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科学类文章阅读一、近年来考题变化及走向分析高考语文考试内容摘要:

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传统的化学药物模式正在为生物药学模式逐步替代,医药工业体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伟大变革,并将逐步从化学合成工业过渡到生物学工业 ( 1)对第一段末尾“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这句话中“这些难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资源有限,含量极微 B.高纯度的分离工艺有一定难度,成本昂贵 C.资源有限,含量极微,高纯度的分离工艺有一定难度 D.资源有限,含量极微,因而成本昂贵 ( 2)指出下列说法不能说明“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研制方面的应用已产生了最为显著的效果的一项是( ) A.基因工程技术的运用使生化药物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医药效果得以改进。 B.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极其复杂的机体细胞内提取出所需基因,生产出比原来多数百倍 数千倍的人体内生理活性物质。 C.基因工程药物对过去难以治疗的一些病症有特殊效果。 (如 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有 衰竭引起的贫血有特效) D.据统计,国际上已经取得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有 60%集中在医药工业。 (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生物基因工程方法可以生产一些具有特异治疗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人们期待着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出有效治疗心血管病、肿瘤、爱滋病等疾患的药物。 B.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来自人体内蛋白质、激素或活性所肽,人体内的这些活性物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C.基因工程技术能明显提高生化药物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投资强度、开发难度发 生有利变化。 D.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污染问题易解决,开发周期较短。 (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传统的化学药物模式正在为生物药学模式逐步替代,并正逐步从化学合成工业过渡到生物学工业。 B.各国对生物技术的风险投资逐年猛增,其原因就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工业领域效果显著,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C.基因工程在医药研制方面有重大作用和广阔前景,所以完全可以说,基因工程将引发医药革命。 D.基因工程药物一般毒副作用较小。 如从猪或牛的胰腺中提取的胰岛素用于人体时,其副作用的发生率仅达 5%— 10%。 【归纳与小结】 对词句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性词语的具体内容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确切认定词句的含义。 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各种不同的提法,仔细区别他们的不同意义,随时区别各种提法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局部或全部,肯定和否定,可能还是必然,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 理解信息容量大的句子,可运用语法分析和语言知识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联系文中的信息点细作比较,要善于把一堆意思分解开来逐点理解。 专题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 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7题。 (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一)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 想象 中的悬崖峭壁。 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 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 中国在古代习称 “ 华夏 ” ,而 “ 华 ” 与 “ 夏 ” 都同中条山有关。 “ 华 ” 字得自华山。 “ 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 ” ,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华夏的 “ 夏 ” ,得自 “ 大夏 ” 、夏朝。 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 “ 二里头文化 ” 地兼中条山的两面。 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 “ 夏墟 ” ,南面偏东一带是 “ 有夏之居 ”。 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 地理学强调 “ 人地关系 ” ,夏族与中条的 “ 人山关系 ” 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 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 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 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 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 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 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 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 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 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 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 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 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5.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 想象 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 “ 华夏 ” ,而 “ 华 ” 与 “ 夏 ” 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 “ 二里头文化 ” 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 ,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 “ 人河关系 ” 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 史文献中关于 “ 夏墟 ” 和 “ 有夏之居 ” 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考点解读】从考试说,信息就是材料中的文句及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就是筛选后有时还要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进行信息组合,它是对信息的再加工,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分解和分类,归纳和综合,整理和编排等。 阅读科学类文章,要根据需要辨别和筛选一些信息并进行整合,以完成阅读任务。 【错解及原因】 5题错解,是因为提取信息不准确所致,能证明 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 的依据,应是 B、 C、 D项。 6题需要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并与题中设置信息做比较后才能作答,考生错选 ,往往是因为提整的角度和归纳的要点与试题需要有偏差。 【点拨与解答】 5. A。 本题主要考察 筛选 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 能力层级为 C级。 A项仅仅强调中条山的山势特点,不能作为它 “ 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 ” 的证据。 6. C。 本题主要考察 筛选 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 能力层级为 C级。 A项与原文第二段 “ 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 ” 的说法不一致。 B项与原文第三段 “ 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 或护卫 ” 及后文对中条山意义的说明不一致。 D项与原文最后 “ 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 的说法不一致 ,把可能说成了必然。 C项可以从原文第三、四段找到依据。 7. B。 【迁移与拓展】 1.阅读文章,完成( 7) — ( 10)题(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一) 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 1600米、平均宽约 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 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于江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 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 763年)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 水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 这些石鱼和碑刻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 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的变化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因此白鹤梁成为三峡库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 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 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 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 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 1994 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 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 但是这一方案 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损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 最后提交审议的石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相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没有很好地实现文物保护的初衷。 葛院士在总结各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方案。 新方案与天津 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 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 2020年 2月 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 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 ( 7)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 1200年以来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 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 8)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 ) A.白鹤梁的石鱼和诗文碑刻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的强大压力。 (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白鹤梁平时隐没在水中,每年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一次。 B.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不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贵的水文资料。 C.直到三峡工程开工的时候,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得还算完好。 D.“就地淤埋,岸边复制”也是保护白鹤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在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即使在长江的枯水期水库的坝前水位也将高于 13米。 B.天津大学的方案之所以被否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 C.在葛院士的方案中,人们可以进入罩在石梁上的壳体 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 D.除了葛院士的方案,其他各单位所提出的方案都不能使白鹤梁“永见天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 7) - ( 10)题。 ( 2020年高考浙江卷) 早在 1949年,一位名叫 Donald Hebb 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简单法则,来说明经验如何塑造某个特定的神经回路。 受巴甫洛夫著名的狗实验的启发, Hebb的理论认为在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 比如,铃声响时一个神经元被激发,在同一时间食物的出现会激发附近的另一个神经元,那么这两个神经元间的联系就会强化,形成一个细胞回路,记住这两个 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号。 神经元就像个微处理芯片,它通过突触接收大量的信号,并且不断地把从突触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进行整合。 但不同的是,微处理器有许多输出途径,神经元则只有一个,就是它的轴突。 所以,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应方式只有一个:要么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要么相反,不发出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这样一个信号时,它的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升高,这种膜电位的局部改变被称为神经元突触的“激发”。 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生一过性强化, 即在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 但是通常单个突触短暂地激发不足以使一个神经元发放冲动,即术语称的动作电位。 当神经元的许多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把信号传递到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 Hebb认为, 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 如果神经元上的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