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老鼠和猫交朋友(陆内容摘要:

进学生的发展。 例 4:“你再读读想想,好吗。 ” ── 开放性评价的指向作用 姜琪同学特别爱举手,每堂课上,不管是什么问题,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可在发言的时候,他却又洋洋洒洒地发表长篇大论而又不知所云。 这时,我想表扬他积极开动脑筋。 转念一想,开放性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思路地思考和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理解,但也不是无原则地给予、肯定,很多时候不求实效的廉价表扬,非但不能激发通师二附“珠媚杯”教育随笔竞赛一等奖作品集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科研处 2020/2 10 学生的探索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 可是,冷冰冰地给予全盘否定又会因此按否定、抹杀学生课堂热情,扼杀师生间人性的光彩。 面对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思的自然流淌, 教师要去悉心寻绎这种情感,用准确而得体的语言,饱含情感,以富有真情和深情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于是,我对他说:“你再想想,好吗。 老师期待着你更精彩的发言。 ”姜琪同学静下心来思索,果然有了更多的发现。 在相互的启迪下,更多的学生思维活跃。 新课标高扬人的主体地位,崇尚人文关怀,强调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热切关注。 我们用挚爱、用真情唤醒学生尚待开发的潜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但这并不是无谓地吹捧、赞赏,更不是无人性地否定、扼杀。 我们要学会如何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我的眼里,孩子那一个个张扬着生命灵 性的个体都是出色的、优秀的。 也许,他们的成绩今天会有所差异,但你能说谁不会成为将来的人才。 孩子,让我为你叫声“好”。 聆听童心 陈瑜 聆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是心与心默默地靠拢,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 刘海粟先生曾经回忆过他的一段经历:儿时读《论语》,向老师“献”上一疑:“曲肱而枕之”和“肉割不正不食”两句话,“不像孔子一个人说的。 前面要求随随便便,后面要求规规矩矩,不是前言不对后语吗。 ”老师一听,勃然大怒,一边大声呵斥“不要乱问”,一边挥动戒尺以示威胁。 当然,在今天的学校里,挥舞戒尺,“封杀”言说的人差不多已经绝迹了,但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说,而不习惯于安安静静地听,习惯于严词正色地训导,而不习惯于自由平等地去交流的教师,大概不是个别。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说与听是同等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听有时比说还要来得重要。 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质疑或答问,教师都应该认真。 对有创意的质疑和答问,要听出其中的不足,以便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对于幼稚的质疑或错误的答问,要听出其中的合理部分或可资发展之处,以便鼓励学生质疑或答问的勇气,转移学生失败的情绪。 可是,我们一些老师往往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似乎 就被赋予了话语的霸权,一直扮演着告诉者,甚至是训示者的角色。 渐渐地,我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的潜意识里就把自己当成了领导者、管理者、监督者、评判者,根本或很少意识到应该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于是老师和学生成了两个不太容易沟通的世界。 有人在中小学学生中作过一项调查,当问及“你们心里如果有了最高兴、最烦恼、最秘密的事,那么你最愿意告诉谁”时,只有 7%的学生选择了老师。 在与学生内心世界有着那么多的隔膜的情况下,很难想像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做得准确、深入、到位、有效,多数的情况也许只是隔靴搔痒罢了。 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聆听开始的。 不会做一个真诚的聆听者,那么你也就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要知道,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聆听,相互应答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诗:“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 ” 聆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聆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的丰厚的精神馈赠了。 聆听是理解,是尊重,通师二附“珠媚杯”教育随笔竞赛一等奖作品集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科研处 2020/2 11 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痛苦,是共享快乐。 它的意义远不是仅仅给了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自尊,点燃的或 许是行将熄灭的思维火把,铸成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 现实中,为数不少的教师的言语充斥了整个课堂,甚至充斥了师生交往的所有空间。 难怪说学生把我们的一些教师当成“惊吓鸟儿的稻草人”,见了就害怕。 而一个具有聆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是不会成为一个叫学生望而生畏的“稻草人”的,他一定会给孩子留足表达的时间,一定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静静地聆听对方的倾诉;一个具有聆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也一定善于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一定善于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定能发现谬误中蕴涵的新奇,琐碎中寄予的真切,荒诞中包裹的合理;一 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会听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 一个教师如果只知道说教,而缺乏聆听的意识,那么他所进行的教育必定是残缺、低效的教育,无论谈多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精神都将是多余的。 聆听童心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 语语 文文 与与 音音 乐乐 课课 的的 浪浪 漫漫 情情 缘缘 ——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音乐演绎 刘卫锋 E- mail: 在 许多时候,不同科目的课之间是彼此孤立的。 你上你的数学课,我上我的语文,他上他的艺体课,除为了满足某一综合性的“专题”教学需要,很少有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建立起学科之间的联系。 于是,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时光因为各门课的交替,被分裂成一个个片段。 这样的生活有多少连续性和乐趣呢。 其实,不同的课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在不同科目的课堂上相互联系,加以利用,可以相互启发,丰富当下课堂生成的课程经验。 最近,我的语文课承接一堂音乐课的袅袅余音,演绎出一段语文学习和音乐的浪漫情缘 —— (一) 星期五的早晨,当我迈 进教室准备组织晨读时,我被眼前的热闹情景惊呆了。 只见孩子们有的准备了许多龟背竹的叶子,还用绳子串成了“树叶裙”;有的带来一只一头蒙着牛皮纸的空铁盒,算是自制的“铁皮鼓”,煞有介事地练习着敲击;有的用柳枝编成花冠,歪戴在头上;有的拿着玩具弓箭,模仿着原始人“嗷嗷”怪叫地狩猎„„ 一打听,原来今早第一课要上音乐研究课,他们正排练呢。 音乐课来到了,作为代班主任(原班主任因病休假)的我,有幸聆听了这节课,亲历了这堂主题为“鼓起非洲”的音乐课。 课堂上,老师通过媒体播放,带学生充分感受了非洲的打击鼓乐;然后,让学生根 据所学的非洲鼓乐节奏型知识,小组创编带有情节的“音乐剧”。 这堂课似乎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参与,稍后,一个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 ……第一课终于来临了。 我们在台下仔细地观看其他组的同学表演。 只通师二附“珠媚杯”教育随笔竞赛一等奖作品集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科研处 2020/2 12 见有的人挥动手臂,像是招揽顾客;有的动作轻柔,慢中有快;有的则手足并用,载歌载舞……看到这些舞姿,我仿佛也身临其境,与非洲人一块儿共舞。 轮到我们上场表演了。 我拿着鼓,跑上讲台开始演了。 虽然有些紧张,但看到台下 40几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顿时信心倍增。 伴着悠扬而轻快的舞曲,表演开始了。 我们这一组是演‚击鼓就餐‛的舞剧, 我与其他两位同学饰演顾客,剩下的同学则当服务员或保安等。 我们三位顾客走向饭店门时,站在一旁的保安伸出左手向我们要名片,看过名片后服务员领我们进了餐厅。 我敲了四下鼓,说明我‚点菜了‛;接着,我‚吃完饭‛后,又敲了五下鼓,表示我‚吃完饭‛了,并且要买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节目‚击鼓就餐‛顺利地结束了。 (薛文《我们的演出》) 课后,依然有学生仍津津乐道于这节课,不时模仿着非洲土著的“嗷嗷”声、执著的舞姿,似乎还沉浸在非洲人原始粗犷的情绪里。 第二课,是我的语文课,也就在这《鼓起非洲》的袅袅余音中开始 了。 (二) 语文课上,我首先联系刚才的音乐课谈了些看法,针对学生重动作轻音乐的表演现状,着重评点同学们的激情参与和小组表演效果,特别指出“音乐剧”应强化音乐旋律来再现故事情节,用节奏表现情绪,弱化表演时的动作辅助,学生不住地点头,似有所悟。 而这一点变化也触动了我的语文教学灵感。 今天教的课文是《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般的教法不外乎是朗读以感受,或是表演以体验,或是拓展以丰富。 在学生已有的情绪基础上,何不挟音乐课之余音,在语文课上来一次 “林冲棒打洪教头” 的音乐演绎呢。 于是,我首先带学生通读课文,然后围绕情 节的发展,让学生想像不同的画面,体会当时的情绪感受 —— 林冲在差人的押解下,发配沧州途中,学生体会到的是林冲内心的愤懑; 有学生读过《水浒传》,知道林冲一路上还吃尽了苦头,于是有人体会到凄凉和悲惨; 来到柴进庄上,柴进厚礼款待,学生感受到的是“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 洪教头的上场,学生体验到紧张和霸道„„ 随着情节的发展,黑板上随时写下对应“情绪”的词语越来越多。 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用鼓点表现出这些情绪呢。 学生纷纷一吐为快。 于是,我和学生也就一道从音乐的情绪角度完成了对这篇课文的“另类”解读。 下课的铃声 响起来,我和学生相约:“课后尝试用鼓点表现这个故事的一系列情节,下午的语文课我们在操场上用音乐表演”。 “耶 —— ”教室里再次沸腾了,伴随我离去的是激动的欢呼。 „„ (三) 在期待中,下午第三节课已翩然而至。 我带孩子们去操场以音乐的方法表演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场景,学生用日记留住当时的场面 —— …… 通师二附“珠媚杯”教育随笔竞赛一等奖作品集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科研处 2020/2 13 我们这组采取的是纯音乐表演,所有文中人物的动作都由击鼓来表现。 每当那个人物出场时,就由扮演的那位同学击鼓。 首先,由我(饰官人)、徐哲(饰官人)、盛杰(饰官人)和蔡嘉楠(饰林冲)一起击鼓,速度十分慢,用 来表现林冲心情的沉重。 接着,鼓声变得轻快起来,原来,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柴进庄上的仆人正在杀鸡宰羊厚待林冲。 蔡嘉楠(饰林冲)、谢竞尧(饰柴进)和何烨能(饰洪教头)三人击鼓,突然,鼓声由轻快转为凝重。 ‚咚‛的一声,如电闪雷鸣般,原来,洪教头正在挑衅林冲,要与之比武。 过了一会儿,鼓声又慢下来,三人又开始对话。 转眼间,鼓声又一次响起,速度极快,如同狮吼狼嚎一般。 只听‚啪、啪、啪‛,鼓声越来越激烈,如山崩地裂,响彻云霄。 最后,‚扑‛的一声,鼓声戛然而止,表现林冲最后一棒扫向洪教头,洪教头‚扑‛的一声倒地的情景。 … … 此次演出,让我更好的理解了课文。 (张佳运《我们的表演》) 今天的操场有些特别,一群席地而坐的学生,敲击着五花八门的“鼓”,鼓声忽急忽缓,忽扬忽抑,飘飘然似风过松林,余音杳杳;疾则如暴雨霹雳,怦然而过„„ 音乐演绎的是什么呢。 难道不是学生心灵的弦音吗。 大地上的“鼓点”,敲响了语文感受的别样篇章。 (四)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文学完了,然而,这段学习的过程却没有结束。 怎样看待这段美好的时光呢。 我引导学生写系列日记,反映自己的学习生活,用文字留住我们的记忆。 于是,《我是小小非洲人》、《我们 的演出》、《大地上的语文课》、《我们用音乐学语文》等一组文章从学生的笔下流泻出来。 这些文章,基于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本真而淳朴,洋溢着浓浓的生命气息,折射出这段美妙的精神之旅的亮色,熠熠闪现在我们的心里。 走笔学习生活,原来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音乐与语文课结缘,语文课堂由此向系列的空间开放,各种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这个阶段得到整合,语文课程经验因此不断生成、丰富,师生的生活也由此洋溢出诗意与活力。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课堂悄然绽放 梅洁 当学生茫然无绪时, 我能否给他们有益的启迪。 当学生缺乏信心时 , 我能否唤起他们前进的力量。 从学生明亮的眼眸中 , 我能否读出他们心中的渴望。 通师二附“珠媚杯”教育随笔竞赛一等奖作品集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科研处 2020/2 14 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 , 我能否感受到创新的火花。 我能否让学生感到我的精神和脉搏与他们一起欢笑。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惊喜。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欣然神会”。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我能否让学生心灵纯净、胸怀开阔、视界敞亮。 „„ 叶澜教授和肖川博士以追问的形式描绘出了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情景。 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和期待,也正是我所向往的语文 教学的崭新境界。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既折射东方文明古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又洋溢着鲜活生动的时代气息。 那么,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课应产生怎样的变革。 怎样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生活 —— 语文的源头活水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