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语言表达简明内容摘要:

加上“他亲切地对李四光说”,语意就连贯了。 五、注意语言的节奏和声调。 语句节奏和声调的巧妙组合,常常能使语句更加连贯紧凑。 例:“世界屋脊”上的冰峰、雪岭、大漠、草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数不清的珍禽异兽,以其特有的魁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容。 (画线词语两两相对,音 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在后一这是规律,描写对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读起来很顺畅) 【例题点拨】 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 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被妈妈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答案】 B 【解析】原文的陈述对象是“小明” AD两项由于将主语“小明”暗换成“妈妈”,导致与后面 的分句连贯不上。 C句虽与主语保持一致,但句子的“使”与“终于”即不合习惯用法,又与下文衔接不自然。 只有 B项能准确地表现了它们之间语意上的转折关系,通过“让”字引进“拽”“送”行为的主动者“妈妈”,被动者“小明”仍做主语,保持了主语的一致性。 2.选出与上句衔接恰当的一项( ) 她,已经年过 50,对于演员年龄是大了些,可是。 A.只要听她唱,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B.只要听她唱,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C.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D.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答案】 A 【解析】这里只有 A项才恰当。 一个女演员,年过 50,年龄大了,不再年轻,这是客观事实。 唱起歌来,使人主观上觉得她年轻,情理上讲得通。 B项说“发现”她年轻,变成了事实的年轻。 CD两项的问题在于“外貌”,虽然外貌与实际年龄会有差距,但是上文说的是“演员”,外貌超出了演员活动的范围(唱、跳、演戏等艺术活动),因而背离了这句话强调艺术生命还年轻,还能大放光彩的本意。 3.选出与下句衔接恰当的一项( ) 巍峨挺秀的秦岭没有消灭在浊 雾里;田堰层叠的南源,模糊了;美丽如锦的渭河平原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A.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色的浊云。 B.在夕阳的辉映下,满天彩云飘动。 C.夜幕下垂,远山渐渐隐没了,田野像死一般寂流 D.北风呼呼地叫着,枯草落叶满天飞扬,树枝都成光胳膊了。 【答案】 A 【解析】原文由上而下写秦岭,南源和渭河平原的自然景色,情境是阴沉凄清的。 从意境和描述层次两个方面考虑都应该选择 A句。 B句的“满天彩云”,景和情均与原文明显不协调。 C句的“渐渐隐没”与原文的“没有消灭在浊 雾里”相矛盾。 D句所描绘的北风、枯草、树皮也与原文不协调。 4.填入句中横线上最恰当的文句是( )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的迫切要求。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我国学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渐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渐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 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AD两项的“这些翻译作品”在原文中缺少交代,属于指代落空。 B句的“一方面’与句中“这些作品”语序颠倒,“提高了„„的素养”有毛病,素养多指个人的平日修养,用“中国学术文化”这个事物来修饰限制显然不行。 只有 C句避免了上述毛病,语意连贯,用词准确,是该题的最佳选项。 5.选出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 秦代军队分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两种。 ,或驻守京师,或戍守边疆;地方军由都尉掌管。 估计当时全国军队的 数量至少在百万人以上。 A.皇帝委派的大将直接统率中央常备军 B.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率中央常备军 C.中央常备军的统率是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 D.中央常备军是由皇帝直接委派的大将统率 【答案】 D 【解析】从 A、 B、 C、 D四项内容看,句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句式。 为使上下文句式整齐匀称连贯紧凑,须考虑应选项的句式与“地方军则由都尉掌管”的句式相同。 原文中第一句是总说,提到秦代军队分为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 接下来应分别陈述两种军队的有关情况,因此应选择的陈述对象应为“中央常备军” ,可删去 AB两项。 比较 CD 两项的结构,不难看出 D项与下文“地方军由都尉掌管”的句式一致。 故 D项适宜。 总之,正确解答语句的连贯和衔接题,首先要弄清楚语段说的是什么。 叙事时,要搞清当事人和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景物时,要抓住它的特点。 论述一个观点的,要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还要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其次,要仔细分析表达形式和方法,弄清怎么说。 要舍得费精神去揣摩,比较上下文各句之间的关系和词语含义,特别是关键词语、句子所蕴含的信息,注意语意条件,根据说话的目的、对象、场合、范围、情景等因素会选择接句,选出续句。 【考题点悟】 考题 1( 1999年全国高考题)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③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答案 】 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和句与句衔接方面的能力。 根据题干的内容揭示,不难看出两点,一是点明在杭州的时间是去年,隐含有“我”叙述时已不在杭州,那么能衔接的自然只能是句②;二是描写“景色美”的顺序问题,自江边至江面,再到江岸,空间关系很清楚,因此选③和⑥是恰当的。 考题 2( 1998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鲁大海 —— 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 —— 进。 他身材魁伟,( a.粗黑的眉毛 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 山连绵几千里,( 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 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 a ② a B.① a ② b C.① b ② a D.① b ② b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连贯问题,侧重句式相同方面,句①中“身材魁伟”“两颊深陷”均是主谓结构,应选择其结构形式相同的 b;句②中“不论„„”均是按类并列,所以应讨论如何分类才恰当,自然是 b。 因此,此题答案为 D。 考题 3( 1998年全国)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用 D列恰当的一项是( )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官,污染问题越来 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答案】 C 【解析】解答此题要研究几个选项的表达次序排列,从事情先后的次序来看,理应是先传达上级指示,再议论购上污水处理设备问题,“环保没人管”是污染严重的原因,应排列在前,所以答案应选 C。 第三节 得 体 【考点要求】 得体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 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 “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 惯等。 “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应各种情境条件,即主要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场合、对象、目的等语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用词不当、转述不清等现象,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要学会思考: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么说效果好,怎么说效果不好。 既要考 查说话者自己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者的诸多情况,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所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 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 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文体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 恰当运用书面语和口语,是社会上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能力,当面陈述与请人转述是 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请人转述,不仅叙述角度变换了,做答时还要考虑到随着叙述角度的变换引起的其他因素的变化。 谦辞和敬辞的正确应用也是考查的重要项目,注重日常交际中谦辞敬辞的运用。 复习时要牢记某些表谦称的词和表敬称的词,平时交际中也应注意正确表达。 对语言运用得体的考查,主要以主观改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偶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如 1994年第 9题。 预计今后仍将以主观改错题考查为主。 【方法与技巧】 一、 适合上下文;词语使用准确,句式选用恰当 1.正确使用谦敬词语 好 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 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有人把谦敬词语归纳为“家大合小令外人”一句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如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如鄙见, 称自己的意见)、“寒”(如寒舍,称自己的家)、“愚”(如愚见,称自己的意见)等等。 常见的敬词有“贵”(如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作品)、“高”(如高见,称对方见解)、“贤”(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雅”(如雅正,表示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鼎”(鼎力,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等等。 只要掌握了这些谦敬词语的含义及使 用对象,高考中这类试题就会迎刃而解。 2.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能准确严密地表达对事物的感情态度。 要注意的是,襄义词和贬义词的褒贬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特定语境中,也就是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时,褒义可变成贬义,贬义可变成褒义,用这种说反语的方法起到讽刺作用。 如:“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四百万元;但为革命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于革命事业。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 认为夸张。 ”(《清贫》) 句中的“伟人们”本是褒义词,这里不是指真正的伟人们,而是讽刺国民党那些贪官污吏,变成了贬义词。 《语文天地》 1996年第 1期《冤哉,南郭先生》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不但不寻贤让位,反而溜须拍马屁走后门,送礼请客拉关系,且凭这一手平步青云,官运亨通。 ” 这句话用了“胸无城府”这一成语,可惜含义理解错误。 《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8年第二 版)释“城府:城市和官府,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的谋算”。 “胸无城府比喻襟怀坦白,没有什么隐藏”。 由此可知,“胸无城府”是褒义词;而上面的句子是说,这部分人没有文化水平,没有本事,当属贬义。 看来,若将其改为“胸无点墨”,句子的毛病就消除了。 语言,不论是基本的单位词,还是大一些的单位短语、句子,甚至是更大的单位句群。 片段,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上下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