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制度设计方案内容摘要:

值 =自备原材料生产的成品价值 + 外销半成品价值 + 用订货者来料生产产品的加工价值 +对外承做的工业性劳务价值。 2. 总产值 ( 1)总产值是指用货币表现的公司在计划期内应该完成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其反映了公司在计划期内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 2)总产值 =商品产值 + (期末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 模型工具的价值 期初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模型工具的价值) +订货者来料的价值。 3. 净产值 净产值表示公司在计划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其计算方法包括生产法和分配法两种。 ( 1)生产法 :净产值 =总产值 各种物资消耗的价值。 ( 2)分配法 :净产值 =工资 +税金 +利润 +利息 +其他属于国家收入初次分配性质的费用支出。 第 4 章 编制生产计划草案 第 12 条 明确年度生产任务 1. 生产总监根据年度经营目标确定年度生产目标。 2. 生产部经理负责组织人员编制生产计划草案。 第 13 条 收集生产资料信息 生产计划主管负责收 集生产资料和相关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1. 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 2. 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 3. 国内外的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资料。 4. 计划期内产品的预测销量、长期合同的执行情况。 5. 技术部提交的计划期内新产品的试产计划。 6. 仓储部提交的成品库存及原料库存报告。 7. 生产现场的统计资料。 8. 产品的试制、物资供应、设备检查、劳动力调配等资料。 第 14 条 核定生产能力 1. 生产部负责收集生产设备的产能情况和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 2. 生产部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和以往生产数据核 定公司生产能力。 第 15 条 初步拟订生产计划指标 生产部初步拟订生产计划指标,经生产部经理审核后提交生产总监审核和总经理审批。 第 16 条 综合平衡生产计划指标 最佳的生产计划指标的确定需要进行综合平衡。 1. 生产指标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主要通过设备生产能力与品种产量指标的比较来确定。 2. 生产指标与生产技术准备能力、劳动力、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 ( 1)生产任务大于生产技术准备能力时,需要采取措施来压缩生产技术准备周期。 ( 2)出现生产物资缺口时,应采取措施力求同品种产量指标平衡,或在劳动力方面测算现有劳 动力数量、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各个季节、各个基本生产车间的任务是否相适应。 ( 3)劳动力不足时,可采用改进劳动组织、压缩工时定额以及车间之间内部调剂等措施来解决。 3. 生产指标和利润、成本、资金指标之间的平衡 目标成本不能保证目标利润时,要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增加销量,保证公司的利润目标。 第 17 条 编制生产计划草案 生产部根据确定的生产计划指标初步编制生产计划草案,并组织销售部、仓储部、采购部、技术部等相关部门对生产计划草案进行试算和综合平衡。 第 5 章 修订和评估生产计划草案 第 18 条 修订生产计划草案应 考虑的因素 1. 现有库存量能满足生产的部门不列入计划。 2. 确定适当的批量区和间隔区,保证生产计划的经济性。 3. 检查生产设备的负荷量是否会剧烈波动、是否已超过其极限或低于其生产能力。 4. 生产计划草案涉及的内容、概念必须具体化。 第 19 条 综合平衡、评估生产计划草案 1. 生产部召集相关部门对生产计划草案进行综合平衡或评估。 2. 平衡、评估生产计划草案时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平衡。 ( 1)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的平衡。 ( 2)生产计划与劳动力的平衡。 ( 3)生产计划与物料供应的平衡。 ( 4)生产计划与 生产技术准备的平衡。 第 6 章 生产计划的确认与实施 第 20 条 生产计划的审核与审批 生产部初步修订的生产计划草案报送生产部经理、生产总监审核,然后经总经理审批。 第 21 条 生产计划的实施 生产部负责将审核批准的生产计划及时下发各相关部门,并监督生产计划的落实情况。 第 7 章 附则 第 22 条 本规范由生产部制定,其解释权、修改权归生产部所有。 第 23 条 本规范经总经理审批后,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标记 修改处数 修改日期 8 生产设备管理规定 制度名称 生产设 备管理规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