府机关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各事业单位之间的责权利界限划分不清,国家包办并直接控制公共事业运营的情况严重,其业务开展不是依靠市场,而是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威。 政事职责不分、政事机构混设、政事人员混用等现象非常普遍。 这些现象的存在,明显地与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相违背。 (二)体制僵化,忽视市场的作用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与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传统观念。 例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科学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活动都属于 “事业 ”,而凡是 “事业 ”都应该由政府举办,并应由财政供给经费。 3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措施凡是“事业单位 ”的职工都属于国家干部,这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 “事业 ”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属于非生产活动,不创造价值。 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属于社会公益性或福利性的,不能实现商品化与市场化.等等。 这些观念既是形成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又是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现实反映。 由此形成我国公共事业与经济活动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既不能促进公共事业部门商品化 经营的发展,影响了 “公共事业 ”经济的成长和事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 “非事业 ”的其他相关产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公共事业资源配置缺乏明确的目标,各事业部门和单位之间不通有元,相互分割,相互封闭,互不开放,从而导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公共事业资源的大量浪费。 这些传统观念已经成了阻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彻底的转变。 ① ”(三)运行机制效率低下和资金浪费 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僵化和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行政化,导致公共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利益激励机制、竞 争机制、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公共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整个公共事业管理中资源利用率低,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问题普遍存在,公共事业运行水平不高,效率低下。 财务管理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